如何有效的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摘要:孩子思維的開發與家長的額培養分不開,畢竟我們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每個人的潛力都無可限量,每個人的思維都是一副美麗的畫卷。

  認為小孩的世界只有玩樂,其實不是。每個孩子的思維能力超出成人的想象。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從現在開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點,那到底應該怎樣做呢?

  一要觀察分析。家長要通過觀察測試,弄清孩子在思維發展方面的現狀。哪些是優勢,要鼓勵他們繼續發展;哪些是缺陷,要幫助他們儘早克服。

  一般來說,初中生在思維方面常存在:“死、碎、單、淺、慢”等 缺陷。“死”就是學的死,不會動腦筋,平時死學,考試時死背。“碎”是指學的知識零碎,一個個知識點分散、孤立,形不成系統,構不成網路。“單”是指思路單一,考慮問題時,不善於從多角度、多方面入手,不會舉一反三。“淺”就是看問題膚淺,只看到問題的表面,看不出問題的實質,以及問題與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絡。“慢”即思維的節奏慢,反應不靈活。

  上述任何一個缺陷都能導致孩子學習上的困難。而且隨著學習任務的加重,困難會越來越大,常常出現要他們去學習就像要他們去服苦役一樣令人頭痛的情況。處於這樣思維狀態下的孩子,只會越學越糟。所以家長要儘快找出孩子思維方面的缺陷,通過各種有效的辦法,幫助他們克服缺陷,並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

  二要循循善誘。科學的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從提問開始的,沒有問題,思維就不能起步。

  一個學生如果在學習中不善於提問題,他就不能進行有價值的思維活動,也就不能有效地去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所以諾貝爾獎獲得者海森堡身有體會地說:“首先是問題的提出,其次才是問題的解決。”因此家長首先不能挫傷孩子提問的積極性。要有意識地從鼓勵孩子提問入手,培養他們提問的興趣和習慣。尤其要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敢於提問,並反覆告誡他們,切不要認為,凡是老師講的、書上印的,都是不可懷疑的真理,從來不想也不打一個問號。

  在起始階段,孩子提出的問題往往既簡單又幼稚,但只要能提出,家長就要給予鼓勵和讚揚。當前,一些發達國家的家長正是這樣來培養孩子良好的思維能力的。例如,過去孩子一放學回來,家長總喜歡問:“今天有沒有測驗?”“考多少分?”如果是得了90分或是100分,家長就笑逐顏開。

  現在一些聰明家長就迥然不同了,孩子放學回家,家長總是關心地問:“今天向老師提出問題了沒有?”“提了”。接著家長更關心地問:“你提的問題老師認為有價值沒有?”如果回答,“有,老師認為很有價值。”那麼這時全家會歡欣鼓舞,孩子也會受到讚揚。因為他們認為,提出問題是思維有能力的表現,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更是思維發現力、創造力的表現,是智慧的象徵。以上這個事例不是值得我們的家長借籤麼?

  三是在培養孩子提問題的能力的同時,家長還要重視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是通過思維再現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要有效地再現和運用知識,就必須指導孩子遵循正確的思路,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說過:“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會阻礙才能的發揮。”

  對於初中生來說,最一般的方法是在“是什麼”、“為什麼要學”和“如何運用”三個環節上狠下功夫。所謂“是什麼”,就是要孩子弄清楚,今天老師講了些什麼新知識,有些什麼新要求,“我”今天的任務是什麼等,一句話:學習目的要明確。

  所謂“為什麼”就是要孩子獨立“消化”教材、理解教材,弄清新知識的來龍去脈。這是三個環節中最關鍵的一環。在輔導孩子學習時,我們要幫助他們把握新知識與學過的知識之間的關係,弄清“為什麼要學”的道理,再將新知識分成幾個部分,弄清這幾個部分的意義。

  然後再這幾個部分之間,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進行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處,最後再把這些新知識有機地納入孩子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形成更高層次的知識網路。這就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歸納等邏輯思維方法,科學地再現知識、運用知識的思考過程,如果家長能幫助孩子長期堅持、嚴格認真地進行這種訓練,那麼他們就不僅能牢固地記住學過知識,而且能迅速地理解新知識和有效地吸收新知識。

  孩子思維的開發與家長的額培養分不開,畢竟我們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每個人的潛力都無可限量,每個人的思維都是一副美麗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