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產育兒知識
孩子犟嘴怎麼辦?孩子犟嘴怎麼辦?怎麼教育自尊心強的孩子?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參考。
一
孩子犟嘴怎麼辦
1、孩子犟嘴要學會理解孩子
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的犟嘴,因為以訓斥打罵來對待孩子的犟嘴,會使孩子不願與大人交流,自我封閉,甚至變得孤僻不合群。孩子犟嘴的原因父母一定要搞清楚,要做到以理服人。少讓孩子犟嘴,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理解孩子。
2、孩子犟嘴要批評教育孩子切忌嘮叨
家長對於孩子犟嘴的一些不當的言行,家長要有責任作必要的提醒或是忠告,乃至對孩子嚴肅的批評,不過必須言簡意賅,不要一直的重複或是不停的訓斥。另外還要重視不言之教,運用行動還有一些榜樣等來引導你的孩子發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3、孩子犟嘴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質
家長要教育你的孩子懂得尊重他人,要尊重長輩,啟發孩子要對別人的意見和看法要多動腦筋,一定要在孩子認真考慮後再講話,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穩重和忠實,以及孩子善於剋制自己的良好的性格品質。
教育孩子要注意什麼
愛要有方,嚴要有度。不要替代孩子選擇。對多元智力的認識。錯誤與成功同樣重要。學會誇獎孩子。教孩子欣賞別人,不要以自我為中心。獨生子女常常是別人圍著他轉,他們很少考慮他人,更不懂欣賞別人,自然也就談不上合作,給人際關係帶來麻煩,對未來的事業不利。家長應當教育孩子學會欣賞別人,這樣才會正確看待自己,才能與別人合作好。可經常請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動,引導孩子欣賞別人。如果能教育孩子從小每遇到一個人,都能向他們學習一個優點,那麼我們的孩子一定會非常優秀。
對於獨生子女。幫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把握教育孩子的契機。培養孩子超越自我、自我發展的能力。教育孩子需要一個過程,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家長缺少耐心,不明白“過程”的必要和重要,對待孩子學習、犯錯誤等問題,表現得急躁,沒耐心。忽視過程的教育,是一種虛榮和功利的表現,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回避這種心理。
瞭解到教孩子是要以教為主的,不能因為自己去心情不好就對孩子的錯誤嚴加責罰。要學會誇獎孩子,說服教育為主。了選擇最科學合理的方式將自家的孩子培養成小紳士和小淑女而不是不講理的壞孩子了。
如何預防孩子犟嘴
1、設定限制規則
你應該要很清楚的知道哪些是允許的,哪些是不被接受的。如果你留下了任何周旋的空間,只會造成日後和孩子不斷的爭論2、堅持這些原則要對寶寶說不其實很簡單,但你可能很容易會質疑自己,做了真的會怎樣呢?你必須要看長遠的影響,所以務必要堅持你的原則。
2、不要接受乞討
絕對不要對寶寶的乞討讓步。一旦你接受了一次的乞討,這是告訴你的孩子,這樣是可行的,下一次他看到想要的,就會不斷地運用乞討來煩你。
3、確認孩子需求
如果你不確定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這樣東西,詢問他為什麼需要。因此,當孩子要求要看影片,並且保證會收好玩具時,你是可以答應他的請求。
4、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
孩子的情緒往往也會受家庭影響,因此家庭成員之間一定要相親相愛,如果一個孩子能夠在和睦、互助、自由、快樂的家庭氣氛中成長。那麼孩子將來也會是一個心態平和而樂觀的性格。
二
孩子生氣就爬在地上怎樣處理
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只是因為,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意願、意圖。但他們不懂得表達,甚至他們自己也不甚明白他們自己的意圖。他們一點兒也不壞,一點兒也沒有折磨媽媽、蠻不講理的意思。對待這麼小的小寶寶,書上提供的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導、繞道為主。
1、孩子生氣就爬在地上應該轉移注意
這麼小的寶寶,注意力移動得很快,你要好好利用。比如,你抱孩子進餐椅吃飯,孩子打挺不肯進去,你就不必堅持。拿些小胡蘿蔔丁啦小麥圈啦什麼的哄哄他,等他吃得高興心情愉快時,再抱進餐椅裡去。
2、孩子生氣就爬在地上應該不當觀眾
當孩子打滾撒賴時,不當觀眾。沒有觀眾了,這演員也就沒趣了。
3、孩子生氣就爬在地上應該關注引起憤怒的事件
小寶貝表達憤怒的行為方式很簡單,一般都是哭鬧亂叫、拳打腳踢、在床上地上打滾,3歲以上的寶貝可能採取隱忍或報復。不管怎樣,當媽咪判斷寶貝產生憤怒以後,不要被他憤怒的行為方式所迷惑,而是直接關注引起憤怒的事件,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提高寶貝做事和做人的能力。比如阿其咬人和虐待布偶都是憤怒的行為方式,而引起憤怒的事件是沒有學會與小朋友分享玩具,媽咪的關注點應該是後者,寶貝也會跟著媽咪不再繼續耍脾氣,在媽咪的引導下,回憶和梳理剛才發生的事件。
讓生氣的孩子迅速平靜的辦法
1、抱緊孩子
許多父母都知道把孩子包在襁褓裡能使大哭的嬰兒平靜下來,“這個原則也適用於大一些的孩子”,已有兩個孩子的克莉斯汀·班尼特說道“比如,當孩子摔了一跤,擦破了皮的時候,他的安全感被粉碎了,因此她可能大哭大叫,你可以把她抱起來,輕輕地搖她直到她的肩膀鬆馳下來,這樣,她的安全感會慢慢回來。”
2、讓他用小拳頭髮洩
如果孩子發怒要砸東西,給他一個枕頭讓他打個夠,幼兒園教師琳·菲利普建議:“或者給他一個塑料錘子,讓他砸到他會用語言表達他的憤怒為止。”
3、父母保持平靜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最要緊的是父母不能發脾氣。”
小孩子常常需要向父母“借貸”平靜的心態,孩子要平靜下來之前必需把父母的平靜內化,如果父母自己行為失控,孩子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如何預防寶寶發脾氣
與其在開始發脾氣採取措施去阻止,不如採取以下方法防患於未然:
1、避免可能使脾氣爆發的突發狀況產生,設法使日常活動保持一致性和規律性。活動日程有變化時,給孩子一個5分鐘的緩衝與調適過程。
2、在出門之前請確保孩子吃飽睡好,這樣孩子不易因小的挑釁行為而發脾氣。收好那些對孩子難以抵擋的誘惑,如不要近晚餐時在廚房櫃檯上放置巧克力,這樣可以避免觸發戰爭。
3、讓寶寶有一點點的控制權。如讓孩子自已選擇要帶什麼書到車子裡,或者選擇想要吃什麼午餐。這些小的選擇對父母來說不會有太大區別,但這樣做會讓孩子感到他們自已能在某些程度上控制自已的生活。
4、做些小讓步。有時候父母可以做些小小的讓步,尤其是僅僅涉及到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時,如與其聽孩子尖叫30分鐘,父母也可以選擇讓孩子多看15分鐘電視。
三
怎麼教育自尊心強的孩子
1、自尊心強的孩子教育之家長以身作則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很強,那麼家長一般也都是自尊心極強的人。家長自己爭強好勝、追求完美,不僅會同化孩子,而且常會這樣去要求孩子。所以,要培養孩子健康的自尊心,防止自尊心太強的情況,家長就要先改正自己,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面對孩子,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2、自尊心強的孩子教育之把握最佳教育時機
自尊心強的孩子會更在乎自己的表現、他人的評價,對於有傷自尊的行為反應也更激烈。因此,家長應冷靜對待,注意場合,多采取單獨引導、正面教育的方法。比如,孩子在聚餐的飯桌上搗亂,家長可趁孩子上洗手間的機會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不是當著眾人的面教育他;去別人家做客,孩子玩完玩具後不及時收拾,家長可先表揚孩子的某一行為如主動去洗手,並當孩子因受到表揚而情緒愉悅時,向孩子提出改正不及時收拾玩具的要求,這樣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只有顧及場合,找準適合的教育時機,教育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自尊心強的孩子教育之培養正確的輸贏觀
父母要給孩子灌輸正確的輸贏觀,讓孩子知道不以成敗論英雄。讓孩子知道,不要只關注結果,過程也非常重要,只要努力了,失敗也不是恥辱。並且,人生中的各種困難、挫折、失敗,無處不在,不可避免,就如四季變化、風雨雷電一樣,屬於自然現象。讓孩子牢記,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樣,逐步幫助孩子把挫折、失敗當作是走向成功的磨礪之路,是鍛鍊自己意志的機會,是讓自己吸取教訓、積累經驗、走向成功的機會。
4、自尊心強的孩子教育之幫助分析失敗原因
一些孩子失敗後就妄自菲薄、一蹶不振,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分析其失敗的原因,進行正確歸因。比如,有些失敗是因為這個事情確實太難,超出孩子自身能解決的範圍,這個失敗結果是註定的,那麼這種情況就要讓孩子知道,在做事之前要進行判斷,衡量自身能力與解決問題的需要之間有沒有差異,是否需要尋求幫助;有些失敗是因為客觀因素影響導致,那麼這種失敗不是真正的失敗,假以時日、條件成熟,孩子自然會獲得成功。
什麼是真正的自尊
它是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自卑”是我們認為自己不夠好,感覺不到充分的自我價值。而“自尊”意味著我們把自己看做是很棒的Imgood、有能力的Imcapable人,對自己的價值充滿信心。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自尊自愛,成為自信而快樂的人。家長們會擔心孩子自卑,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他們為孩子自尊心“太強”而困擾。這些家長所擔憂的是,他們的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有過度膨脹的看法,例如優越感、自戀、或以自我為中心。
但是,這不是自尊,心理學上定義這種表現為“自大”,是自尊的反面現象。自卑有時會表現為自輕,但更多的時候卻表現為自大,這是因太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擔心自己表現不夠好而做出一種自我保護反應,所以才會需要不斷地通過與他人比較以及壓倒他人來衡量確信自己的價值。事實上,真正自尊的人不需要和別人比較或自我誇大,他們對自我價值有足夠的確信。
家庭教育的禁忌有哪些
1、忌一對一答。父母們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避免一問一答的方式,也就是父母提問,孩子回答,這樣的溝通會讓孩子覺得煩躁。這種公事公辦的態度會讓孩子不想回答,而且這種方式會讓孩子疏遠,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會遠離,並不利於無距離的溝通交流。
所以家長們要採用互動交流的方式來和孩子說話,讓他們自己願意主動說起自己的趣事,例如媽媽們可以說:“我猜你今天在幼兒園和朋友摺紙了”,這樣的話語會更加的俏皮可愛,也讓孩子樂意和母親說說笑笑。
2、忌嚇唬孩子有的家長會喜歡嚇唬孩子,例如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會說壞人來抓你了,有妖怪來了,這樣的話語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不安全感,他們會緊張恐懼,甚至影響睡眠,進而影響身體正常的成長髮育。
因為孩子的言語理解能力有限,他們不能知道是不是一個玩笑,他們會認為爸爸媽媽說的話是真的,於是便會產生心理負擔,所以爸爸媽媽們需要注意溝通方法,不要嚇唬孩子。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