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瘧疾藥物的使用原則

  抗瘧疾藥物是防治瘧疾的重要手段。現有抗瘧藥中尚無一種能對瘧原蟲生活史的各個環節都有殺滅作用,那你知道是什麼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抗瘧藥的使用應遵循安全、有效、合理和規範的原則。根據流行地區的瘧原蟲蟲種及其對抗瘧藥物的敏感性和患者的臨床表現,合理選擇藥物,嚴格掌握劑量、療程和給藥途徑,以保證治療效果和延緩抗藥性的產生。

  ***一***間日瘧治療藥物

  首選磷酸氯喹片***簡稱氯喹***、磷酸伯氨喹片***簡稱伯氨喹***。治療無效時,可選用以青蒿素類藥物為基礎的複方或聯合用藥的口服劑型進行治療。

  ***二***惡性瘧治療藥物

  以青蒿素類藥物為基礎的複方或聯合用藥***ACT***,包括: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雙氫青蒿素哌喹片、複方磷酸萘酚喹片、複方青蒿素片等。

  ***三***重症瘧疾治療藥物

  1. 青蒿素類藥物注射劑,包括蒿甲醚和青蒿琥酯。

  2. 磷酸咯萘啶注射劑。

  二、用藥方案

  ***一***間日瘧的治療

  氯喹加伯氨喹:氯喹口服總劑量1200mg。第1 日600mg 頓服,或分2 次服,每次300mg;第2、3 日各服1 次,每次300mg。伯氨喹口服總劑量180mg。從服用氯喹的第1 日起,同時服用伯氨喹,每日1次,每次22.5mg,連服8 日。此療法也可用於卵形瘧和三日瘧的治療。

  ***二***惡性瘧的治療***選用以下一種方案***

  1. 青蒿琥酯片加阿莫地喹片:口服總劑量青蒿琥酯和阿莫地喹各12 片***青蒿琥酯每片50mg,阿莫地喹每片150mg***,每日頓服青蒿琥酯片和阿莫地喹片各4 片,連服3 日。

  2. 雙氫青蒿素哌喹片:口服總劑量8 片***每片含雙氫青蒿素40mg,磷酸哌喹320mg***,首劑2 片,首劑後6—8 小時、24 小時、32 小時各服2 片。

  3. 複方磷酸萘酚喹片:口服總劑量8 片***每片含萘酚喹50mg,青蒿素125mg***,一次服用。

  4. 複方青蒿素片:口服總劑量4 片***每片含青蒿素62.5mg,哌喹375mg***,首劑2 片,24 小時後再服2 片。

  ***三***重症瘧疾的治療***選用以下一種方案***。

  1.蒿甲醚注射劑:肌注每日1 次,每次80mg,連續7 日,首劑加倍。若病情嚴重時,首劑給藥後4—6 小時可再肌注80mg。

  2.青蒿琥酯注射劑:靜脈注射每日1 次,每次60mg,連續7 日,首劑加倍。若病情嚴重時,首劑給藥後4—6 小時,可再靜脈注射60mg。採用上述兩種注射療法治療,患者病情緩解並且能夠進食後,改用ACT 口服劑型,再進行一個療程治療。

  3.咯萘啶注射劑:肌注或靜脈滴注,總劑量均為480mg。每日1次,每次160mg,連續3 日。需加大劑量時,總劑量不得超過640mg。

  ***四***孕婦瘧疾治療

  孕婦患間日瘧可採用氯喹治療。孕期3 個月以內的惡性瘧患者可選用磷酸哌喹,孕期3 個月以上的惡性瘧患者採用ACT 治療。孕婦患重症瘧疾應選用蒿甲醚或青蒿琥酯注射劑治療。

  ***五***間日瘧休止期根治

  伯氨喹:口服總劑量180mg,每日1 次,每次22.5mg,連服8 日。

  ***六***預防服藥***選用以下一種方案***。

  1.磷酸哌喹片:每月1 次,每次服600mg,睡前服。

  2.氯喹:每7—10 天服1 次,每次服300mg。

  注:

  ①氯喹、磷酸哌喹、伯氨喹和咯萘啶的劑量均以基質計。

  ②方案中劑量均為成人劑量,兒童劑量按體重或年齡遞減。

  ③地喹可引起粒細胞缺乏,萘酚喹可引起血尿, 服用時如出現副反應,應立即停藥。

  ④使用青蒿琥酯注射劑做靜脈注射時,需先將5%碳酸氫鈉注射液1ml 注入青蒿琥酯粉劑中,反覆振搖2—3 分鐘,待溶解澄清後,再注入5ml 等滲葡萄糖或生理鹽水,混勻後緩慢靜脈推注***不宜滴注***。配製後的溶液如發生混濁,則不能使用。

  ⑤使用咯萘啶注射劑做靜脈滴注時,需將160mg 咯萘啶藥液注入500ml 等滲葡萄糖或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速度不超過60 滴/分。

  ⑥磷酸哌喹有肝臟積蓄作用,採用磷酸哌喹片進行預防服藥時,連續服藥時間不宜超過4 個月***需要時,應停藥2—3 個月後再次進行預防服藥***。

  ⑦孕婦、1 歲以下嬰兒、有溶血史者或其家屬中有溶血史者應禁用伯氨喹;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地區的人群,應在醫務人員的監護下服用伯氨喹。

  抗瘧疾藥物的藥品分類

  控制症狀

  1.氯喹***choroguine***:

  人工合成的4-氨喹啉類衍生物

  ***1***對各種瘧原蟲的紅細胞內期裂殖體有殺滅作用,可迅速控制症狀。也可用於症狀抑制性預防。其特點是療效高,生效快。對紅細胞外期無效。因其影響DNA複製和RNA轉錄並致氨基酸缺乏而抑制瘧原蟲的分裂繁殖。

  ***2***抗腸道外阿米巴病。

  ***3***抑制免疫反應,用於類風溼性關節炎,蝶形紅斑狼瘡等。常規劑量不良反應少且輕微,大劑量可引起視力障礙及肝腎損害。

  2.奎寧***Quinine***:

  對各種瘧原蟲的紅細胞內期滋養體有殺滅作用,能控制臨床症狀。不良反應有金雞納反應,心肌抑制作用,特異質反應,子宮興奮作用和中樞抑制作用。主要用於耐氯喹或耐多藥的惡性瘧,尤其是腦型瘧疾的救治。

  3.青蒿素***Artemisinin***和蒿甲醚***Artemether***:

  青蒿素的過氧基團可產生自由基,對紅細胞內期滋養體有殺滅作用,用於治療間日瘧、惡性瘧,對腦型瘧和耐氯喹蟲株感染仍有良好療效。但最大缺點是複發率高。不良反應少見。但大劑量對動物胚胎有毒性作用,孕婦禁用。蒿甲醚抗瘧活性比青蒿素強,近期複發率較低,不良反應較輕。

  4.木芴醇系甲氟喹類:

  對間日瘧、惡性瘧有效,殺蟲徹底、作用持久,但控制症狀慢,與蒿甲醚配伍。

  控制復發

  伯氨喹***Primaquine***

  主要對間日瘧繼發性紅細胞外期和各種瘧原蟲的配子體有較強的殺滅作用,是根治間日瘧和控制瘧疾傳播的最有效的藥物。此藥毒性大,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的患者易發生急性溶血性貧血和高鐵血紅蛋白血癥。

  病因性預防

  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

  對惡性瘧和間日瘧的原發性紅細胞外期有抑制作用,是病因性預防的首選藥;又能阻止瘧原蟲在蚊體內的孢子增殖,起控制傳播的作用;還抑制對紅細胞內期的未成熟裂殖體,用於控制耐氯喹的惡性瘧症狀發作,但生效較慢。抑制瘧原蟲的二氫葉酸還原酶,阻礙核酸的合成。常與二氫葉酸合成酶抑制劑磺胺類或碸類合用以增強療效,用於耐氯喹的惡性瘧。不良反應少,大劑量可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兒童誤服可引起驚厥、死亡。

  抗瘧疾藥物的體內階段

  1.原發性紅外期

  受瘧原蟲感染的按蚊叮咬者,孢子體隨其唾液注入人體血液,侵入實質細胞,進行裂殖,經6~12日成熟,形成大量裂殖子,逸出肝細胞並進入紅細胞。此期發生在進入紅細胞之前,並不發生臨床症狀,是瘧疾的潛伏期。應用對此期有效的藥物,如乙氨嘧啶等即有預防作用。

  2.繼發性紅外期

  一部分孢子進入肝細胞後緩慢或暫不發育,稱休眠體。休眠體經4~6個月後陸續增殖分裂,成為繼發性紅外期,是瘧疾復發的根源。已知惡性瘧原蟲和三日瘧原蟲無此期,用氯喹、奎寧等治療後不再復發;間日瘧原蟲及蛋形瘧原蟲有此期,因此常出現復發。伯氨喹、撲瘧隆等藥能作用於此期,故將它們與氯喹配合應用,可以根治間日瘧。

  3.紅內期

  進入紅細胞的裂殖子發育成滋蕎體,再變為裂殖體,最後裂殖體成熟釋放出大量裂殖子而重新侵入其他紅細胞,重複其裂殖增殖。大量裂殖子逸出紅細胞時引起瘧疾症狀發作。能殺滅裂殖體的藥物如氯喹、奎寧,可以控制瘧疾症狀。

  紅細胞內的裂殖增殖,經3~5代後,由於人體內情況對裂殖子增殖不利,於是部分紅細胞內的裂殖子分化為雌雄配子體。當按蚊吸血時,它們即進入蚊體進行有性生殖,最後形成孢子體而引起傳播與流行。由於配子體是瘧疾流行、傳播的根源,因此應用殺滅或抑制配子體的藥物,如撲瘧喹、伯氨喹、乙氨嘧啶等,可以防止瘧疾傳播。

  近年來,中、南美洲及東南亞地區相繼出現具有抗藥性的瘧原蟲株,其中惡性瘧原蟲抗氯喹株的增多使問題更為嚴重。瘧原蟲對氯喹、乙胺嘧啶比較容易產生抗藥性,其次是奎寧和伯喹。實驗結果表明,耐乙胺嘧啶的瘧原蟲,其二氫葉酸還原酶大量增加或與乙胺嘧啶的結合力明顯降低,使乙胺嘧啶對瘧原蟲的抑制作用明顯減弱。為防止抗藥性現象的產生,臨床現提倡聯合用藥,即聯用不同作用點的抗瘧藥,使瘧原蟲的不同代謝環節受到藥物的干擾。例如聯用乙胺嘧啶***或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類***或碸類如氨苯碸***,前者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後者抑制二氫葉酸合成酶,兩者合用,對瘧原蟲的葉酸代謝產生雙重阻斷作用,因而使其核酸合成受抑制,細胞核不能分裂繁殖。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