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語文下學期知識點

高三學生很快就會面臨高考,面對重要的人生選擇,是否下定決心努力學習呢。如何度過這重要又緊張的一年,我們可以從提高學習效率來著手!小編為各位同學整理了《人教版高三語文下學期知識點》,希望你努力學習,圓金色六月夢!

【篇一】

1、文學文化常識

⑴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農曆五月初五日,相傳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在這天投江自殺,後人為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日,有吃粽子龍舟競渡等風俗。

⑵關於《邊城》

《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的是:在湖南、四川交界處有一座小城茶峒,小城外溪流邊生活著相依為命的祖孫倆:擺渡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翠翠美麗純潔,情竇初開,愛上了船總順順的二兒子儺送。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也愛上了翠翠。兄弟倆相約以唱歌的方式來進行愛情的"決鬥"。後來天保知道了儺送和翠翠才是彼此真心相愛的人,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也為了遠離使自己傷心的人和事,外出闖灘而死。儺送心懷內疚,離開了家鄉。擺渡人也憂鬱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自己的心上人儺送回來。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們譽為"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園詩的傑作"。表現的是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縣苗族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18年小學畢業後投身行伍,入本鄉土著軍隊當兵,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3年到北京。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積極創辦刊物,並以此為陣地,集合許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其鉅著《中國服飾史》為學界所重。文學創作數量驚人,有小說、散文、文論、自傳、通訊等集子70餘種。是現代文學最多產的作家之一。1988年病逝於北京。主要文學貢獻:創造了一種採用抒情筆調描寫的具有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並受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說的文學形式。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主要作品集:《鴨子》《蜜柑》《神巫之愛》《虎雛》《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湘西散記》《邊城》《長河》等。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

朱光潛說:"據我所接觸到的世界文學情報,目前全世界得到公認的中國新文學家也只有從文與老舍。"沈從文有"文字魔術師"之稱,他非常注重語言的錘鍊。張允和說:"赤子其人,星斗其文"。

3、寫作背景

沈從文是帶著年青人的理想和熱情,帶著對新世界的熱望,從荒僻、閉塞、落後的湘西趕到大都市北京。然而,迎接他的卻是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和官僚共同統治下的黑暗天地。身處於虛偽、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而又冠冕堂皇的都市,沈從文感到,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家要脫離眼前的苦難,唯有重造有形的社會和無形的觀念,必須重鑄我們的國魂。於是,他將表現一種"優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他生在湘西,長期生活在湘西,對故鄉人民懷有著特殊的深厚的感情。於是,他便用自己的筆,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風俗畫,以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來表現自己所崇奉的民族傳統美德。沈從文先生曾經說過:"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這句話,完全可以代表他的創作思想。就邊城而言,"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主要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4、人物形象分析

***1***翠翠:

翠翠是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聰明乖巧的少女。自幼父母雙亡的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雖然有外公無微不至照顧自己,但是並不能真正理解她作為一個青春少女的情懷,內心無比孤獨。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但少女的羞澀又使她難以明確表達。面對爺爺的委婉引導,旁敲側擊的詢問,雖心知肚明,卻又閃爍其辭地表明態度。最後天保闖灘而死,儺送離家出走,外公為她的婚事憂愁而亡,她只能淒涼地守著渡船,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沒有人能告訴她要孤獨地等到什麼時候。但她仍矢志不渝地等待著心上的人的歸來,表現了她愛的執著。總之,翠翠是一個善良聰慧溫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溫婉羞澀與內心的熾熱多情融為一體,是一個成功而又獨特的人物形象。

***2***爺爺

爺爺是中國傳統美德的典範。他善良純樸、熱心好客、甘守清貧、盡職盡責。對孫女無比疼愛。為翠翠的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翠翠愛情的實現。在生活上,對翠翠也是無比關懷,不讓翠翠坐熱石頭,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活、唱歌。外公因為女兒和女婿的悲劇,在他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讓他覺得莫名其妙,他給孫女講母親的故事,更讓孫女感觸不已。對於天保兄弟的選擇,他卻沒有直接告訴翠翠,反而讓孫女"心中不免有點亂"。他對翠翠"溫和悲憫地笑",表現了他內心的矛盾,既愛孫女,又害怕她再走母親的老路,卻不能直接說出來。節選部分以後因天保的死造成孫女的悲劇,他又無能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訴說,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說他是在孤獨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

天保個性豪爽、慷慨。他是船總的大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他喜歡翠翠,託媒被糊里糊塗地拒絕回來,他不知道翠翠喜歡儺送儺送也喜歡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愛情的矛盾中。後來他知道弟弟也愛翠翠,兩人唱歌"決鬥",他卻因為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走車路佔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的手足之情,後來他外出闖灘,一是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也正是他孤獨的歸宿。儺送也可以說孤獨地追求愛情,和哥哥的"決鬥",夜半唱情歌,卻並不為心上人所知。最後也孤獨地出走,不知道飄泊到什麼地方。

5.文章主旨

邊城描繪了一幅民風淳樸的風情畫,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之情的美麗,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與人物的善良心地。無論是植根於當地悠遠歷史土壤裡的"爺爺"的那種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還是在古老傳統裡出新枝、尚未沾染世俗塵埃的"翠翠""天保""儺送"那種初涉人世而摒棄舊俗、雖歷風雨而其志不渝的聰慧,作者無不憑著自己敏銳的藝術感受力,捕捉到了那種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反映著他對美好人性的讚頌和已被現代文明鏽蝕和破壞的傳統美德的呼喚。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表達了想以此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美好願望。

6、重點透視

⑴作品所描寫的社會環境表現出哪些特點?

湘西山城充滿了安靜活潑、生機盎然的風景美:天朗,風輕,水清,是個健康自然,優美的世界。它首先具有風俗美:中秋夜,青年男女用對歌的方式在月夜下傾吐愛慕之情;每到端午節,家家鎖門閉戶到河邊、上吊腳樓觀看龍舟競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的活動;正月十五,舞龍、耍獅子、放煙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之中。這些山花流水般的風俗畫筆,散發著泥土的清香,顯示了湘西山城特有地方色彩。

邊城的社會中還洋溢著人性美。民風古樸而淳厚,老船伕、翠翠、天保、儺送,還有士兵、水手、過往的商旅,儘管物質條件不相同,但質樸、純真、善良的品性卻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種單純善良、原始的可愛,他們表現了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裡的一切,沒有受到都市物質文明的汙染,單純寂寞,如同夢一般寧靜美好。

⑵作者為何要把邊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寫得如此美好?

作者創作的用意在於要把兩種現實進行對照:一種是用邊城人的淳樸善良、正直、熱情跟都市上流社會的虛偽、懦弱、自私、勢利、男盜女娼相對照;即把過去的人情美與今天的惟利的人生觀相對照。在這兩種對照中,使人們能夠從一個鄉下人的作品中,發現一種燃燒的感情,對於人類智慧與美麗的傾心,健康誠實的讚頌,以及對於愚蠢自私極端憎惡的感情。他主張好的作品,除了使人獲得真美感覺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

【篇二】

簡介:

《報任安書》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馬遷以激憤的心情,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內心的痛苦,說明因為《史記》未完,他決心放下個人得失,相比“死節”之士,體現出一種進步的生死觀。行文大量運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氣呵成,對偶、引用、誇張的修辭手法穿插其中,氣勢巨集偉。這篇文章對後世瞭解司馬遷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背景:

關於寫作時間,近代學者王國維、鄭鶴聲等人認為《報書》作於漢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十一月。自王國維說法提出之後,司馬遷的《年譜》信從這種說法,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文選》、劉盼遂等主編的《中國曆代散文選》、山西大學等21所院校合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等也都採用王國維的《報書》作於太始四年說法。此外,張惟驤認為《報書》作於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二月。

字詞:

通假字

其次詘體受辱。詘,通“屈”,彎曲。

其次剔毛髮。剔,通“剃”,動詞。

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關,同“貫”,套上。箠,同“棰”,杖。

見獄吏則頭槍地。槍,通“搶”,撞擊。

及以至是。以,通“已”

及罪至罔加。罔,通“網”,法網。

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底,通“抵”,大抵,大都。

8思垂空文以自見。見,通“現”,表現。

9網羅天下放失舊聞。失,通“佚”

放失舊聞。失,通“佚”,散亂的文獻。

則僕償前辱之責。責,通“債”,債務。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摩,通“磨”。

權傾五伯。伯,通“霸”。

具於五刑。具,通“俱”。

曷足貴乎。曷,通“何”。

幽於圜牆之中。圜,通“圓”。

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紀,通“記”,歷史記錄。

詞類活用

孫子臏腳:名詞作動詞,古代剔去膝蓋骨的酷刑

以汙辱先人: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受辱

倡優所畜:名詞作狀語,像樂師、優伶一樣

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名詞作狀語,用硃砂

故述往事,思來者:動詞作使動用法,使.……思考

請略陳固陋:形容詞作名詞,固執鄙陋的意見

衣赭衣:名詞作動詞,穿上

流俗之所輕也:形容詞作動詞,輕視

幸勿為過:名詞作動詞,責怪,責備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言:名詞作狀語,像牛馬一樣

曩者辱賜書:使動用法,使……蒙受恥辱

百獸震恐:使動用法,使……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