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家庭教育的重要影響

對於獨生子女為主流的現代家庭,家長越來越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孩子的學習成績好不好,除了學校以外,家庭環境因素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下面是小編整理,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四省市小學生家庭教育狀態的調查顯示,學前班、課外班等家長熱衷的學業支援因素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影響並不大,相反,家庭對孩子的隱性學業支援因素更值得關注,那些善於聽取孩子意見、正能量多的家庭,孩子的學習成績會更優秀。

正向影響

1.正能量家庭的孩子學習成績會更優秀

好家庭就是一所好學校。調查顯示,家長對孩子的一些隱性學業支援將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帶來積極、正向的影響。

2.善於聽取孩子意見的家庭孩子成績更優秀

成績優秀的學生家庭更多采用協商、民主的親子互動模式。資料顯示,“會聽取孩子意見”的家庭,子女成績優秀的佔39.11%,而子女成績較差的比例僅為19.90%。

面對教育分歧,父母選擇“私下再協商”的家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高達76.10%,而成績較差的學生家庭選擇比例僅為11.98%。

在民主、友好的家庭中,學生能充分發揮自主性和能動性,信任感被學生內化為學習潛力和動力,運用於學習的自我管理中,繼而促進學業水平的提高。

3.父母情緒越正向子女成績優秀比例越高

家人間的情緒理解與反饋不容忽視。調查顯示,家庭成員間對情緒的理解和反饋越好的家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越高。

如當父母情緒不好時,“能感受到家人支援和關心”的家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較高,為74.12%,而冷漠、疏離的家庭中,如“不如不說,說了更鬧心”和“說了他們也不能理解”,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12.48%和5.41%。

本次調查還發現,家庭結構對小學生學業水平有顯著影響。離異和再婚家庭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大大降低;而在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中,單親和再婚家庭又佔了相對較高比例。

4.父母經常讀書看報孩子成績更優秀

資料顯示,“閱讀型”家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更高。閒暇時父母經常“讀書看報”的家庭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31.31%,高於“看電視、玩電腦、手機”(27.43%)、“朋友聚會、打牌娛樂”(24.90%)等家庭。

調查還發現,學業水平較高的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也相對更多。由此看來,為孩子創設良好的“閱讀型”家庭氛圍對小學生學業成長的意義不言而喻。

5.家人共進晚餐孩子成績普遍更好

小學生學業水平與家庭組織娛樂活動的頻率密切相關,家庭組織娛樂活動的頻率越高,小學生成績優秀的比例也越高。資料顯示,選擇“從不”、“偶爾”和“經常”組織家庭娛樂活動的家庭,成績優秀的小學生比例分別為17.74%、27.35%和39.19%。

進一步對每週家庭成員共進晚餐的情況進行調查時發現,成績優秀的學生家庭,“幾乎每天”和“每週2-3次”家人共進晚餐的比例均高於成績較差的學生家庭。

有意思的是,“爸爸經常和孩子做的事”對小學生的學業水平影響明顯。

6.會管理零花錢的孩子學業水平更高

主管理能力高的小學生學業水平也更高。資料顯示,當問及小學生“興趣班是怎麼選的”,能表達自己喜好願望、獨立做出選擇的小學生(“我自己選的”)和能與父母商討聽取父母意見的小學生(“父母和我商量的”),成績優秀的比例相對“同學上,我也上”、“父母決定的”的比例高兩倍。

在成績優秀的小學生中,隨著自主管理零花錢能力的提高,其學業優秀的比例也直線上升。53.30%學業水平較優秀的學生會將零花錢“攢起來,有計劃地花”,比成績較差的小學生高17.97%。

7.孩子是否做家務成績反差比較大

自理能力強的小學生學習能力也強。當問及“孩子分內的事情總讓您幫忙,您會怎麼辦”時,在成績優秀的小學生中,“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比例較高,為43.11%,“有求必應”的比例最低為2.12%。在孩子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活的家庭裡,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也相對較高。

那些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3.17%,而持有“孩子應該做些家務”觀點的家庭中,此比例為86.92%。

非正向影響

1.學前班課外班都沒多大用

學前班教育、擇校行為、課外班學習或者課外作業,這幾項是小學階段最為常見的家庭教育行為,但調查顯示,家長對孩子的這幾項顯性學業支援並不能換來小學生學習上的優勢和理想的成就。調查同時指出,近三成家庭感覺教育支出負擔過重,逾五成家庭僅“剛好能承受”教育支出壓力,不難看出,課外班等顯性學業支援投入過度,而價效比較低。

2.學前班沒給孩子帶來任何學業優勢

在“幼兒園小學化”被明令禁止後,出現在幼小銜接交叉路口的學前班,能否讓孩子在小學低年級出現短暫的學業優勢呢?本次調查中有高達八成的小學生入學前都上過學前班,但成績優秀的小學生中,“沒上過學前班”的比“上過學前班”的孩子多10.89%,在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中,上過學前班的比沒上過的多大約10%左右。可見,學前班不僅不能幫助小學生在學習早期贏得任何學業優勢,而且也不能對其小學階段的學業產生積極作用。

顯然,這種讓孩子提前脫離幼兒園、過早小學化的學業支援,看似先行一步,實際意義不大。從某種程度上講,反而因為使孩子過早接觸學科知識,學習與之生理、心理髮展特點不符合的過難學習內容而引發其挫敗感,降低孩子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調查中還發現,家長們一致有“學前班畢竟不是正規小學教育”的想法,所以一開始就弱化了培養孩子良好學習意識和習慣的想法,自身也未能適應孩子角色的轉變,不知如何進行學業輔導和支援。以上種種原因,都使上過學前班的孩子進入小學後,反而會有學業上的倦怠和鬆懈。

3.擇校的效果令人失望

家長的擇校動機源於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希望讓子女享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獲得學業上的長足動力與支援。但是,擇校到底能不能提高小學生學業水平?本次調查通過對比“擇校生”和“就近入學”小學生的學業情況,發現擇校生中成績優秀的學生為29.95%,就近入學學生中成績優秀的為28.48%,二者相差甚微;同樣,在良好、中等和較差等其他學業水平中,二者的資料也較為接近。可見,擇校並不能讓成績優秀或良好的小學生比例因此升高,並不能給家長帶來期待中的效果。

4.課外班與課外作業並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績

現今的教育市場上各種兒童興趣班、補習班五花八門。訪談發現,家長給孩子報班的目的,無論是短期提高學習興趣和能力,還是覺得對子女未來發展有好處,都對課外班抱有提升孩子學習成績的期望。本次調查顯示,近九成小學生都在上“班”。成績優秀的學生中,有63.82%的參加了課外班;成績較差的學生中,更有高達93.95%都參加了課外班。由此看來,學習成績欠佳的小學生是報課外班的主力,而在課外班上耗費的大量金錢、精力和寶貴時間是否能扭轉“學習成績較差”現狀,還需進一步關注。

課外班的作業能否促進小學生的學業表現呢?調查中表示有課外班作業的小學生高達81.50%。其中,79.08%成績優秀的小學生和91.79%的成績較差的學生每日都會有課外班作業。訪談中問及家長“作業對孩子成績的提高有作用嗎?”受訪的10位家長中有7位覺得“作用有限”,有1位覺得“應該有作用”,另外2位表示“沒感覺”。而這10位家長的子女卻一致認為“不知道”、“說不清楚”。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額外作業時間與小學生學業水平之間並沒有直接關係,更多的作業時間並不一定帶來更好的學習成績。

正如美國家庭作業問題教師所說,學生家庭作業的時間與學習成績呈曲線關係,即當作業時間達到最佳時間點時,學生成績最好,一旦超過這個時間成績會下降。庫伯也曾指出,家庭作業時間所產生的效果與學生年齡密切相關,低年齡段(小學中低年級)孩子家庭作業時間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性幾乎為零。由此看來,給孩子佈置額外作業的效用確實有待斟酌。

總之,學前班教育、擇校行為、課外班學習或者課外作業,這三項小學階段最為常見的家庭教育行為,並不能換來小學生學習上的優勢和理想的學業成就。可以說,此類投入價效比較低,不僅不能帶來合理的收益,反而存在投入過度造成的負面效應,如孩子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的減弱,重複學習帶來的倦怠、注意力渙散等不良學習習慣,過度、過早學習讓孩子身心俱疲,易產生厭學、逆反等不良心態等,這都會在基礎教育階段給孩子帶來難以預計、不可估量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