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清明節有怎樣的習俗

  臺灣的清明節是很有趣的,想了解一下這天到底會有什麼習俗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臺灣清明節的習俗,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臺灣習俗

  臺灣的清明節既有閩南、粵東祖居地的一些共同習俗,又有一些與大陸大並其趣的習俗。

  清明節前三天為“上巳”原是“祓出不祥”的洗濯儀式之日,大陸清明日則是掃墓日。但臺灣所有漳州裔民繼承祖先傳統,皆是上巳是掃墓日,此俗與鄭成功“反清復明”有關。當年鄭成功認為“清明”二字是“清在上,明在下”下令廢除“清明節”,新定三月初三為掃墓日,至今臺灣有人仍稱此日為“新清明”。總之,臺灣同胞掃墓的時間不盡一致,但都集中在清明節前後。緬懷先祖,寄託哀思,是這個節日的主要內容,至於獨特的清明習俗主要有:

  做清明稞:用清明的青菜或艾葉和鹼或石灰粉,一起煮熟,漂去苦澀味後,搗爛;配上糯米、早米磨成的米漿,製成綠色的稞皮***習稱“紅龜”***內餡以花生、綠豆、大麥麩、芝麻仁、糯米甜飯等為料,然後用稞皮包之,做好後呈圓形如拳頭大小,放入稞模一按,便成為有各種氏族堂號花紋的清明稞。印模的氏族堂號是祖上傳下來的,如沈、姚、施、尤等姓刻有“吳興發祥”字紋;許、白、鄧、韓、翟等姓刻有“南陽郡”;王姓刻有“三槐堂”;梁姓刻有“梅鏡堂”柯姓刻有“靖山堂”……現在通行的清明稞模花紋多是梅花、菊花、壽龜、如意、鯉魚等。稞模除圓形外,也有半球型、橢圓型等。這些清明稞在掃墓完畢後,按習慣分送墓地附近村落的牧童,期望他們放牧時不要破壞墓地,也有的送給親朋好友。

  吃薄餅: 臺灣掃墓祭祖的物品,多用麵粉和餡料做成薄餅***類似春捲***。據傳說:古時有個叫蔡莫一的文人是個跛足、眇目、歪口、只有一隻攣縮手的殘疾人。他天資聰穎,滿腹經論,19歲時中狀元,皇帝破例重用他。他官很大,要理許多文書案件,常廢寢忘食。其妻想出一條妙計,將他那攣縮之手,用繩子懸在嘴邊,給予卷的薄餅,便他就餐方便。後來蔡官人在清明日去世,他的後代就用薄餅作為節俗來紀念他。後來閩、臺地區仿效之。

  踏青:清明之日,時值春回大地,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因此,臺灣入借掃墓之機進行郊遊稱之“踏草青”。

  吃蛋鬥雞: 相傳,這種習俗是從廣東傳進臺灣的,叫“清明蛋”,即將蛋煮熟後,用茜萆取汁作料,在蛋殼描繪花紋,數日後會呈紅色,剝殼後,蛋白有藍色花紋;另一種是“雕蛋”,即用筆在蛋殼上繪花紋,然後將蛋白蛋黃巧取出,成為永久性欣賞藝術品。臺灣清明節還崇尚鬥當地民間飼養的一種黑色體大的“軍雞”屆時眾人圍在一起大聲喝彩助威。

  山東習俗

  盪鞦韆

  清明這天,青島有盪鞦韆的習俗,尤其是閨中女子,所以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說法。

  鞦韆蕩得越高,就預示著將來的日子過得越好。於是,女子們便都放下矜持 ,興高采烈地盪鞦韆。除此之外,在盪鞦韆的過程中,男子們在幫忙推、送鞦韆時,容易獲得女子的好感 。因此,這個過程也為年輕男女交往創造了好機會。

  據瞭解,鞦韆又稱“悠千”,是我國北方的一種傳統遊戲。唐朝時,盪鞦韆逐漸成為女子中流行的遊戲娛樂方式。“這都是以前的習俗。”據姜館長介紹,由於當時青島人都住在庭院裡,空間比較大,每到清明節來臨之前,都會在家裡或者戶外比較寬敞的地方安置鞦韆,供家裡的女士玩耍。但如今,這個活動就被人淡忘了。

  吃麵燕有種過年的感覺

  早時青島就有在清明節做“面燕”的習俗。相傳為了紀念介子推,民間還將面燕稱為“介推燕”。

  在過去,婦女們不僅做面燕的技巧嫻熟,而且還能做出各式各樣、神態各異的面燕。姜館長介紹,面燕的種類很多,有單頭的、雙頭的、平翅的、別翅的。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就是大燕背小燕。

  以前人們的生活相對比較困難,平時很難吃到白麵,因此吃麵燕的時候就有種過年的感覺。除了吃麵燕,每年清明期間青島還有做單餅的習俗。所謂單餅,就是一張用面做成的薄薄的小餅,上面放些大蔥、煮雞蛋等,捲起來吃。

  放風箏期望除災祛病

  據瞭解,自古以來,清明節前後,青島就有放風箏的習俗。“到了這個季節,村裡的青年男女、少年兒童都結伴到山間、田野上,到比較空曠的地方放風箏。”家住滄口公園附近的王老漢今年74歲,回憶起以前清明的習俗,他首先想到了放風箏。

  中國的放風箏習俗已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據史書記載,我國放風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當時稱為“紙鳶”。到了五代時,紙鳶乘風上天,鳶上系竹哨升空,迎風哨響,其聲如箏鳴,謂之風箏。沿襲至今,風箏在民間仍有鳶、鷂的稱呼 。有史書說,風箏最早的功能可能是與除災祛病有關。

  安徽習俗

  清明節,時在4月4、5或6日。在清明節這天,合肥家家戶戶習慣在門頭上方懸柳枝、往墳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鄉踏青遊春。清明節懸插柳枝的習俗由來很久,傳說以此可避邪御災,故有的婦女還習慣在這天將柳葉插於頭上。民諺曰:“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此俗語雖屬無稽之談,但其卻印證了插柳俗是旨在避邪御災。在清明節踏青遊春,多主要是為祭掃祖墳的,俗稱為上墳。

  上墳活動在清明節前三天後三天均可,但必須在午後。上墳祭祀前,先給墳冢培土、加固、挑高,並在墳頭上加蓋碗狀土塊,共兩塊,小的一頭相對置,放於墳頭上,謂之“墳帽子”。其間壓一紅紙條,謂之“陰聯”。然後在墳冢前擺放祭品,通常為酒食及死者生前愛吃的菜餚、果品等。比較考究和富有的家庭,還以豬、羊、整雞、整魚等物作祭品,但多數以紙紮品代之。 老泗州網

  真正的雞、魚、肉、蛋等食品,常在祭祀後取回,用以犒賞平日看墳的人和與先祖生前有交好的族人。祭祀開始時,焚燒“紙錢”、紙紮祭物,鳴放鞭炮,祭者按輩份先後向亡靈磕拜。動情者,常失聲慟哭,悲情難止。南宋詩人高翥《清明日對酒》詩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描寫的就是人們在清明掃墓時的悲涼情景。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