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學習方法_小學三年級語數英怎樣學習

  在學習中只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夠輕鬆的學習,在學習中取得進步。所以,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小學三年級學習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小學三年級語文學習方法

  1.過度法——言傳身教。過度法是在基本學會一種知識或初步掌握一種技能後,不滿足於勉強記住或剛剛學會的程度,要再多複習、練習幾遍,達到進一步牢固掌握。這種“再多複習、練習”的時間和次數就是過度複習,或叫過度學習。心理學家指出:要想牢固掌握所學內容,任何學習都要過度學習。但過度學習要注意“量”,就是時間和次數要適當,不是過度得越多越好。例如,我們教學十個生字,經過認讀、書寫、記憶,有五遍就能比較準確地掌握了,這叫適度,心理學家認為,過度複習不要漫無限制,而要適可而止。太少了達不到鞏固的目的,太多了又浪費時間和精力。如背誦一首詩歌,誦讀第五遍剛好能背誦下來的話,再加兩、三遍就行了;一個生字,抄寫三遍剛好能記憶下來的話,多寫一兩遍就可以了。

  2.分散法——引導點撥。分散法主要運用於不斷學習新知識時對舊知識的回顧溫習。關鍵是指導學生正確選擇進行分散複習:一是複習的內容不算太多時,可採用平均分散的方法。如6個小時能複習完的內容,可以分散在三天中,每天覆習兩個小時。二是先多後少的分散方法。假如在階段複習中,需要在七天內複習五次的話,可在第一天覆習兩次,第二天覆習一次,第四天再複習一次,第七天再作最後一次複習。其中的第三、五、六天可安排別的複習內容。每次複習間隔的時間長短要根據複習的內容而定。複習新學的知識,間隔的時間可以短一些,不能間隔得太長,太長就要遺忘,給複習增加困難。複習的時間要分散,複習的內容要交叉,複習的方法也要靈活多樣。比如,把說的、讀的、寫的、算的、畫的、記的互相結合起來,穿插進行。有時要檢查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把動眼、動口、動腦和動手結合起來。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方法選擇的闡釋,以便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方法。

  3.歸類法——生尋規律。比如,字的歸類:①易讀錯的字;②多音字;③易寫錯的字;④易用錯的字;……。練習分段時,每閱讀一篇課文,先回想老師是怎麼分段的,根據是什麼,然後把類似的歸在一起,從中可找出三種分段方法。一是按照故事的時間變化順序分段,如《將相和》、《我的戰友邱少雲》等;二是按照事物不同型別或不同方面分段,如《蟬》、《動物的遊戲》等;三是按照空間位置或環境的變化分段,如《草原》、《彩色的翅膀》等。這樣對學過的知識重新組合,排隊串線,便於重點突破,掌握規律性的東西,防止機械重複,死記硬背。

  4.嘗試回憶法——激勵嘗試。嘗試回憶,即把課堂上老師講的知識回憶一遍。教師應在課末、單元末,有意識引領學生回憶新近內容。美國心理學家索裡和福爾特做過一個實驗:運用嘗試回憶去背誦的成績是不運用嘗試回憶去背誦的成績的兩倍以上。效果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回憶是大腦積極的主動的思維活動過程,複習中有回憶的參與,即增加了一個資訊反饋***對課堂所學知識的記憶的反饋***過程,這種反饋的次數又往往不僅一次,多次的強化剌激可提高記憶效果。指導學生運用嘗試回憶應與閱讀教材結合起來複習,即先回憶後閱讀;或回憶一段閱讀一段,直到努力把老師課上所講的知識全部回憶起來為止。

  小學三年級數學學習方法

  第一,加強小學三年級學生運用“數概念”的能力培養。

  有不少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常只重演算法,忽視數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因而只能機械地應用學過的東西,或簡單地模仿做過的例題,不能在變化了情況下遷移;或者只知道一些定義,而不能全面掌握屬於這一概念的東西。

  例如,學生能說出什麼是圓的半徑,但在作圖或解題時又常常只能舉出垂直方向上的半徑,不能反轉過來去解決逆向問題,沒有納入到一般的範疇或嵌入數概念體系的認知結構中去。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演算法和演算過程,尤其要重視數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加強小學生運用數概念的能力培養。三年級數學中,會出現長度單位的認識,什麼千米、毫米、釐米,很多孩子總是無法記清楚,怎麼辦呢?請大家伸出自己的右手,手心面向自己,從小拇指到大拇指,依次為:毫米、釐米、分米、米、千米。兩指之間的距離大小表示進率的大小。你們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每相臨的兩指間的距離相等,也就表示毫米、釐米、分米、米每相臨兩個單位間的進率相等,都是10。而毫米與分米、釐米與米間的進率為100,毫米與米之間的進率為1000,食指與大拇指之間的距離較大,也是1000。記住單位對應的拇指,這個換算就變得十分簡單而且準確了。

  第二,重視和加強發展小學三年級學生“空間關係”的知覺能力。

  數和形是不可分開的。因此,學生掌握空間關係的知覺能力也是小學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三年級下冊如用圓圈圖***韋恩圖***向學生直觀的滲透集合概念。讓他們感知圈內的物體具有某種共同的屬性,可以看作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就是一個集合。

  第三,觀察活動:

  所謂觀察是指學生對客觀事物或某種現象的仔細察看,因而是一種有意注意。培養的途徑是:教師提供的“客觀事物或某種現象”特徵有序、背景鮮明,而且要給出一些觀察的思考題。這樣有助於學生明確觀察目標,進而使他們邊觀察,邊思考,邊議論,邊作觀察記錄,以發現數學規律、本質。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根據例證得到三個等式:

  ***5+3***×2=5×2+3×2

  ***6+4***×30=6×30+4×30

  ***25+9***×4=25×4+9×4

  小學三年級英語學習方法

  第一條原則:理解而後能背。

  對於一篇課文,首要問題是要非常清楚它的意思。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開始努力去背。生吞活剝式的死記硬背是沒有效果的。在背之前首先要弄懂文章的中心內容,記敘文要弄清楚記述的事情、人物、時間、地點等等,說明文要明白主要解說的物件和不同方面和性質,而議論文則要弄清所討論的問題和主要的論點、論據、論證的關係。

  要以文章內容為線索進行記憶。要弄懂上下句之間的內容和邏輯上的關係,而後才是語言上的起承轉合。這樣背課文就是因事而語,有意義地背,言之有物,背之有理。

  第二條原則:所背的文章要典型而純。

  文章一旦背下就會記住很長時間甚至永遠不忘,對今後的英語學習產生深遠影響。所以背要選那些真正典型而純的文章。以完全正確和有代表性的文章豐富孩子語言資料。

  第三條原則:先聽後背。

  既然背課文是練習英語口語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在背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學語言模仿是關鍵,所以在背之前要先聽,聽要聽原裝正版的錄音,當然推薦外籍教師的錄音,這樣能夠學到非常地道的發音。而且要反覆聽,直到能夠模仿得很像為止。這一個階段是比較枯燥的,但非常有效。

  第四條原則:從易到難、從短到長、循序漸進

  背課文比較艱苦,特別是一開始,最是要避免產生牴觸心理。所以開始的時候哪怕就只是幾句話也好,先要建立信心和興趣。不要貪多,想一口吃個胖子的想法是極端錯誤的。急不得,慢慢增長,逐漸地熟悉背課文的套路和一些英語中常用的關聯詞,能夠越來越容易。

  第五條原則:背課文一天之際在於晨

  早晨是練習口語和背課文的黃金時間,要充分利用。每天早起半個小時,大聲朗讀背誦,不但對英語,對自己的心情和一天的狀態都有好處。

  第六條原則:注意重點句型和單詞

  背課文不只是注重整體,對於單個重點的語言現象應該給予同等的重視,畢竟背課文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在課文中學習英語。所以,在背誦前應該認真得學習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單詞,不僅注重他的發音和拼寫,還要注意它的前後搭配。要全面瞭解重點得語法現象,注意各種實際使用中的變化以及具體的含義。

  第七條原則:及時複習,多多重複。

  背誦的東西要及時重複,一般要重複到28遍才可能比較牢固地記住。當然我們並不是要求要記住每一篇文章,但是,如果像狗熊掰棒子一樣,隨背隨忘也就沒有意義了。而記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重複,及時複習。把一篇背得爛熟比十篇結結巴巴要好得多。所以,重複和複習不是減慢而是必要得手段。

  第八條原則:同一篇背誦的課文要儘量多以不同語調,在不同環境和條件下重複。

  這樣不僅可以增強記憶,更可以使得所背的課文活起來,真正成為召之即來的如意工具。比如一篇記敘文既可以以朗誦的語調高聲朗誦,也要以講故事的方式娓娓到來,這樣才會逐漸的從語言的習慣中解脫出來,轉而更為重視語言所表達的內容,這樣在相似情況出現的時候,語言自然而然地脫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