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談判的作用

  談判是為了給我方以更大的利益,這個利益是指:有形的和無形的,也許有可能是金錢或是心理感受,通過雙方的利益交換和讓步來達成利益統一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閱讀參考。

  01

  公共關係的實質是一種管理職能、經營策略、傳播行為和現代交往方式。研究公共關係的現實與長遠意義在於:有助於提高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有助於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文明風氣;有助於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

  中國改革開放正處於一個新的歷史起點。經過近30年的大變革、大發展、大跨越,我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非凡成就,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矛盾,積累了一些需待解決的問題。在發展“黃金期”與矛盾“突顯期”並存的形勢下,開展現代公共關係的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具有現實和特殊意義。

  02

  一、公共關係的內涵

  公共關係是一種科學的現代管理方法,是協調處理現代社會組織與公眾之間的各種關係,保證事業成功的一門不可缺少的學問。國外學者將以電腦為代表的科學技術水平,以旅遊為代表的富裕生活程度,以公共關係為代表的經營管理效能並列為衡量一個國家發達程度的三大標準。公共關係作為一種管理職能、經營策略、傳播行為和現代交往方式,被廣泛應用於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在企業經營管理中更是得到了普遍的應用。現代公共關係是時代發展、社會變革和大眾需要的產物。作為專門研究現代公共關係的“公共關係學”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在實踐、總結、概括、昇華、傳播的基礎上產生和形成的。它是一門具有普適性、科學性、系統性、獨具特色的新興社會科學。

  現代公共關係廣泛地存在和深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發端於西方,中國引進的時間不長。但消化吸收快、應用廣,成效顯著,目前正朝著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內凝”到“外滲”,從少數專家、學者傳播、推動到“全員出關”格局形成與擴充套件的方向發展。廣大公眾的接受、認同和參與,導致中國公眾的“公共意識”普遍增強,運用公共關係學的原理、方法指導實際工作和日常生活的自覺性也日益提高。這表明,公共關係的研究和實踐在中國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並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如何根據世情、國情和發展的需要,不斷創新,不斷豐富、充實和完善,逐漸形成中國特色的新學派,是擺在中國公關機構、從業的專家學者和廣大公眾面前的一大歷史課題。

  二、研究公共關係的重要意義

  1.識認現代公共關係的時代特徵,具有首要意識。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程序中,19世紀的“蒸汽時代”和20世紀的“電氣時代”,21世紀的資訊時代,對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對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都有劃時代的意義。尤其是人類進入資訊時代,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特別是當今的資訊科技,諸多“網路”、“數碼”等高新技術的發展,一浪高過一浪,就其廣度、深度和密度而言都達到了資訊爆炸的?峰狀態,它超越了以往任何時代的科技成就。它把人類帶入了“後資訊社會”。公共關係融入了資訊社會,滲透到現代生活各個層面,資訊與公共關係密不可分,形同一體,現代公共關係與時代的關係是“共生共長”、“與時俱進”的關係。因此,研究現代公共關係需要具備時代眼光、國際視野和開放的心態。任何封閉、僵化的觀念不符時代特徵和社會需要,只有對現代公共關係作“動態研究”才能深刻認識它的時代意義。

  2.把握現代公共關係研究和實踐中的“旗幟、道路、方向”問題,以及把握、服從和服務改革開放的“大局”問題,具有重大政治意義。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指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選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公共關係的研究與發展,必須緊扣“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這個主題。為順利完成這一全民族共同的戰略任務,要求我們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公關意識和責任意識,任何時候不能模糊和偏離這個大方向。同時在實際工作中,要把公共關係的研究同改革開放各項具體任務緊密聯絡起來,做到互動、互補、互助,並使之達到和諧統一。

  3.把握“以人為本”的內涵,尊重和突出公眾的“主體”地位,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現代社會是建立在大規模生產基礎上的,大生產的主體是一個“群體”。現代公共關係的物件是公眾,公眾是創造歷史、創造財富的主體,公眾也是公關的主體。現代公共關係,不可避免地要同“生產公眾”和“消費公眾”打交道,如果離開公眾對公共關係的認同和參與,公共關係的研究就失去現實意義。公共資訊的採集、釋出、傳播、溝通、交流、協調、監督等都同公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把公眾僅僅看作單向的、消極的被動接受者,忽視公眾的平等地位和資訊反饋作用就形不成“全員公眾”的局面,只有形成全員公眾的格局,才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內涵。

  4.高度關注社會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充分發揮公共關係研究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方面獨特的優勢,具有現實意義。在經濟社會變革中,中西方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網際網路資訊排山倒海,風起雲湧,公眾的思想空前活躍。同時,公眾的思想活動又具有“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的特點,公眾對自己最切身、最現實和最實際的利益倍加關注。在日常生活中,公眾利益一旦受到不公正的侵犯,利益訴求得不到充分的表達,就有可能激化矛盾,或者遇到某種公共危機或突發事件,公眾可能會產生各種疑慮和困惑。公共關係在協助政府、企業、公眾和媒體進行社會調控,緩和矛盾,在配合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都應積極主動地介入。如果行政命令、法律、規章在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和事件中運用的是一種帶有強制的“剛性”手段,那麼公共關係學則是通過運用資訊傳播、新聞釋出會、記者招待會等“柔性”手段化解社會矛盾,消除磨擦、紛爭、誤解、偏見等弊端。在處理“法、理、情”的關係上,公共關係可以運用“人性化執法”、“人性化服務”等柔性手段,在“情”字上多下功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往往可以收到事倍功半的社會效果,並使公共關係達到最佳狀態。

  5.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公共關係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髮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當前,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出現了一些損人利己、唯利是圖的不道德行為,妨礙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這種形勢下,我們仍然需要公共關係不斷髮揮積極的促進作用,消除醜惡現象,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更大成就。

  首先,公共關係的形象意識有助於提高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當今社會是“形象”競爭的社會,任何組織和個人要取得事業的成功都要藉助“形象”的力量。公共關係形象意識使組織在發展過程中,在實現自身效益的同時,重視組織利益與公眾利益的平衡,組織區域性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協調,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整合。換言之,公共關係追求的是社會、組織、公眾之間的共同利益、長遠利益,並以此形成和諧、健康、友善的社會關係,這對扭轉社會風氣,優化社會環境所產生的積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塑造良好形象有助於個人和單個組織的發展,也有助於塑造良好的民族形象,進而有助於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當“形象意識”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的自覺意識之後,將會使我國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上一個新的臺階。

  其次,公共關係的公眾意識和互惠意識有助於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文明風氣。公眾作為組織公關工作的物件,既是組織開展公關工作的依據,也是組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與基礎。公共關係公眾意識使組織按照現代文明觀念,處理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公眾關係,營建內外良好環境,並強調“公眾至上”,以尊重公眾意願、滿足公眾需求為己任,致力於謀求組織與公眾之間的協調合作,使組織的行為因滿足了公眾的需求而有利於公眾,也因獲得公眾的信任與支援而有益於組織。公共關係互惠意識要求組織與公眾真誠合作、互利互惠,在市場競爭中講信譽、重形象,進行公平競爭,建立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係,從而營造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良好的文化氛圍,推進社會風氣的改善。同時,真誠合作、互利互惠還意味著以光明正大的、合理合法的手段處理公眾關係,排斥拉關係、走後門的庸俗關係的做法,這樣有利於消除社會腐敗現象,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

  再次,公共關係的成就意識有助於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為建設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提供重要保證。成就意識使組織不滿足於現狀,不斷地追求新的目標、新的高度,力爭最大的發展。成就意識還要求組織的每個成員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積極進取,勇於創新,銳意開拓,成為組織發展所需之才。伴隨組織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社會成員提高自身素質、努力成才的意識也會逐漸增強。

  公共關係人才必須具備優秀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公共關係工作性質又決定了公關人員常常要協調矛盾、解決難題,完成繁重的、複雜多變的工作任務。這就要求公關人員必須具備多種能力,使公共關係事業在提高自身隊伍素質的同時,也影響著整個社會,推動著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從而為建設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供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