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考點複習

  文言文閱讀考查正越來越成為中考語文中難以逾越的一道坎,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成為中考語文複習的關鍵。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中考語文,希望對大家的中考語文備考有所幫助!

  :

  一、文學常識

  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北宋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理解性默寫

  1. 文章的主線句: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全文的主旨句: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描寫滁洲城總的地理環境的句子是:環滁皆山也。

  4. 表明“醉”與“樂”之間關係的畫龍點睛之筆:醉能同其樂。

  5. 全文的核心命意,為寫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調***點題的句子、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6. 滁州的地理環境:環滁皆山也。

  7. 自問自答道出醉翁亭的來歷: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8. 醉翁雅號的由來: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9. 醉翁亭的來歷: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10. 將遊玩觀賞的樂趣融於宴飲之中或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 山間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12. 山間四時之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春:野芳發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陰;秋:風霜高潔;冬:水落而石出者***

  13. “滁人遊”的場面: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14. “太守宴”的場面: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15. “眾賓歡”的場面: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

  16. “太守醉”的場面: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7. 醉翁的自畫像: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8. 醉罷晚歸: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三、簡答題

  1. 列出每段段意。

  ① 寫醉翁亭四周環境;② 寫山間朝暮、四時的不同景色,以及遊山之樂無窮;③ 寫百姓遊玩、眾賓宴飲、太守醉倒的場面;④ 寫宴散人歸,點明寫作主旨。

  2. 概括全文中心。

  本文描寫了醉翁亭周圍的秀麗景色和變化多端的自然風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飲、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派遣憂愁的複雜感情。

  3. 作者的政治理想是什麼?與民同樂。

  4. 本文寫法:由景生情,情景交融,“醉”是表象,“樂”是實質。

  5. 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繪哪四幅圖畫?核心又是什麼?圖畫: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魚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一、文學常識

  1.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和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遊說言論的記錄。

  2.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與孔子合稱“孔孟”,他被後人尊稱為“亞聖”。

  3.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義”,政治上主張“仁政”。

  二、理解性默寫

  1. 本文的中心論點、主旨、觀點是:捨生取義。

  2. 表明本文中心論點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3.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4. 孟子認為能做到捨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5.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於生者,所惡者有甚於死者。

  6. 在孟子看來,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7. 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8. 承上啟下,從人們熟知的生活現象談起的句子是: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9. 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0. 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11. “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12. 在作者看來,面對高官厚祿而不辨禮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失其本心。

  13. 不辨禮義的接受萬鍾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三、簡答題

  1. 概括每段的段意

  ① 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表明在“生”和“義”之間要“捨生取義”,在“死”和“不義”之間要痛恨不義而不“避患”。

  ② 舉例論證,在接受關乎性命的東西時也不能忍受羞辱。

  ③ 舉例論證,接受優厚的俸祿,也要合乎禮義。

  2.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捨生取義。

  3. 第2和3段中,作者用事實論據證明論點,請寫出這兩個事例:

  ① 在接受關乎生命的東西時,不能忍受恥辱。

  ② 在接受那些優厚俸祿時,也要合乎禮義。

  4. 文中多次使用對比論證,請舉例說明。

  ① “魚”與“熊掌”對比。 ② 生與死***義***對比。 ③ 先前與現在對比。

  5. 從論證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舉例論證外,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對比論證,有力地證明了“捨生取義”這一中心論點。

  6. “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係。

  7. 結合文章內容說說賢者是怎樣的人?是“不失本心”***或“捨生取義”***的人。

  8. 文章表現了孟子怎麼樣的人生態度?

  文章表現了“義”的重要,在“生”、“利”、“義”的抉擇面前,寧願放棄生與利而取義,把義置於“利”、“生”之上的人生態度。

  9. 作者在文中讚揚了哪些人?斥責了哪些人?又告誡了人們什麼?

  讚揚了那些重義輕利,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

  10. 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一點什麼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11. 古今中外有許多捨生取義的英雄人物,試舉出兩位,並用一句話概括其事蹟:

  文天祥寧死不降元,朱自清寧願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聞一多怒對反動派威脅而不屈服。

  12. “捨生取義”的觀點是怎樣提出來的?作用如何?

  ① 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生活常理為喻,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

  ② 生動形象地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變得通俗易懂,更有說服力。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考語文,供大家參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