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桃花源記考點複習
文言文閱讀考查正越來越成為中考語文中難以逾越的一道坎,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成為中考語文複習的關鍵。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希望對大家的中考語文備考有所幫助!
桃花源記考點複習:
一、文學常識
1. 選自《陶淵明集》。作者陶淵明,東晉文學家。字元亮,世稱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言。
2. 記:古代一種文體,它用來記載事物或發表議論,有時也用於說明。
二、理解性默寫
1. 描寫桃花林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 表明漁人進入桃花源後總體感受的句子:豁然開朗。
3. 寫出桃花源不易發現的句子:① 山有小口;② 初極狹。
4. 從環境的角度寫桃花源美異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5. 從心情的角度寫桃花源美異的句子: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6. 從穿著的角度寫桃花源美異的句子: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7. 從活動的角度寫桃花源美異的句子:其中往來種作。
8. 桃花源人的精神狀態: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9. 寫出桃花源社會風尚的句子: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0. 寫出桃花源人對漁人熱情的句子:
①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②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③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 桃花源人“皆嘆惋”的原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2. 桃花源人“遂與外人間隔”的原因: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13. 桃花源人滿足於桃花源生活,厭惡外界生活的體現是: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簡答題
1. 本文線索: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發現→訪問→離開→再尋***
2. 概括段意:
第一段——漁人無意間發現了桃花源的***。
第二段——漁人進入桃花源,發現桃花源中人們生活美滿。
第三段——寫桃花源人熱情接待漁人。
第四段——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別人也沒找到桃花源。
3. 概括本文中心:
桃花源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表達了人們對理想社會的強烈追求,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渴望擺脫剝削壓迫,追求幸福安寧生活的美好願望。
4. 本文寫法特點:運用豐富的想象,充滿了傳奇色彩。
5. 本文表明瞭作者怎樣的態度?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6. 後世把“世外桃源”作為理想社會的代名詞。細讀課文,說說作者心目中的這個理想社會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人人勞作、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戰亂、生活***、風氣淳樸。
7. 作者寫漁人以及後來許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意圖是什麼?
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無數勞動人民美好願望的體現。它表現了人們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這個理想社會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寫桃花源無跡可尋,其實是一種隱喻,隱喻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
8. 作者虛構這樣的世外桃源,寄託了他的社會理想,有什麼目的?
作者虛構了這樣的社會,表達了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也表達了對人人平等、人人勞動、沒有戰亂、沒有剝削、生活***、風氣淳樸的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儘管當時的社會無法實現,但還是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9. 第一段景物的描寫帶有神祕色彩。作者這樣寫的主要意圖是什麼?
暗示將會出現奇景,為下文渲染氣氛,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10. 漁人進入桃花源,見到了什麼景色?說明了什麼?
景色:“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說明:桃花源環境寧靜優美,人們生活美滿安寧,豐衣足食。
11. 為什麼桃花源人“皆嘆惋”?
① 為桃花源外如此***黑暗而嘆惋;② 為桃花源外的人從沒有過上安寧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12. 桃花源人的人物形象:熱情淳樸、熱愛和平,過著***美好生活的人們。
13.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不希望外人擾亂這裡和平寧靜的生活。
14. 漁人離開桃花源的原因:桃花源的情況好,他也想讓別人來這裡過上好的生活。
15. 假如太守找到桃花源,後果是:桃花源人重新過上痛苦生活。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供大家參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