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池塘養魚技術

  中國池塘養魚無論在總產量、養殖面積或集中連片魚池***Fish pond***平均單產方面均居世界首位。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池塘養魚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池塘養魚知識一、魚浮於水面,呈現浮頭現象

  養殖魚類浮頭要開增氧機械或向魚池中拋撒氧劑外,還有以下幾種情況也可以引起魚類的浮頭。

  1、酸性水質引起的浮頭:這種現象是魚從傍晚就開始浮頭到黎明,這種情況可向池中潑灑生石灰15~20㎏/畝。

  2、魚病引起的浮頭

  a、細菌性魚病引起的浮頭:養殖池長期不用消毒藥物,導致水體中大量的懸浮物及有害細菌粘附在魚的鰓絲上,引起魚的鰓絲呼吸不到水中溶氧而引起的浮頭,可用消毒的方法進行處理。

  b、寄生蟲病引起的浮頭:如車輪蟲、斜管蟲等大量寄生在魚的鰓絲上而引起浮頭,常表現為暴躁不安,在池中狂浮,可通過向水體中潑灑殺蟲藥進行控制。

  3、浮游動物***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成為優勢種群引起的浮頭:它們本身是魚苗和鱅魚的優質生物活餌料,成魚精養塘由於鱅魚投放的數量不當,引起浮游動物的過度繁殖,當達到較高密度時,它們會與魚類爭氧,甚至吃光浮游植物,導致水質變清、溶氧下降、引起養殖魚類因缺氧而浮頭,此時的辦法為:

  a、立即增加增氧機開機時間,強化增氧;

  b、利用黎明時間沿池邊殺滅水中浮游動物***注意必須在下風頭***,重新肥水;

  c、適當增加鱅魚的投放量。

  4、池中汙染、中毒症狀引起的浮頭:可向池中加入未受汙染的水進行沖水,並抽出一部分池水,但千萬不能開動增氧機,否則會加劇魚的死亡。

  5、施肥不當引起的浮頭:在夏季向池塘過多施入未經發酵的有機肥,引起缺氧而浮頭,精養魚塘建議夏季不施有機肥,而施少量的磷肥或生物魚肥。

  池塘養魚知識二、魚不吃食或吃食不旺

  1、水體缺氧:水中溶氧低於5mg/l,可用增氧方法使溶氧達到8mg/l左右。

  2、水體PH值不正常:PH<6.5或PH>9.0***魚苗,PH>9.0,成魚PH>9.5***,可用調PH的方法,使PH值成到魚類正常生長的範圍內。

  3、水中氨氮過高:可用換水的方法進行處理,若換水不方便,可用生物製劑進行處理,如硝化細菌、亞硝化細菌、EM菌、光合細菌等。

  4、魚的鰓絲上或體表寄生有大量的寄生蟲:可外用殺蟲藥,殺死寄生蟲的方法進行處理。

  5、魚的腸道有寄生蟲***如滌蟲、孢子蟲、球蟲等***或有腸道性疾病***如腸炎病、出血病等***:可用飼餵藥餌料的方法進行處理。

  6、水體長期未消毒:鰓絲上粘附大量汙物和有害細菌,可用消毒的方法進行處理。

  池塘養魚知識三、飼養魚類體質偏瘦

  1、飼料原因:配合飼料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偏低,造成魚體偏瘦,一般情況下各飼料廠均能達到標準。

  2、投喂量不夠:有些養殖戶為了“節約”飼料,不按正常的投餌率投喂飼料,長時間讓魚處於一種飢餓狀態,使養殖魚類得不到維持正常生長所需的能量,使得養殖魚類不得不分解自身積累的脂肪和蛋白,從而使魚偏瘦。

  3、投喂的方式不對:尤其是精養草魚草料結合型的池塘比較普遍,有些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先投全價料,再投草,導致全價料在魚腸道內停留時間太短,魚還沒有來得及吸收利用,就被排出體外,造成浪費,正確方法是先投草再投料。

  池塘養魚知識四、飼料引起魚類體質偏肥

  1、飼料原因:全價配合飼料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過高,造成能量過剩,以脂肪的形成囤積在魚的體內,造成魚體偏肥。

  2、投喂量過多:使養殖魚長期處於過飽狀態,使得魚攝入的能量過剩,過剩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囤積在魚的體內,造成魚體偏肥。

  池塘養魚知識五、魚不耐運輸,成活率低

  1、運輸過程中魚充血,或拉網後魚體充血,並且不耐運輸,可能投喂飼料中加入喹乙醇等促生長的抗生素物質,或長期投喂腐爛變質的的飼料。

  2、池塘長時間沒有殺蟲消毒,魚體或鰓上有大量的寄生蟲或細菌,建議拉魚前先殺蟲或消毒。***如通過鏡檢無寄生蟲就只需消毒就可以了***。

  3、魚體疏鬆,鱗片脫落,可能魚體缺乏維生素,建議飼料中適當提高維生素的含量。

  4、魚體有病,如腸炎病、出血病等,建議先治療,待魚體質恢復後再拉網賣魚。

  池塘養魚知識六、魚的體色發白變花

  1、環境因素

  a、溶氧:水中溶氧不足時,魚體缺氧呈現鰓絲和體色蒼白的現象。

  b、氨氮:氨氮過高時,魚體出現鰓絲紅色變深,體色蒼白的現象。

  c、水溫:水溫出現短暫快速變化時,也會造成魚體出現色變淺現象,同量水溫也會影響色素沉積效率。

  d、藥物:在使用藥物時,濃度過高,對魚刺激過大,會造成魚的體色變化,隨著藥物濃度降低逐漸恢復正常。

  e、其它:在養殖生產過程中,對水環境產生干擾或破壞的因素,對魚來說都是一種應激,使魚出現體色變化。

  2、營養因素

  池塘養魚知識七、魚病治療效果不佳的因素

  1、水的肥度:一般情況下,水中有機質多,水質肥的水體、會使藥物的藥效降低,但烷基化消毒劑如環氧乙烷、戊二醛及碘製劑,受有機物的影響比較小。

  2、PH值:PH值的大小對多數藥物的藥效或毒性有一定的影響。

  a、PH值大:即鹼性,使敵百蟲、CuSO4等毒性增加,戊二醛、強氯精的殺菌作用強。

  b、PH值小:即酸性,使漂白粉、強氯精之類的消毒劑作用減弱。

  3、用藥量

  a、用藥量少:池水達不到治療濃度,造成療效不佳;

  b、用藥量過多:藥物的濃度過大,超出了魚類的承受限度,造成魚體損傷或死亡。

  4、不注重預防:魚病早期不採取措施,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到魚病晚期才注重治療,不但達不到治療目的,反而加劇魚的死亡。

  5、用藥療程不足

  a、治療魚病用藥不到一個療程,時間太短,病會復發。

  b、有些魚病一個療程還不能達到治療效果,需要第二個療程。***如肝膽綜合症***

  6、藥物溶解不全

  a、固體藥物未完全溶解,潑灑後,藥物顆粒被魚誤食致死;

  b、固體藥物未完全溶解,潑灑後水體達不到治療濃度。

  7、未對症用藥:魚病未確診情況下,自已亂投藥,藥不對症,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引起藥害,在殺蟲藥方面很常見。

  8、抗藥性:長期使用同一種藥物,使病原體產生了抗藥性而使用無效。

  9、藥物的配伍不合理:兩種以上的藥物混用量,產生結抗作用,而使藥效減弱,從而達不到治療的目的。

  a、福爾馬林不能與強氧化***物混用;

  b、生石灰不能與漂白粉、有機絡合物混用;

  c、氟苯尼考不能與恩諾沙星混用等。

  池塘養魚知識八、管理魚類浮頭

  魚類浮頭是由於水中溶氧量較低,魚浮到含氧量較高的水面吸氧。魚類浮頭的輕重可以根據浮頭的時間、地點、面積、魚的種類和受驚情況來判斷。

  1、浮頭時間判斷:從傍晚起到第二天黎明前,浮頭的時間越早,則浮頭越嚴重。

  2、浮頭面積判斷:魚在水面上浮頭面積越大,浮頭越嚴重。魚在池的上風口和池中央浮頭的輕,發展到魚池下風口和魚池邊的重。

  3、魚的活動判斷:稍一驚動就下沉的輕,魚受驚後不下沉的重。

  魚類浮頭要早預防,輕度浮頭飼養管理可照常進行,嚴重浮頭要及時搶救。主要措施是開動增氧機、注入新水、化學增氧等。

  池塘養魚知識九、管理魚類吃食

  根據魚類的生長需要和池塘水質條件,進行科學合理的投餌、施肥,保證魚類吃好、吃足、吃勻,這就是獲得高產、高效的決定性因素。

  1、投餌原則:一是“四看”,即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色、看魚的吃食和活動情況;二是“四定”即定位、定量、定時、定質。

  2、投喂方式:設定飼料***框***臺,***青飼料***糊狀飼料要定點投放在飼料***框***臺上;顆粒飼料必須定點小把撒投,馴化魚類集中定點搶食。

  3、投喂時間: 2、3、11月份每天上午9~10時,下午3~4時投喂; 6月至9月每天上午8~9時,中午12~1時,下午4~5時投喂。

  4、投餌量:

  a、全價顆料飼料:日投喂量約佔吃食魚體重的1.5~2.5%,每天投喂2~3次;

  b、糊狀飼料:日投喂量約佔吃食魚體重的3~5%,每天投2~3次。

  c、精飼料:每次投後1小時內吃完為宜。

  d、青綠飼料:日投喂量約佔吃食魚體重的40%左右,以當天吃完為宜。

  e、青、精飼料結合投喂:先青後精。

  f、天氣影響 天氣晴朗,水溫高,魚類攝食旺盛可多投,天陰、下雨或天氣悶熱,魚類吃食下降,要少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