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胃的食材

  進入夏天,許多人會覺得食慾不振,長期下去必然影響身體。中醫認為,夏天需要補脾,可是脾胃虛弱怎麼調理呢?調理脾胃要從飲食中入手,下面小編給你整理了,一起來了解吧!

  有哪些?

  1、栗子

  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宜於脾虛食少,反胃,瀉洩。氣滯腹脹者忌食。

  2、紅薯

  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洩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3、雞肉

  補中益氣,補精添髓。宜於脾胃虛弱,疲乏,納食不香,慢性洩瀉。實證、熱證、瘡瘍和痘疹後忌食。

  4、山藥

  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腎固精。宜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洩瀉。溼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

  5、馬鈴薯

  補氣、健脾。宜於脾虛體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發芽的馬鈴薯芽有毒,忌食。

  6、粳米

  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宜於中氣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嘔吐、洩瀉。

  7、墨魚

  滋肝腎、補氣血、清胃去熱。有養血、明目、通經、安胎、利產、止血、催乳等功能。

  八種健脾胃方法

  一、揉帶脈

  脾主運化,脾胃虛弱則會運化不力,造成身體水溼停滯。而揉帶脈則一方面健脾陽,另一方面則振奮了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積聚的水溼。當然你要是覺得揉帶脈的力度不足的話,也可以用手握成拳來敲。順便再說一下,此法對便祕的治療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

  二、吞唾液

  唾液其實就是人體內最好的健脾胃的藥。中醫學認為,唾液能“潤五官、悅肌膚、固牙齒、強筋骨、通氣血、延壽命”,春秋時期的老子認為,靈丹妙藥雖好,也不如自己的津液重要。古代養生學家陶弘景也說:“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

  三、踮足功

  就是腳尖著地,腳後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經絡通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胃經的原穴也在腳趾的關節部位。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妨經常鍛鍊腳趾。你可以踮著腳尖走路,你也可以試試踮著腳尖站個十來分鐘,記住在踮腳尖時要儘可能地把腳踮得高一點,這樣效果才會好。

  四、推腹法

  人體內的三濁***廢水、廢氣、大便***都可通過此法來排除,而此三濁正是導致人生病的罪魁禍首。所以古人常說“大道至簡”,道理想通了,解決問題就容易了。

  五、跪膝法

  此法可引氣血下行,使氣血流注於胃經。因此對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處的。

  六、拉筋

  人的肝、脾、腎經都從大腿經過,所以拉筋對這三條經的拉伸和調理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七、捏脊法

  言之,就是捏脊樑骨,從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時候,不必拘泥於穴位,因為脊柱兩側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經之處,捏脊能對身體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氣;還可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升降氣機。也可以用手搓脊柱及其兩側更為方便快捷,力度可大可小,總之搓得發熱為止。

  八、爬山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叫做“谷氣通於脾”。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繁體字中,山谷的谷寫作“谷”,而穀物的谷寫作“轂”,二者不可混同。唐代醫家王冰對此的解釋是“谷空虛,脾受納故”。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爬山不僅能鍛鍊筋骨,讓人汗水淋漓,這也是排除體內水溼的良法,同時還能讓人的脾通天地之氣,山谷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