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痛藥的不良反應

  鎮痛藥主要作用於中樞或外周神經系統,選擇性抑制和緩解各種疼痛,減輕疼痛而致恐懼緊張和不安情緒疼痛的藥物,那麼你瞭解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如果在未經醫生診治之前濫用止痛藥,雖然暫時疼痛的感覺可以減輕,但有可能掩蓋疾病特有的症狀,給醫生診斷帶來困難而貽誤病情。

  一些止痛藥尤其是高效止痛藥,長期應用成癮,即對此種藥物產生依賴性。尤其應注意的是以曲馬多為代表的中樞性止痛藥,以二類精神藥品上市,在臨床上廣泛使用,認為很安全。但近幾年來臨床研究證明,不合理使用也會成癮,因此,在使用時應予注意。

  許多止痛藥可引起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特異體質者可出現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過敏反應。

  一些止痛藥長期或過量服用,可對造血系統及白細胞造成損害,引起粒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凝血障礙等疾病。

  長期或大量服用止痛藥,尤其是空腹使用後,可出現上腹不適、噁心、嘔吐、飽脹、食慾減退等消化不良症狀。嚴重的可致胃黏膜損害,引起胃出血。有資料顯示,長期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的患者中,大約有10%~25%的病人發生消化性潰瘍,其中有小於1%的患者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如出血或穿孔。

  在治療劑量下,能導致10%的患者出現肝臟輕度受損,長期或大量服用撲熱息痛可影響肝功能,引起中毒性肝炎。

  長期或大量服用含有非那西丁的解熱止痛合劑,可引起腎乳頭壞死及腎間質炎性改變性腎病。近年來,國內外有許多因服用止痛藥發生腎毒性作用的報道,其中主要是止痛藥抑制了前列腺素合成,導致腎功能不全和間質性腎炎。目前止痛藥引起的腎功能不全已佔藥物引起的腎功能不全的37%,而且服藥長達3個月就可引發,其中消炎痛製劑引起的腎損害佔大多數。

  一些止痛藥長期服用可誘發腎乳頭癌、腎盂癌、膀胱癌等。

  引起神經系統不良反應

  可出現頭痛、頭暈、耳鳴、耳聾、弱視、嗜睡、失眠、感覺異常、麻木等。有些症狀不常見,如多動、興奮、幻覺、震顫等,發生率一般小於5%。

  有研究發現,非甾體抗炎止痛藥能明顯干擾血壓,使平均動脈壓上升。另有報道,服用羅非昔布18個月後,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如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相對危險性增加。

  非甾體抗炎止痛藥被認為是誘發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潛在因素;孕服用阿司匹林可導致產前、產後和分娩時出血;吲哚美辛可能會引起某些胎兒短肢畸形、陰莖發育不全。

  損害聽力

  長期服用止痛藥可致聽力下降。

  鎮痛藥的使用原則

  1.按規律給藥。一直以來,醫生的做法都是,病人主述疼痛,醫生就給他開鎮痛藥,告訴患者,你回家痛的時候吃一片,不痛就不吃,這是按需給藥,我們平時也這樣做。而現在因為把疼痛當成了“病”,就變成了按規律給藥,我開給你止痛藥,疼和不疼都要吃,一天三次,一次兩片。這是一種進步,因為按需給藥,會增加患者心理上對藥物的依賴性,從而造成治療的延誤。

  2.三階梯概念選擇鎮痛藥。輕度疼痛用解熱鎮痛劑,中輕度疼痛用弱阿片類藥物,重度疼痛用強阿片類藥物。

  三階梯概念很重要,開始的疼痛用一些相對比較弱的、安全一點的鎮痛藥,如果不行再加中效,如果再不行就要用強效藥了。我國自從1997年提出來讓患者沒有痛後,就對癌症患者的疼痛放寬了,只要有一個證明就可以拿到鎮痛藥。

  3.儘量使用小劑量、短療程。這很重要,因為只有小劑量、短療程才安全,不會產生心血管病變。

  4.儘量採取口服,不要注射。有時候強烈的疼痛會注射,但是我們一般強調口服。

  5.注意藥物的相互作用。現在很多人用藥不是一種,尤其是很多老年人的風溼性關節炎,他們很多都有心血管疾病,加在一起七八種藥一起吃,彼此之間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

  6.防止同類藥物的重複使用。在中國尤其要注意,往往是一個醫生給病人開了西藥的鎮痛藥,又給他開中成藥,裡面有很多成分是相同的,會造成重複用藥。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