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筆記第十五六章
第十五章、第一節經濟增長理論攝述(一)經濟增長的含義經濟增長的定義經濟增長為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供給量的增長,即總產出量的增加。
理解經濟增長定義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要注意的是時間。
其次是經濟增長通常用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變動率作為衡量指標。
此外,衡量經濟增長不僅要看作經濟活動的總量增加多少,而且要看某一時期平均每人生產的產量增加多少,因此,還要按人口增長的情況校正實際國內生產總值。
最後要注意的是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是兩個具有不同含義的概念。
經濟增長率的定義G=DY/Y(15.1)
(二)經濟增長理論及其發展戰後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的三個主要時期第一個時期是50年代,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各種經濟增長模型。
第二個時期是60年代,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是對影響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尋求促進經濟增長的途徑。
第三個時期是70年代之後,這一時期研究人側重點是經濟增長的極限,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西方經濟增長理論的新發展這一時期的典型特徵是把經濟增長的技術因素看成是經濟內部選擇的結果。
第十五章、第二節哈羅德一多馬模型(一)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的基本假設條件①全社會只生產一種產品,這種產品既可以作為消費品,也可以作為資本品;②生產過程中只使用兩種生產要素,即勞動L和資本K,這兩種生產要素之間相互不能替代,每單位產量所需要的生產要素數量保持不變;③生產規模收益不變;④儲蓄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保持不變;⑤勞動力按照一個固定不變的比率增長;⑥不存在技術進步,也不存在資本折舊問題。
(二)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的基本公式一個經濟社會的資本存量K和總產出Y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即:K=V Y(15.2)
其中,V被稱為資本-產出比。
定義經濟的儲蓄率s為:s=S/Y G=DY/Y=S/V(15.6)
(15.6)式即為哈羅德——多馬模型的基本公式。它表明,當經濟處於均衡時,國民收入增長率等於該社會的儲蓄率除以資本產出比。
(三)經濟穩定增長的條件實際增長率GA,指經濟中實際實現的增長率,它由實際的儲蓄率與實際的資本——產出比按(15.6)式所決定,即GA=s/V A有保證的增長率GW又稱為意願的增長率,是指經濟中的儲蓄被資本家意願的投資全部吸收時所能實現的增長率,即有保證的增長率由實際儲蓄率與資本家意願的資本——產出比所決定:GA=s/V A經濟實現穩定增長的條件是實際經濟增長率等於有保證的經濟增長率,等於人口增長率,即GA= GW= Gn(15.7)
沒有理由認為,在實際中三個增長率能夠自動保持相等。相反,一旦三個增長率出現偏離,經濟趨向於更大程度的波動。由於實現充分就業穩定增長的條件(15.7)過於嚴格,因而經濟學家形象地把這一穩定增長路徑稱為"刃鋒".第十五章、第三節新古典增長模型(一)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假定①社會只生產一種產品;②生產過程中只使用勞動L和資本K兩種生產要素,這兩種生產要素之間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因而每種要素的邊際產量服從遞減規律;③生產過程處於規模收益不變階段;④儲蓄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保持不變;⑤勞動力按照一個固定不變的比率增長;⑥不存在技術進步,也不存在資本折舊。
與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的假定相比較,新古典增長模型的關鍵性假定是生產要素之間的替代性特徵。
(二)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示為:(15.10)
其中,n表示人口增長率,s是儲蓄率,f(k)是產出量,k為人均資本的增加量,k表示人均資本的增加量。一部分是按原有的人均資本水平裝備新增加的人口,即資本的廣化,另一部分則是增加每個人的人均資本佔有量,即資本的深化。
(三)新古典增長模型的穩定性條件新古典增長模型中所包含的經濟穩定增長條件是:k=0或者sf(k)=nk(15.11)
當人均儲蓄量恰好等於新增人口所需增加的資本量時,經濟處於穩定增長狀態。
(三)新古典增長模型對不發達經濟的意義新古典增長模型蘊含的促進人均收入提高的政策含義在於:不發達經濟可以通過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儲蓄率和降低人口增長率來提高人均收入量。
第十五章、第四節經濟增長因素分析(一)經濟增長因素分類導致經濟長期增長因素概括為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投入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二)經濟增長率的分解(15.13)
產出增長率可以分解為技術增長率、勞動增長率和資本增長率貢獻的和。
從產出增長率中扣除勞動投入增長和資本投入對增長的貢獻之後得到的"剩餘",就是單位投入的產出增長,即生產率提高對產出增長的貢獻。
第十六章、第一節通貨膨脹的型別及其影響(一)通貨膨脹的定義大多數經濟學家把通貨膨脹定義為一般價格水平普遍的和顯著的上漲,理解這一概念,需要注意:1.價格上升不是指一種商品或幾種商品的價格上漲,而是指價格的普遍上漲,即價格總水平的上漲;2.價格水平的上升要持續一定時期,而不是一時的上升。
一般價格總水平通常以物價指數加以衡量,物價指數表示某些商品價格由一個時期到另一時期的變動程度,以消費物價指數(CPI)為例。
假定麵包和汽車是測算物價指數時選取的兩種商品,選取某一年為基年如1980年,在這一年,麵包的價格為P10,汽車的價格為P20,其他商品的價格為P30,現測算第A年比如1995年的消費物價指數,假設第t年麵包的價格為P1t,消費者用於麵包的支出與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為a,汽車的價格為P2t,在消費支出中所佔的比重為b,其他商品的價格為P3t,在消費支出中所佔的比重為C,於是以1980年為基年,1995年的消費物價指數為:
通貨膨脹率被定義為一般價格總水平在一定時期(通常是一年)內的上漲率,以消費物價指數為例,假定1995年按1980年測算的物價指數為120,而1996年的物價指數為180,則1996年的通脹率為
(二)通貨膨脹的型別按價格上漲幅度加以區分,通貨膨脹有溫和的通貨膨脹奔騰的通貨膨脹和超級通貨膨脹三種類型。
按不同商品的價格變動來區分,通貨膨脹有平衡的通貨膨脹和不平衡的通貨膨脹之分,在平衡的通貨膨脹中,所有商品的價格按同樣的比例上升,而在不平衡的通貨膨脹中,不同商品種類的價格上漲幅度是不一樣的。
按照人們對價格變動預料的程度劃分,通貨膨脹又分為未預料到的通貨膨脹和預料到通貨膨脹兩種。
(三)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通貨膨脹的收入財富分配效應的含義。通貨膨脹的產量和就業效應的含義。通貨膨脹的收入和財富分配效應分析。通貨膨脹的就業和產量效應分析。
第十六章、第二節通貨膨脹的原因(一)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過渡增長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即"太多的貨幣追逐大小的貨物",按照凱恩斯的解釋,如果總需求上升到大於總供給的地步,此時,由於勞動和裝置已經充分利用,因而要使產量再增加已經不可能,過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價水平的普遍上升。
所以,任何總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的具體原因
(二)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成本或供給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貨膨脹,即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又稱為供給型通貨膨脹,是由廠商生產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上漲,造成成本向上移動的原因大致有:工資過渡上漲;利潤過渡增加;進口商品價格上漲。
⑴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工資推動通貨膨脹是工資過渡上漲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動價格總水平上漲,工資是生產成本的主要部門。工資上漲使得生產成本增長,在既定的價格水平下,廠商願意並且能夠供給的數量減少,從而使得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
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上,工資率完全由勞動的供求均衡所決定,但是在現實經濟中,勞動市場往往是不完全的,強大的工會組織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資過渡增加,如果工資增加超過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則提高工資就會導致成本增加,從而導致一般價格總水平上漲,而且這種通脹一旦開始,還會引起"工資——物價螺旋式上升",工資物價互相推動,形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工資的上升往往從個別部門開始,最後引起其他部分攀比。
⑵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是指廠商為謀求更大的利潤導致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上漲,與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一樣,具有市場支配力的壟斷和寡頭廠商也可以通過提高產量的價格而獲得更高的利潤,與完全競爭市場相比,不完全競爭市場上的廠商可以減少生產數量而提高價格,以便獲得更多的利潤,為此,廠商都試圖成為壟斷者。結果導致價格總水平上漲。
一般認為,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比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要弱。原因在於,廠商由於面臨著市場需求的制約,提高價格會受到自身要求最大利潤的限制,而工會推進貨幣工資上漲則是越多越好。
⑶進口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造成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如果一個國家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賴於進口,那麼,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就會造成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其形成的過程與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是一樣的,如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期間,石油價格急劇上漲,而以進口石油為原料的西方國家的生產成本也大幅度上升,從而引起通貨膨脹。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進的通貨膨脹在實際中,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並不是單一的,因各種原因同時推進的價格水平上漲,就是供求混合推進的通貨膨脹。
假設通貨膨脹是由需求拉動開始的,即過渡的需求增加導致價格總水平上漲,價格總水平的上漲又成為工資上漲的理由,工資上漲又形成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四)預期和通貨膨脹慣性在實際中,一旦形成通貨膨脹,便會持續一般時期,這種現象被稱之為通貨膨脹慣性,對通貨膨脹慣性的一種解釋是人們會對通貨膨脹作出的相應預期。
預期是人們對未來經濟變數作出一種估計,預期往往會根據過去的通貨膨脹的經驗和對未來經濟形勢的判斷,作出對未來通貨膨脹走勢的判斷和估計,從而形成對通脹的預期。
預期對人們經濟行為有重要的影響,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會導致通貨膨脹具有慣性,如人們預期的通脹率為10%,在訂立有關合同時,廠商會要求價格上漲10%,而工人與廠商簽訂合同中也會要求增加10%的工資,這樣,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單位產品的成本會增加10%,從而通貨膨脹率按10%持續下去,必須然形成通貨膨脹慣性。
第十六章、第三節價格調整曲線(一)價格調整曲線價格調整曲線或菲利普斯曲線菲利蒲斯曲線是經濟學家用來表示失業率和通脹率之間此消彼長,互相交替關係的曲線。這條曲線表明,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變得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就變得較低,如圖圖中的OU代表失業率,OP代表通脹率(通脹率與工資增長率有關,所以菲利蒲斯曲線又被用來表示物價上漲與失業率之間的關係),曲線表明失業與通脹存在替代關係。
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出現交替關係的原因在失業率較低時,就業較為充分,經濟活動比較頻繁,從而工資上漲速度加快,引起通貨膨脹加劇,通貨膨脹率增加;反之,失業率較高時,就業不夠充分,失業的壓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資的壓力受到限制,從而貨幣工資增加放慢,甚至下降,從而導致價格總水平增長下降,通貨膨脹率降低。
價格調整曲線的政策含義當政府希望失業率降到自然率水平之下,可以運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來實現,但需要以一定的通貨膨脹率為代價;反之,如果政府試圖降低通貨膨脹率,則可以通過增加失業率來實現。
(二)價格調整方程簡化的價格調整方程的公式為:
價格調整方程表示的經濟變數之間的關係是:當總需求高於潛在產出水平時,存在使價格上漲的壓力;當需求低於潛在產量時,存在使價格下跌的壓力。
第十六章、第四節逆轉通貨膨脹的政策(一)用製造衰退降低通貨膨脹率當出現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時,可以人為地製造一次衰退,以一定的失業率為代價換取較低的通貨膨脹率,這種方法主要針對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相應地,人為製造衰退也往往藉助於財政或貨幣政策手段來減少總需求。
人們稱大規模製造衰退來實現低通貨膨脹率的方案為逆轉通貨膨脹的"冷火雞"方案,而把通過小幅度製造衰退來實現低通貨膨脹率的方案為漸近主義方案。
(二)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過限制工資收入增長率從而限制物價上漲率的政策,因此也叫工資和物價管理政策,之所以對收入進行管理,於是因為通貨膨脹有時是由成本(工資)推進所造成的(參見成本推進的通脹)。
收入政策一般有三種形式:第一種,工資與物價指導線,根據勞動生產率和其他因素的變動,規定工資和物價上漲的限度,其中主要是規定工資增長率。企業和工會都要根據這一指導線來確定工資增長率和企業也必須據此確定產品的價格變動幅度,如果違反,則以稅收形式以示懲戒。
第二種,工資物價的凍結,即政府採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禁止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工資與物價,這些措施一般是在特殊時期採用,在嚴重通貨膨脹時也被採用。
第三種,稅收刺激政策,即以稅收來控制增長。
除此以外,還有收入指數化政策,即根據物價指數自動調整個人收入調節稅等。
理解經濟增長定義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要注意的是時間。
其次是經濟增長通常用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變動率作為衡量指標。
此外,衡量經濟增長不僅要看作經濟活動的總量增加多少,而且要看某一時期平均每人生產的產量增加多少,因此,還要按人口增長的情況校正實際國內生產總值。
最後要注意的是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是兩個具有不同含義的概念。
經濟增長率的定義G=DY/Y(15.1)
(二)經濟增長理論及其發展戰後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的三個主要時期第一個時期是50年代,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各種經濟增長模型。
第二個時期是60年代,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是對影響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尋求促進經濟增長的途徑。
第三個時期是70年代之後,這一時期研究人側重點是經濟增長的極限,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西方經濟增長理論的新發展這一時期的典型特徵是把經濟增長的技術因素看成是經濟內部選擇的結果。
第十五章、第二節哈羅德一多馬模型(一)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的基本假設條件①全社會只生產一種產品,這種產品既可以作為消費品,也可以作為資本品;②生產過程中只使用兩種生產要素,即勞動L和資本K,這兩種生產要素之間相互不能替代,每單位產量所需要的生產要素數量保持不變;③生產規模收益不變;④儲蓄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保持不變;⑤勞動力按照一個固定不變的比率增長;⑥不存在技術進步,也不存在資本折舊問題。
(二)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的基本公式一個經濟社會的資本存量K和總產出Y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即:K=V Y(15.2)
其中,V被稱為資本-產出比。
定義經濟的儲蓄率s為:s=S/Y G=DY/Y=S/V(15.6)
(15.6)式即為哈羅德——多馬模型的基本公式。它表明,當經濟處於均衡時,國民收入增長率等於該社會的儲蓄率除以資本產出比。
(三)經濟穩定增長的條件實際增長率GA,指經濟中實際實現的增長率,它由實際的儲蓄率與實際的資本——產出比按(15.6)式所決定,即GA=s/V A有保證的增長率GW又稱為意願的增長率,是指經濟中的儲蓄被資本家意願的投資全部吸收時所能實現的增長率,即有保證的增長率由實際儲蓄率與資本家意願的資本——產出比所決定:GA=s/V A經濟實現穩定增長的條件是實際經濟增長率等於有保證的經濟增長率,等於人口增長率,即GA= GW= Gn(15.7)
沒有理由認為,在實際中三個增長率能夠自動保持相等。相反,一旦三個增長率出現偏離,經濟趨向於更大程度的波動。由於實現充分就業穩定增長的條件(15.7)過於嚴格,因而經濟學家形象地把這一穩定增長路徑稱為"刃鋒".第十五章、第三節新古典增長模型(一)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假定①社會只生產一種產品;②生產過程中只使用勞動L和資本K兩種生產要素,這兩種生產要素之間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因而每種要素的邊際產量服從遞減規律;③生產過程處於規模收益不變階段;④儲蓄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保持不變;⑤勞動力按照一個固定不變的比率增長;⑥不存在技術進步,也不存在資本折舊。
與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的假定相比較,新古典增長模型的關鍵性假定是生產要素之間的替代性特徵。
(二)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示為:(15.10)
其中,n表示人口增長率,s是儲蓄率,f(k)是產出量,k為人均資本的增加量,k表示人均資本的增加量。一部分是按原有的人均資本水平裝備新增加的人口,即資本的廣化,另一部分則是增加每個人的人均資本佔有量,即資本的深化。
(三)新古典增長模型的穩定性條件新古典增長模型中所包含的經濟穩定增長條件是:k=0或者sf(k)=nk(15.11)
當人均儲蓄量恰好等於新增人口所需增加的資本量時,經濟處於穩定增長狀態。
(三)新古典增長模型對不發達經濟的意義新古典增長模型蘊含的促進人均收入提高的政策含義在於:不發達經濟可以通過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儲蓄率和降低人口增長率來提高人均收入量。
第十五章、第四節經濟增長因素分析(一)經濟增長因素分類導致經濟長期增長因素概括為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投入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二)經濟增長率的分解(15.13)
產出增長率可以分解為技術增長率、勞動增長率和資本增長率貢獻的和。
從產出增長率中扣除勞動投入增長和資本投入對增長的貢獻之後得到的"剩餘",就是單位投入的產出增長,即生產率提高對產出增長的貢獻。
第十六章、第一節通貨膨脹的型別及其影響(一)通貨膨脹的定義大多數經濟學家把通貨膨脹定義為一般價格水平普遍的和顯著的上漲,理解這一概念,需要注意:1.價格上升不是指一種商品或幾種商品的價格上漲,而是指價格的普遍上漲,即價格總水平的上漲;2.價格水平的上升要持續一定時期,而不是一時的上升。
一般價格總水平通常以物價指數加以衡量,物價指數表示某些商品價格由一個時期到另一時期的變動程度,以消費物價指數(CPI)為例。
假定麵包和汽車是測算物價指數時選取的兩種商品,選取某一年為基年如1980年,在這一年,麵包的價格為P10,汽車的價格為P20,其他商品的價格為P30,現測算第A年比如1995年的消費物價指數,假設第t年麵包的價格為P1t,消費者用於麵包的支出與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為a,汽車的價格為P2t,在消費支出中所佔的比重為b,其他商品的價格為P3t,在消費支出中所佔的比重為C,於是以1980年為基年,1995年的消費物價指數為:
通貨膨脹率被定義為一般價格總水平在一定時期(通常是一年)內的上漲率,以消費物價指數為例,假定1995年按1980年測算的物價指數為120,而1996年的物價指數為180,則1996年的通脹率為
(二)通貨膨脹的型別按價格上漲幅度加以區分,通貨膨脹有溫和的通貨膨脹奔騰的通貨膨脹和超級通貨膨脹三種類型。
按不同商品的價格變動來區分,通貨膨脹有平衡的通貨膨脹和不平衡的通貨膨脹之分,在平衡的通貨膨脹中,所有商品的價格按同樣的比例上升,而在不平衡的通貨膨脹中,不同商品種類的價格上漲幅度是不一樣的。
按照人們對價格變動預料的程度劃分,通貨膨脹又分為未預料到的通貨膨脹和預料到通貨膨脹兩種。
(三)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通貨膨脹的收入財富分配效應的含義。通貨膨脹的產量和就業效應的含義。通貨膨脹的收入和財富分配效應分析。通貨膨脹的就業和產量效應分析。
第十六章、第二節通貨膨脹的原因(一)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過渡增長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即"太多的貨幣追逐大小的貨物",按照凱恩斯的解釋,如果總需求上升到大於總供給的地步,此時,由於勞動和裝置已經充分利用,因而要使產量再增加已經不可能,過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價水平的普遍上升。
所以,任何總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的具體原因
(二)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成本或供給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貨膨脹,即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又稱為供給型通貨膨脹,是由廠商生產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上漲,造成成本向上移動的原因大致有:工資過渡上漲;利潤過渡增加;進口商品價格上漲。
⑴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工資推動通貨膨脹是工資過渡上漲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動價格總水平上漲,工資是生產成本的主要部門。工資上漲使得生產成本增長,在既定的價格水平下,廠商願意並且能夠供給的數量減少,從而使得總供給曲線向左上方移動。
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上,工資率完全由勞動的供求均衡所決定,但是在現實經濟中,勞動市場往往是不完全的,強大的工會組織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資過渡增加,如果工資增加超過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則提高工資就會導致成本增加,從而導致一般價格總水平上漲,而且這種通脹一旦開始,還會引起"工資——物價螺旋式上升",工資物價互相推動,形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工資的上升往往從個別部門開始,最後引起其他部分攀比。
⑵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是指廠商為謀求更大的利潤導致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上漲,與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一樣,具有市場支配力的壟斷和寡頭廠商也可以通過提高產量的價格而獲得更高的利潤,與完全競爭市場相比,不完全競爭市場上的廠商可以減少生產數量而提高價格,以便獲得更多的利潤,為此,廠商都試圖成為壟斷者。結果導致價格總水平上漲。
一般認為,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比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要弱。原因在於,廠商由於面臨著市場需求的制約,提高價格會受到自身要求最大利潤的限制,而工會推進貨幣工資上漲則是越多越好。
⑶進口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造成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如果一個國家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賴於進口,那麼,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就會造成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其形成的過程與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是一樣的,如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期間,石油價格急劇上漲,而以進口石油為原料的西方國家的生產成本也大幅度上升,從而引起通貨膨脹。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進的通貨膨脹在實際中,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並不是單一的,因各種原因同時推進的價格水平上漲,就是供求混合推進的通貨膨脹。
假設通貨膨脹是由需求拉動開始的,即過渡的需求增加導致價格總水平上漲,價格總水平的上漲又成為工資上漲的理由,工資上漲又形成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四)預期和通貨膨脹慣性在實際中,一旦形成通貨膨脹,便會持續一般時期,這種現象被稱之為通貨膨脹慣性,對通貨膨脹慣性的一種解釋是人們會對通貨膨脹作出的相應預期。
預期是人們對未來經濟變數作出一種估計,預期往往會根據過去的通貨膨脹的經驗和對未來經濟形勢的判斷,作出對未來通貨膨脹走勢的判斷和估計,從而形成對通脹的預期。
預期對人們經濟行為有重要的影響,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會導致通貨膨脹具有慣性,如人們預期的通脹率為10%,在訂立有關合同時,廠商會要求價格上漲10%,而工人與廠商簽訂合同中也會要求增加10%的工資,這樣,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單位產品的成本會增加10%,從而通貨膨脹率按10%持續下去,必須然形成通貨膨脹慣性。
第十六章、第三節價格調整曲線(一)價格調整曲線價格調整曲線或菲利普斯曲線菲利蒲斯曲線是經濟學家用來表示失業率和通脹率之間此消彼長,互相交替關係的曲線。這條曲線表明,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變得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就變得較低,如圖圖中的OU代表失業率,OP代表通脹率(通脹率與工資增長率有關,所以菲利蒲斯曲線又被用來表示物價上漲與失業率之間的關係),曲線表明失業與通脹存在替代關係。
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出現交替關係的原因在失業率較低時,就業較為充分,經濟活動比較頻繁,從而工資上漲速度加快,引起通貨膨脹加劇,通貨膨脹率增加;反之,失業率較高時,就業不夠充分,失業的壓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資的壓力受到限制,從而貨幣工資增加放慢,甚至下降,從而導致價格總水平增長下降,通貨膨脹率降低。
價格調整曲線的政策含義當政府希望失業率降到自然率水平之下,可以運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來實現,但需要以一定的通貨膨脹率為代價;反之,如果政府試圖降低通貨膨脹率,則可以通過增加失業率來實現。
(二)價格調整方程簡化的價格調整方程的公式為:
價格調整方程表示的經濟變數之間的關係是:當總需求高於潛在產出水平時,存在使價格上漲的壓力;當需求低於潛在產量時,存在使價格下跌的壓力。
第十六章、第四節逆轉通貨膨脹的政策(一)用製造衰退降低通貨膨脹率當出現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時,可以人為地製造一次衰退,以一定的失業率為代價換取較低的通貨膨脹率,這種方法主要針對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相應地,人為製造衰退也往往藉助於財政或貨幣政策手段來減少總需求。
人們稱大規模製造衰退來實現低通貨膨脹率的方案為逆轉通貨膨脹的"冷火雞"方案,而把通過小幅度製造衰退來實現低通貨膨脹率的方案為漸近主義方案。
(二)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過限制工資收入增長率從而限制物價上漲率的政策,因此也叫工資和物價管理政策,之所以對收入進行管理,於是因為通貨膨脹有時是由成本(工資)推進所造成的(參見成本推進的通脹)。
收入政策一般有三種形式:第一種,工資與物價指導線,根據勞動生產率和其他因素的變動,規定工資和物價上漲的限度,其中主要是規定工資增長率。企業和工會都要根據這一指導線來確定工資增長率和企業也必須據此確定產品的價格變動幅度,如果違反,則以稅收形式以示懲戒。
第二種,工資物價的凍結,即政府採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禁止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工資與物價,這些措施一般是在特殊時期採用,在嚴重通貨膨脹時也被採用。
第三種,稅收刺激政策,即以稅收來控制增長。
除此以外,還有收入指數化政策,即根據物價指數自動調整個人收入調節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