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健康養生知識有哪些
深秋時節,養生可一點不能含糊,但是有些人卻會常常犯一些小錯誤。那麼,你知道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秋季養生知識。
秋季養生知識
1.飲食調養。飲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準則,另外還應“少辛增酸”。就是說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多吃廣柑、山楂、新鮮蔬菜、酸味食品。對於年老胃弱的人,可晨起喝粥以益骨生津。
2.增減衣服。初秋季節中午雖熱,但早晚都涼風習習,因此要注意增加衣服,防止“涼氣”的侵襲。但不要穿得太多,捂得太嚴,以免一穿一脫受涼感冒。
3.謹慎起居。古人云:“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在秋天要早點睡覺,早點起床。
4.加強運動調養。秋季天高氣爽,氣候乾燥,故要多呼吸新鮮空氣,在清涼的晨風中散步、跑步、鍛鍊,這不但是在進行好的“空氣浴”,還接受了耐寒訓練,使身體能適應寒冷的刺激,為渡過即將到來的寒冬作了充分的準備。
5.保持室內一定溼度。秋季空氣中的溼度小,風力大,汗液蒸發得很快,易使人面板乾裂,毛髮也易脫落。故必須注意保持室內具備一定的溼度,並適當補充體內的水分。
6.藥物保健。根據秋季的特點,可適當服用一些維生素類製劑。另外,還可服用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進行保健,如西洋參、沙蔘、麥冬、百合、杏仁、川貝、胖大海等。平素為陰虛體質的人,可用中成藥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等。
秋季養生注意事項
不要早上起床就光腳丫子
腳每天要承受我們全部的體重,所以每天都會有部分組織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這些傷害都需要通過夜間的休息來加以恢復。如果早上起來光腳丫子的話,腳後跟會負擔過重,夜間恢復的組織也會再次遭到嚴重傷害。
不要長時間穿著過緊的衣服
緊身的衣服穿多了容易出現壓迫到內臟器官的情形,引起腹漲腹痛,加重心臟負荷,而令人產生明顯的不適感。如果褲子太緊,會使胃酸倒溢,同時,不利於體內氣體的排放運作。
不要一雙鞋天天穿著不換
由於我們的腳和身體其它部位一樣也會出汗,鞋在穿過一天之後都會變得潮溼,而且至少需要24小時才會完全乾透。每天都穿同一雙鞋,只會令自己的腳長期處在一種潮溼的狀態下,也更加容易滋生病菌。
牙刷也要經常清洗
牙刷在清洗我們的口腔時,會沾染上各種各樣的物質,包括細菌,再加上它長期處於衛生間這樣一個潮溼的環境,細菌更容易滋生。有研究證明,使用15天后的牙刷,如果未經清洗會有細菌產生。
不要長時間不眨眼睛
這在天天與計算機打交道的辦公室裡最普遍,眼睛盯著計算機螢幕,可能會好幾分鐘也不眨一下。此將可能引發“計算機視覺綜合症”,出現流眼淚、視力下降、戴隱形眼鏡不適感等症狀。
不要夾著電話筒講電話
為了避免聽筒的滑落,多數人總很自然地用力去夾住它,由此就會加重背部和頸部肌肉的負擔,且頸肩之間的肌肉在保持長時間的緊張狀態下,也會出現肌肉痙攣的現象。法國一名患者因長期在聽電話時將聽筒夾在下顎與肩膀之間,導致左眼失明,並且說話也出現困難。
不要隨處倒頭就睡
因為工作繁忙,或是其他一些條件的限制,很多人對睡覺的地方一點也不挑剔,椅子上、汽車裡,隨處都能倒頭就睡。睡覺是一個恢復體力、消除疲勞的過程,如果不能讓身體充分地自然放鬆,睡覺就無法發揮應該發揮的作用,而且還會引發肌肉疼痛甚至痙攣。
秋季養生最佳補品
百合
百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脫甲秋水仙鹼和鈣、磷、鐵及維生素等,是老幼皆宜的營養佳品。中醫用百合作為止血、活血、清肺潤燥、滋陰清熱、理脾健胃的補藥。現代研究表明,百合具有明顯的鎮咳、平喘、止血等作用,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和增加液體免疫功能的活性。百合還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將百合洗淨,煮熟,放冰糖後冷卻食用,既可清熱潤肺,又能滋補益中。
大棗
據中醫專家講,大棗不光是甜美食品,還是治病良藥。大棗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經有補氣益血之功效,是健脾益氣的佳品。中醫常用大棗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失眠等症。根據藥理研究,大棗有保護肝臟、降低血脂等作用。專家介紹說,大棗雖然味甘、無毒,但性偏溼熱,故不能多食,尤其內有溼熱者,多食會出現寒熱口渴、胃脹等不良反應。
紅薯
我國醫學工作者曾對廣西西部的百歲老人之鄉進行調查,發現此地的長壽老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習慣每日食紅薯,甚至將其作為主食。紅薯含有豐富的澱粉、維生素、纖維素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還含有豐富的鎂、磷、鈣等礦物元素和亞油酸等。這些物質能保持血管彈性,對防治老年習慣性便祕十分有效。另外,紅薯是一種理想的減肥食品,因其富含纖維素和果膠而具有阻止糖分轉化為脂肪的功能。
枸杞
枸杞具有解熱、治療糖尿病、止咳化痰等療效,而將枸杞根煎煮後飲用,能夠降血壓。至於枸杞茶則具有治療體質虛寒、性冷感、健胃、肝腎疾病、肺結核、便祕、失眠、低血壓、貧血、各種眼疾、掉髮、口腔炎、護膚等作用。但是,由於枸杞溫熱身體的效果相當強,患有高血壓、性情太過急躁的人最好不要食用。相反,若是體質虛弱、常感冒、抵抗力差的人最好每天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