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簡介

  陳氏太極拳屬於太極拳流派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陳氏太極拳採取陰陽學說,以動靜開合之理,與剛柔虛實之法,為輕沉遲速互練之術;拳勢動作,均以螺旋進退,稱纏絲勁,為陳氏獨創之奧祕,世代口口相傳,頗少文字記載。陳式太極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擊作用及獨特的演練風格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愛好者。

  河南省溫縣陳家溝太極拳,世代相傳,其架式與用勁,與一般傳習之太極拳,不盡相同,稱謂陳氏***家***太極拳。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陳氏自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居河南省溫縣常陽村。嗣以陳氏宗族繁衍,遂將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自陳氏遷溫縣始祖陳卜至今,太極拳世代相傳,一脈相承已有六百年之歷史。陳氏太極拳在此六百年曆程中,關於創造發展,由博而約,以至定型,在陳氏族譜家乘拳譜以及陳氏子孫之著作中,有明確之記載,足資考證。

  陳式太極拳歷史沿革

  陳氏太極拳於第九代陳王廷時,已編有拳套七套,此外有散手、短打、以及兩人對練之手***或稱打手,現通稱為推手。***經歷代研練,再五傳至第十四代陳長興時,陳氏太極拳已由博而約,去蕪存菁。太極長拳,勢式繁多,已不練習。十三勢拳架五套,僅練頭套,其餘四套亦棄而不練。炮捶一套,與十三勢相輔相成;十三勢柔多剛少,炮捶剛多柔少,有躥蹦跳躍,騰挪閃戰等動作,補十三勢之不足。但基本功夫仍在於十三勢之熟練,因之陳氏族人亦有不習炮捶者,外姓學習重在健身或年老嫌動作難練亦多不習炮捶。至於兩人對練之擖手,僅為一種順步***如甲出右足,乙則出左足。或甲出左足,乙則出右足。***插襠動步之式。兩人上則手搭,下則足靠,上下互相貼上,先則運用才朋才履擠按之法,熟練之後摻入採才列肘靠,以及拳套中各種著法,漸至動步不拘規矩,所謂大才履散手,即在其中。方法簡單,變化無窮。

  陳氏太極拳至第十四代陳長興時,已趨精簡而定型,拳套祇練十三勢頭套與炮捶兩套。因之簡稱十三勢為頭套拳,炮捶為二套拳。陳長興一支所傳自其九世祖編定之十三勢及炮捶兩套拳架,迄今已有三百餘年。綜觀陳氏太極拳始自遷溫始祖陳卜,九傳而至陳王廷而整合,再五傳至陳長興***1771﹑1853***而精簡定型,歷時已達四百七十餘年,可謂經久研練,精益求矣。

  陳氏太極拳頭套十三勢為柔多剛少,但仍有震腳發勁與較難練之著法。因之與陳長興同代之族人陳有本刪去震腳發勁,變化難練之架式,改為新架,而稱原來拳架為老架。後來十五代陳清萍從新架又變化一套小巧緊湊圈小步活之小架子,為新架之小架,簡稱小架。因為陳清萍贅婿於陳家溝鄰鎮之趙堡鎮,清萍當時在趙堡教拳,因此亦稱趙堡架。?

  陳氏太極拳十三勢老架、新架***與老架同樣寬大***、小架三種拳架,在拳套著勢組合上並無不同,間有式同而名異,或名同而式稍有變化者;但著法不變,僅手法之難易與纏絲之大小多寡而已,至於理法,完全一致。此三種架式並無程度之深淺,因之習老架者不必學新架或小架;學新架、小架者亦不必習老架。如果兼習亦無不可。昔日楊露禪從陳長興習老架而成楊無敵;武禹襄從陳清萍習小架而技至神化之境,即是明證。?

  陳氏太極拳,世代相傳,至民國二十四、五年間,已歷十有九代,名手輩出。自十四代起,因所練十三勢拳套,有老架、新架、小架之分,遂形成陳長興所傳為老架系統,陳有本所傳為新架系統,陳清萍所傳為小架系統。傳至近代,陳發科為老架系統之主要代表,陳鑫為新架系統之主要代表,小架則流傳於趙堡。

  陳式太極拳風格特點

  在陳氏拳譜中,關於理法者,僅為「拳經總歌」及「打手歌」兩篇,為陳氏第九代陳王廷所著。此兩篇文字說明縱放屈伸與諸靠纏繞,運用纏絲勁,及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與捨己從人,還是由己之理。「打手歌」陳王廷原著為四句,後由子孫衍為六句。

  陳式太極拳傳承

  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世傳之太極拳,取法太極陰陽開合之理,運剛柔化發之勁,為中國武術之上乘者。其根源可遠溯自六百多年前,在明朝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陳氏先祖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居河南溫縣常陽村。後因陳氏宗族生嗣繁衍,遂將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

  陳氏族人於世居山西洪洞縣之時期便素習長拳,遷居溫縣後,由始祖陳卜以陰陽開合之理,研究拳法,以授子孫。歷代相傳,至九世祖陳王廷,參以戚繼光拳經,編造拳套;以其獨特纏繞運轉之纏絲勁,並配合中醫經絡學和道家導引、吐納之術,形成意識、呼吸及動作相互結合之內功拳法。

  陳氏拳藝,世代家傳,不授外姓,從十四祖陳長興,方開先例,外傳於永年楊露禪,並由楊氏引至京城,變化拳式成楊家太極拳而廣為流傳。爾後亦衍生出數家不同之派別。直至十七世祖陳發科,於民國十七年秋,受聘至北平教拳,陳氏太極拳始為外間所認識。

  陳氏太極拳,自始祖陳卜迄今已六百多年,歷代相傳,其間亦有所改進 。 至第十四世祖陳長興時 , 陳氏拳藝 ,已由博而約而定型。

  第十四世祖陳長興所傳者為老架,有頭套十三勢及二套炮捶。另第十四世祖陳有本所傳之新架,則是刪去頭套中之震腳發勁,變化難練之架式而成。第十五世祖陳清萍所傳者為新架之小架,簡稱小架,又稱趙堡架,此套拳路是從新架變化出來,且更為緊湊。

  此趟頭套十三勢之三種架式,拳套著勢之結構和運用纏絲勁的法則,完全相同,僅在手法上有所不同。老架著勢寬大,有發勁震腳和跳躍等較難之動作;新架略去較難演練之動作,架式則與老架同樣寬大;小架架式則較為緊湊,發放抖勁之手法亦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