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便祕的祕方有哪些
便祕,困擾很多人的健康問題。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長時間睡眠不足,熬夜早起是常情。那麼治療便祕的祕方大家都知道嗎?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吧。
治療便祕的祕方
菠菜治便祕
【功能主治】養血通便。適用於便祕。
【偏方組成】菠菜250克,生薑25克,精鹽2克,醬油5克,麻油5克,花椒油2克,味精、醋各適量。
【用法用量】將菠菜摘去黃葉,洗淨切成段,鮮姜去皮切成絲。鍋內加水,置火上燒沸,加人菠菜略焯,撈出瀝淨水,輕輕擠一下,裝在盤內,抖散晾涼,再將薑絲、醋等調料一起加人,拌勻入味。隨意食用。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51例,有效率達100%。其者2天而愈者11例,3天而愈者20例,4天而愈者19例,5天而愈者1例。
核桃仁蜂蜜治便祕
【功能主治】溫補肺腎,潤腸通便。適用於便祕。
【偏方組成】核桃仁250克,蜂蜜50克,白糖100克,植物油750克。
【用法用量】將核桃仁放人沸水中浸泡後取出,剝去外衣,洗淨瀝乾。取鍋上火,加人植物油燒熱,下核桃仁炸酥,然後倒入漏勺內,瀝去油,裝人盤中。原鍋洗淨上火,加人蜂蜜熬濃,起鍋澆在核桃仁上。當點心食用,酥甜適口。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便祕愈68例,其者治癒51例,好轉16例,有效率為98.5%。
紫草治便祕
【功能主治】涼血、活血,清熱解毒。主治習慣性便祕。
【偏方組成】紫草1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冷水浸泡半小時後,煮沸2~3分鐘,候溫飲服。每劑水煎2次。
【病例驗證】鄧某,男,68歲。患習慣性便祕10年,常服麻仁丸、清寧丸等通便藥。近年來雖藥量日增但效驗日減,常因大便祕結而致血壓升高。改用本方服藥之後大便通暢,血壓也趨於正常。後隔日1劑又服月餘。追訪1年,未見覆發。
蔓荊子治便祕
【功能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主治習慣性便祕。
【偏方組成】蔓荊子6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煎得藥汁200毫升,分3次飲服。
【病例驗證】王某,女,27歲。產後2周,大便祕結。診為產後血虛,津枯便祕,系虛祕。遂給予蔓荊子150克,日分3次煎服。次日便軟而解,諸症克除。
柴胡槐花治便祕
【功能主治】主治便祕。
【偏方組成】柴胡、白芍、鬱金山15克,枳實、草決明、茵陳、虎杖、槐花山30克,甘草6克。
【用法用量】將上藥水煎,每日1劑,分2~3次內服。7日為1個療程。
【加減】腹脹愈,加厚朴、木香;腹痛者,加元胡;咽千口燥者,加元參、麥冬。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功能性便祕68例,其中顯效***排便復常,痛苦症狀明顯減輕***28例,有效3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4.12%。
白芍玄蔘治便祕
【功能主治】主治便祕。
【偏方組成】白芍50~80克,當歸、丹蔘、熟地黃、玄蔘各20~30克,紅花、桃仁、杏仁、蘇子、延胡索各10~15克,香附、甘草各8~10克,白朮10~12克。
【用法用量】將上藥水煎3次後合併藥液,分早、中、晚3次口服,每日1劑。10劑為1個療程。
【加減】若氣虛者,加黃芪、黨蔘各15~20克;若血虛者,加何首烏、阿膠、枸杞子各10~15克;若陽虛者,加杜仲、川續斷、肉蓯蓉各10~15克;若氣滯甚者,加枳殼、佛手山10~15克;若腸內燥熱盛者,加生地黃、麥冬克10~15克。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便祕患者185例,其中痊癒178例;顯效7例。有效率為100%。痊癒者中,1個療程治癒者132例,2個療程治癒者38例;3個療程治癒者8例。愈後經隨訪1~2年,均未見覆發。
便祕的臨床表現
便祕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達27%,但只有一小部分便祕者會就診。便祕可以影響各年齡段的人。女性多於男性,老年多於青、壯年。因便祕發病率高、病因複雜,患者常有許多苦惱,便祕嚴重時會影響生活質量。
便祕常表現為:便意少,便次也少;排便艱難、費力;排便不暢;大便乾結、硬便,排便不淨感;便祕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適。部分患者還伴有失眠、煩躁、多夢、抑鬱、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
由於便祕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症狀,症狀輕重不一,大部分人常常不去特殊理會,認為便祕不是病,不用治療,但實際上便祕的危害很大。便祕的“報警”徵象包括便血、貧血、消瘦、發熱、黑便、腹痛等和腫瘤家族史。如果出現報警徵象應馬上去醫院就診,作進一步檢查。
便祕的檢查
在便祕的診斷和鑑別診斷中,根據臨床需要,應做必要的檢查。首先要注意有否存在報警症狀及全身其他器質性病變存在的證據;對50歲以上、有長期便祕史、短期內症狀加重患者應進行結腸鏡檢查以排除大腸腫瘤的可能;對於長期濫用瀉劑者,結腸鏡可確定是否存在瀉劑性結腸或***和***結腸黑變病;鋇劑灌腸造影有助於先天性巨結腸的診斷。
難治性便祕時可選擇特殊的檢查方法包括:胃腸通過試驗***GITT***、直腸及肛門測壓***RM***、直腸-肛門反射檢查、耐受性敏感性檢查、氣囊排出試驗***BET***、盆底肌電圖、陰部神經潛伏期測定試驗及肛管超聲檢查;結腸鏡檢查或鋇灌腸有助於確定有無器質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