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食療作用有哪些

  土茯苓是一種中醫草藥,對治療一些疾病有很大的功效,土茯苓的藥用價值非常高,並且茯苓還可以美容養顏。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土茯苓的食療作用,資料僅供參考。

  土茯苓的食療作用

  味甘、淡,性平。無毒。歸肝、胃、腎脾經。開散降洩。

  用該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銀花、白蘚皮、威靈仙、甘草等同用。現臨床上主要用於溼熱瘡毒,常與白蘚皮、地膚子、苦蔘等配伍同用。此外,該品在臨床上用治鉤端螺旋體病,有一定療效。

  但是服用時忌茶。

  土茯苓生長習性

  攀緣灌木,根莖塊根狀,有明顯縮節,著生多數鬚根。莖光滑。單葉互生;革質,披針形至橢圓狀極針形,長6~500px,寬1.2~125px,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全緣,下面常被白粉,基出脈3~5條;葉柄長1~50px,略呈翅狀,近基部具開展的葉鞘,葉鞘先端常變成2條卷鬚。花單性,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花序梗極短;小花梗纖細,基部有多數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小,白色,直徑約4mm;花被裂片6,2輪;雄花的雄蕊6,花絲較花葯短,退化雌蕊缺;雌花的退化雄蕊線形,子房上位,3室,柱頭3歧,稍反曲。漿果球形,直徑6~8mm,熟時紫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長於山坡、荒山及林邊的半陰地。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土茯苓為較常用中藥,《本草綱目》列入草不蔓草類。現商品分紅白兩種。京津兩市習用紅土茯苓。

  別名:山奇糧,冷飯糰,禹餘糧***江蘇、浙江***,土太片***江西***。

  來源:紅茯苓為百合科多年生木質藤本植物土茯苓***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白土茯苓為肖菝葜的乾燥根莖。均為野生。

  產地:紅土茯苓主產於廣東、廣西、浙江、江蘇、四川、湖南等省,江南各省均產。白土茯苓主產於四川、陝西、廣西等地。

  性狀鑑別:紅土茯苓個:為不規則的塊狀,略呈圓柱形,拘攣彎曲,有分枝多結節狀隆起,大小不等。一般長5~15釐米,直徑約2~5釐米。表面棕色,有莖痕和鬚根痕。質堅硬,體略輕,不易折斷。斷面淡棕色或粉白色,不甚平滑,似細砂狀,含粉性。氣無味甘淡。

  紅土茯苓片:為不規則的片狀,一般厚度約1~3釐米,大小寬窄不一,邊緣彎曲不齊。表皮棕黑色,切面淡棕色或粉色,光滑或稍顯粗糙,有維管束點,仔細觀察可見亮星***草酸鈣晶體***。縱切片可見導管形成的花紋。質較軟而稍有韌性和彈性。乾燥者脆而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含粉質。水溼後手摸有光滑感。水煎後產生粘液汁。氣無,味甘淡。

  以棕紅色,塊大,粉性足者為佳。

  白土茯苓片:形態略與紅土茯苓片相似。唯加工切片時已削去表皮,片全體呈白色或黃白色,中心黃色纖維性小,含粉質較多,質地較細,體輕脆易折斷,氣微,味微甘苦。

  以片大而薄,色白,粉性足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甾體皁甙,主為薯蕷皁甙元、替告皁甙元、鞣質等。

  藥理作用:有解毒、利尿等作用。

  炮製:切片,生氣用。

  性味:甘、淡、平。

  歸經:入肝、胃、腎經。

  功能:利溼熱,解毒。

  主治:梅毒惡瘡,癰腫潰爛,筋骨拘攣,汞中毒。

  臨床應用:現主要用於治療反覆發作的慢性溼疹,配銀花、連翹、蒲公英等;也用於治療慢性溼疹和其它慢性面板病,如牛皮癬等,有一定效果,常配生地、赤芍、地膚子等。治急性肝炎有時也用土茯苓輔助其它藥。

  又土茯苓與菝葜為同屬植物,兩者功用頗為近似。近年來,據報道菝葜已試用於治療多種癌變,主要是消化道癌***食管癌、胃癌、直腸癌***,對一些病例改善症狀有所幫助。在實驗研究方面,也發現菝葜能抑制動物一些移植性腫瘤的生長。至於土茯苓,對於治療腫瘤是否也有一定幫助,還有待今後研究。本節在魚腥草項曾介紹以土茯苓配魚腥草、冬葵子等試用於肺癌,但效果尚待進一步觀察。

  此外,還有一定要注意的,作為菝葜入藥的同科同屬的植物有許多種,常見的有金剛頭***也叫做金剛藤***、小萆薢、刺菝葜等。

  用量:土茯苓15~30g。菝葜常用量30~60g、大劑500~750g***用於抗癌***。

  處方舉例:菝葜0.5kg***藥物用於乾燥根莖***,先浸於3~3.5kg水中一小時,然後連同浸液溫火煎三小時,去渣,加肥肉60g,再煎一小時,煎得濃縮藥液二小碗***約500毫升***,一天內數次飲用藥汁,治胃食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