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治療腎虛的優勢

  太極拳作為一種傳統的有氧健身活動,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淺談

  一、通過腰部的活絡運動,改善腰部氣血迴圈,充養腎氣,治療腎虛

  腎臟位於腰部,腎虛病人大多腰部無力。在中醫看來,腎虛的致病原因多為長期積累成疾,情志失調、房勞過度都會導致腎虛。腎虛也分陰虛、陽虛、精虛、氣虛等不同型別,故切忌急於求成而用大補之藥,或用成份不明的補腎壯陽藥物。

  太極拳是以腰部為樞紐的一項緩慢運動,非常適合腎虛的老少青年人鍛鍊。太極拳讓腰部得以鍛鍊,改善腰部氣血迴圈暢通,使腎氣得到不斷充養,治療腎虛。

  二、通過舒經活血、適當鍛鍊,改善腎虛的各項症狀,並調節情志,緩解腎虛

  腎虛會導致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工作效率降低,還會導致情緒失控、頭暈焦慮、抑鬱易怒等腦力情志方面的功能減退,太極拳以意行氣,精神集中,可摒除雜念,調節大腦神經系統恢復正常。

  腎虛的原因很多,太極拳身法中正,心態平和,有助於清心寡慾,保養腎精腎氣,經常練習能改善腎陰虛和腎陽虛,而且太極拳練習是以腰為樞紐,增強腰部力量。

  腎虛的病因也常與恣情縱欲有關,太極拳身法中正,心態平和,亦有助於清心寡慾,保養腎精腎氣。腎虛患者若有全身衰弱、營養不良,應適當增加營養,若有身心過勞、思慮過度,應注意勞逸結合,身心調節、舒緩情志,緩解腎虛。

  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精充足自然精力充沛,筋骨強健。太極拳保養生機,健身養生,堅持習練太極拳可輔助治療腎虛。

  太極拳補腎功效

  首先、練太極拳可以提高人體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力

  人體的一切活動都是以骨骼為槓桿,關節為支點,依靠肌肉收縮為動力,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完成的。

  中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大,活動減少,肌肉力量減弱,骨中有機成分減少,骨細胞生長緩慢,骨蛋白基質減少,骨質變得疏鬆,容易造成骨折、骨裂,關節軟骨多發生纖維樣變或鈣化,關節凝結不活,從而易發生各種骨關節病變。

  尤其是知識分子、學生等常年伏案,頸項韌帶及周圍軟組織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造成慢性勞損,頸椎病發病率很高演練太極拳對骨骼肌肉的作用,就在於太極拳是一種內外結合,一動無有不動的運動,要求動作連貫圓滑協調。

  所以說,太極拳不僅適合中老年人養生,同樣也適合年輕人鍛鍊,非常有益於身心的。

  因此,可使全身各部肌肉,關節都能得到鍛鍊。太極拳屬於有氧代謝運動,運動量通過架勢的高低可以調整,屬中運動量,不至於對人體造成損傷,不至於造成缺氧,卻又能達到人體所需。俗話說:人老先從腿上老。

  中國道家的養生觀,特別強調練下丹田,就是腰及小腹部位。我國有些專家提出,現代人運動量降低,遠遠不能滿足關節的要求,尤其中醫強調膝關節,把它稱作“筋之府”,大腦稱“神之府”,下丹田稱“精之府”。

  練低架太極拳能夠使腿部肌肉發達,腿部的肌肉和血管豐滿,就增強了血液輸送與迴流的泵力。通過練拳,大腿肌肉增厚,肌肉群的伸展收縮本身起了一種對心臟血液收縮放泵水作用的輔助功能,就像在下肢增加好多個加力泵。

  從運動系統來講,就是重視走低架對身體的優勢。因此這套拳對運動系統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脊柱是人體整個軀體的支柱,是人的中樞所在。

  打太極拳要求上身中正,身法中正,強調脊骨對拉拔長的作用,從會陰到百會穴,整個脊柱要儘量正、直、並強呼叫意,使之對拉拔長。

  脊柱以及它的兩側,按中醫講的督脈、陽經,以及西醫講的中樞神經系統,都通過脊柱的兩側伸展到全身的各個部位。

  現在很多人患腰椎肩盤突出和頸椎、腰椎骨質增生,都是平時立不正、坐不正,彎腰弓背造成的,而經常練太極拳的人,腰椎都會很有力量,脊柱一般不出問題。

  因為經常虛領頂勁、襠部下沉、氣沉丹田,要求命門往下撐,所以從會陰到百會穴,整個脊柱對拉拔長,對整個運動系統就會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其次、練太極拳可以對迴圈系統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

  太極拳注重順逆纏絲這個纏勁,四肢順纏逆纏絲,腰左右旋轉,若發力往左發,則先往左轉,往右發,則先往左轉,胸腰的開合,旋轉,手腳的順逆纏絲,加上運動中的鬆活彈性都充分體現。

  另外太極拳是將鍛練意識放在首位,整個套路沒有特別發勁和過猛、過急的動作,因此能鬆馳緊張的神經,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使內分泌失調與植物神經功能的失衡得到調整,降低交感神經張力,並使痙攣的小血管以鬆馳,從而使血壓自然下降。

  太極拳運動量不大,所需的能量可由有氧代謝提供,不存在氧債問題,不會加重心肌缺氧。久練太極拳,可以鍛練心血管系統,使心肌纖維強壯、有力、心跳次數減少,增大心臟每搏輸出量,增加心肌儲備力。

  一個人全身的毛細血管平時只有20%左右開放,而久練太極拳,能促使毛細血管開放,並反射性地引起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增加。

  練太極拳還能通過骨骼肌的收縮,舒張使靜脈血流加速,並通過膈肌的活動對腹壓的改變,使血液儘快經下腔靜脈流進心臟,同時還可以減少肝、胃、腸的淤血水腫。

  第三、太極拳對人們的呼吸系統也具備調節功能

  經常練太極拳可以增強體質,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結核及肺氣腫等呼吸道疾病。這是因為練太極拳時,經過戶外冷空氣和日光的照射及練太極拳時,經過戶外空氣和日光的照身及嚴寒的磨練,身體的免疫機能增強。

  對外界環境的改變有了較強的適應力,在受到嚴寒威脅時,機體毛和表層血管迅速收縮,增強新陳代謝等防禦反射的能力,體溫調節功能隨之增強,因此感冒的發病率明顯降低。

  人到中年後,脅軟骨鈣化,胸廓活動受限,導致肺動脈高壓,肺源性心臟病。常練太極拳可以改善肺呼吸機能,使肋間肌等呼吸肌纖維變粗,肌肉強壯有力,肺廓活動度好,肋軟骨骨化率低,肺活量變大,從而使肺更好地進行氣體交換。

  太極拳強調丹田內轉,其實丹田內轉從某種意義上講,實質是鍛鍊運用腹式呼吸時肺活量小,使部分肺組織利用率低,即肺葉中下部分的肺泡組織活動度小,還使部分肺組織因長期用而易退化、纖維化,以及為細菌生長創造條件。

  太極拳運動可以逐步改變人的呼吸方式由胸式肺呼吸變為腹式呼吸。腹式呼吸的生理意義是:橫膈肌較大幅度的升降運動,對於胸腹腔的臟器,如肺、心、脾、肝、腎以及胃、小腸、大腸等,都可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使這些臟腑迴圈旺盛,生機活躍。

  另外,腹式呼吸,隨橫膈肌的一升一降,也使胸腹腔的壓力一張一弛,腹部壓力隨之有規律的升降,這種運動極有利天椎動胸腹腔靜脈迴流。

  因為靜脈壓比動脈壓要低得多,腰以下的靜脈迴流又受著地心引力的影響,所以靜脈血迴流不僅要靠血管內壓力的推動、靜脈瓣的調節,而且也依靠血管外的肌肉一張一弛的腹部壓力的一升一降來促進。

  腹式呼吸所形成的腹壓升降,大大有利於血液的迴圈,這樣就使軀體和內臟獲得更充足的血液營養。

  第四、練太極拳可以調節消化系統的功能

  由於演練太極拳強調丹田內轉,胸腰摺疊,就對人體具有以下幾個好處。一是加強輸入。打太極拳後,胃口好,吃得多。二是加強吸收功能。我們吃下去的東西,經過胃部粉碎,要真正被吸收,變成熱能,還得靠小腸壁億萬個毛細血管的吸收。

  通過打拳,丹田內轉運動,自我按摩,吸收功能、排洩功能都得到增強,因此堅持練習太極拳法很少出現便祕現象。三是促使消化和潰瘍癒合。消化性潰瘍為消化系統的常見疾病,至今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尚未全明,但與情緒激動、精神緊張有很大關係。

  精神因素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從而促進胃酸、胃蛋白酶、胃泌素分泌增加,胃腸活動及血液反迴圈失調,最終使胃 黏膜被酸性胃液自我消化而形成潰瘍。

  總的來說,太極拳對人體健康的作用很大。演練太極拳時,要求以腰為軸,全身上下、肌肉關節、四肢百骸,都可得到活動。

  這促進了肌肉結實,關節靈活,防止骨質疏鬆及變形;要求精神集中,意念專一,因而加強了對神經系統的訓練,可以提高它的主導作用和調節功能。

  又由於它動作輕捷圓活,剛柔相濟,練後輕鬆愉快,消除焦慮,可以促進對事物的興味,提高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情緒;要求氣沉丹田,這就必然導致呼吸勻細深長,從而能保證氣體充分交換,肺臟功能加強。

  因呼吸深長,胸腔負壓就加大,迴心髒血流增加,加上全身活動又促進了血液迴圈,故練拳者雖在冬季,四肢末梢也常能保持溫熱,增強了抗寒能力。練太極拳對消化道的功能改善也有明顯作用。

  橫膈的上下活動幅度加大,對消化器官起了按摩作用,致使心肺功能加強,消除內臟淤血。加之全身運動又都成為改善消化功能的基礎,因而經常打太極拳的人大多食慾正常,消化吸收功能良好。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演練太極拳可以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健康不僅要有健壯的體魄,而且要有良好的適應性及完善的心理狀態。太極拳既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又能促進心理健康。練拳可使人具有積極健康的情緒。

  太極拳強調鬆靜自然,以意識指導動作,要求“意到身隨”、“內外相合”、“身心皆修”。使人進入無憂無慮、無我無他的怡閒境地。使人消除心理疲勞,情緒開朗、樂觀向上。

  配上典雅優美的音樂,舒掌展臂,整個身心得到極大的享受。人們會感到精神振作,心情舒暢,精力充沛,青春煥發,對生活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