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材料課程教學是怎樣的
當今建材行業的熱門,就是在當今社會領域、物流領域、資訊領域以及商業領域中充當著其他行業和媒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更直接的原因是它關係到千千萬萬人們的生活需求和經濟利益,凡是修建住宅都得裝修,凡是裝修都得用裝飾材料,而且裝飾材料選購更是設計師設計作品和人們消費支出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一、裝飾材料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我們的師範院校那種老師上課講授,下課學生做好作業的教學模式已經適應不了我們這個社會,這種教學方法即將被淘汰。隨著本科院校嚮應用型技術方向的發展趨流,我們本科師範院校對各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我認為要換湯換藥進行革新,還得從上課的教學模式著手。
首先,根據《裝飾材料與施工構造》課程的特點出發,本課程的實踐性比較強,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做實訓練習,那麼師範院校的裝飾材料課程課節大約是在60課時左右,這遠遠不夠上好這門課程所需求的課時,因為裝飾材料課程是由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結合起來上,所以在課時上應增加至120課時左右,這樣才能讓學生掌握及鞏固好本門課程。
其次,我們在課程設定上進行改革,也可以說這是師範院校一直以來上課的一種通用模式,所以這種滿堂講授的模式必須革新,比如:每個班級一週20課時,把這20課時可以分開,前10課時為講授部分,後10課時為實踐或實訓部分,或者每天上課以講授和實訓相結合的方式去上課,這個前提是教師組織和監督好學生到實訓室進行實踐練習。
最後,教師佈置好課程相關的作業並要求認真獨立完成,也是對教學效果的一種檢驗,可以讓學生按組自由組合,作為一次本課程的大作業,老師在課堂上現場打分,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動手積極性,或者本課程上完後在學院內部組織一次裝飾材料作業展覽,更有助於推動全級學生學習之動力。因此,這種教學模式的改變,大大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此種教學方法完全可以在全院和全級進行嘗試。
二、材料課程案例教試
前面我們制訂好這套教學模式後,可以通過一個班級實際例子來檢驗此種教學方法。下面是河西學院美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141班的裝飾材料課程,此課程在2016年秋季學期9月初上課,據瞭解,他們通過設計教研室成員多次會議意見和學生的反饋,最終進行了課程的教改工作。
現在這個課程設定大致為:一個班43人,每週20個課時,共120課時;我們從相關專業老師的授課計劃表中看出,講授部分為60課時,實訓和實踐部分為40課時,作業完成為20課時,從課程設定上來看非常合理,既有實踐又有理論部分;從我去年參加這個學校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課的觀摩來看,任課教師先是用PPT課件進行了大概兩個課時的講授,具體內容是第二章成品板材***木芯板和木紋面板***,從教師的教案和黑板板書看出備課相當紮實,課堂互動也比較靈活,學生的聽課激情也比較高;隨後我們一同到了學院的實訓室,裡面的實訓內容劃分比較全面,也有許多輔教工人,老師帶領大家來到木工施工現場,教師給工人簡單地講解了上課內容,工人開始床頭櫃子的製作,20分鐘後基本成形,接著教師給學生做了分組任務及強調好相關安全知識,同學們開始動手製作櫃子,整個實訓室的氛圍非常好,同時大家都比較和諧;從這堂觀摩課體驗下來,我感受到課堂的豐富和其他學校課堂的與眾不同。因此,這個教學案例也提醒了我們學校裝飾材料課程的教改迫在眉睫。
三、課程改革後實踐應用
為了更好地檢驗裝飾材料課程教改的教學效果,最好的辦法就是實踐。具體的做法我認為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一方面在裝飾材料課程結課後在校學生可以去當地建材裝飾市場做兼職,專聘裝飾材料銷售員,不要認為這個職業對大學生來說比較卑微,其實這對成就一個優秀設計師是一個不錯的錘鍊。
另一方面,要求在讀大學生利用假期或課餘時間去當地裝飾公司做材料導購員,要想盡快地拿到客戶或上升至設計師崗位,掌握市面上各類裝飾材料是首要任務,其次才是與客戶的溝通、預算、設計作圖、施工及驗收。往往剛畢業的環藝專業學生去找對口工作比較困難,客觀因素是當今社會各行各業崗位的飽和,而主管因素還是在於自身,大多數學生畢業時想找設計師工薪高額的崗位,可看不到自身薄弱的專業能力和殘酷人才競爭,這種現象在全國師範本科院校最為顯耀。
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課程是環境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同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設計師要掌握的重點內容。當今高校設計教育之教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是推動教育界必然趨勢,所以我們要對本門課程教改的工作進行調研和探討,需要教師與其他學校相互交流;總結學生課堂反饋意見,同時學院和教師給學校建議建設建立完善的實訓實驗基地以及簽訂與校外企業合作協議等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展開裝飾材料與施工課程的教改工作。該課題,雖然不是一項很新的論題,但由於裝飾材料課程內容的重要,還需要我們不斷去學習和探討,去研究制訂適合學校自身的教學方式。我只希望以此課題來指導我的教學實踐,為日後課程教改工作盡一份微薄之力。總之,要學好裝飾材料本門課程,需用大量的時間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