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大教堂是怎樣的

  羅馬大教堂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是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位於梵蒂岡。它是全世界第一大圓頂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希臘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聖的。這同時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簡介

  聖彼得大教堂正前的露天廣場就是聞名世界的聖彼得廣場,建於1667年,主持設計施工的是一位那不勒斯人,他的手筆賦予了廣場上排成四行的284根托斯卡拉式柱子永恆的生命,柱子上方那美妙絕倫的聖者塑像四百年來一直訴說著當年這個才華橫溢的建築天才的名字:貝爾尼尼——巴洛克藝術之父。

  教堂整棟建築平面走勢是一個十字架結構,造型充滿神聖的意味。教堂內部裝飾華麗,華麗到令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現在我們見到的教堂中央著名大拱形屋頂是米開朗境羅的傑作,雙重構造,外暗內明。對於這個大圓頂,曾有過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於1506年設計,1514年他去世後拉斐爾接替了他。六年後,拉斐爾也去世了,教會對教堂頂部借鑑哥德式的設計,強調黑暗與光明的對比,採用了玫瑰花窗,於是出於對教堂***處的光線對比效應的考慮,圓頂被取消。後來米開朗基羅在71歲高齡時接替了這項工作,以“對上帝、對聖母、對聖彼得的愛”的名義,恢復了圓頂。圓頂廊簷上有十一個雕像,耶穌基督的雕像位於中間,廊簷兩側各有一座鐘,右邊的是格林威治時間,左邊的是羅馬時間。

  教堂北面有著名的梵蒂岡望景樓,一座有幾百英尺長的建築物,把梵蒂岡宮和由羅馬教皇英諾森特八世在一座小山頂上建造的望景樓別墅連線起來。

  相關人物

  貝爾尼尼是義大利 雕塑家、建築家,巴洛克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創始者。1598年12月7日出生於那不勒斯,1604-1605年全家遷居至羅馬。1680年11月28日故於羅馬。他是一位多產的藝術家,他用一件件傑作把羅馬點綴成了一座巴洛克式的城市,漫步羅馬街頭,這些作品隨處可見。他的作品將建築與雕刻、繪畫等姊妹藝術完美地融合為一個整體。他的作品證明當藝術與教廷互相滿足彼此需要之時,促進了彼此的繁榮和發展,並由此引導了時尚。

  延伸閱讀

  巴洛克***Baroque***是17世紀廣為流傳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的名稱由來,說法不一,一說來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語,意思是不圓的珠子;又一說它來自義大利語,有奇特、古怪或推論上錯誤的含義。總的來說這個名稱在當時含有貶意,是18世紀古典主義藝術理論家對於上一個世紀一種藝術風格的稱呼。巴洛克藝術和宗教密切相關,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巴洛克藝術無疑都是歐洲乃至人類文明藝術史上最輝煌的一頁。義大利藝術大師貝尼尼和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的作品反映了17世紀巴洛克藝術最輝煌的成就。

  聖彼得廣場***PiazzaSanPietro***這個集中各個時代的精華的廣場,可容納50萬人,位於梵蒂岡的最東面,因廣場正面的聖彼得大教堂而出名,是羅馬教廷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廣場的建設工程用了十一年的時間***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爾尼尼親自監督工程的建設。廣場周圍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圓柱,圓柱上面是140個聖人像。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從埃及運來的巨大的圓柱***高25.5米,重32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