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之珠反思總結

  《東方之珠》這篇課文從多方面介紹了香港的美麗和繁華。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遵循媒體教學設計整體優化的原則,圍繞教學目標,努力構建知識向能力遷移的動態系統。在教學課件中,我有選擇性地將有關圖片、音樂有機的整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鱗次櫛比”等難理解的詞語。理解“鱗次櫛比、琳琅滿目”時結合畫面。***1***出示群樓圖,讓學生觀察後說說“鱗次櫛比”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學生觀察後自然而然說出“摩天大廈很多,一座挨著一座排列著,很密。” ***2***理解“琳琅滿目”時讓學生看商店裡的商品。還讓學生聯絡生活情境,理解“人流如潮”。

  還有欣賞香港美麗的夜景,感悟香港夜景的美,知道作用是怎樣用優美的詞句來描寫。在教學中適時運用,聲形並茂地呈現於學生面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於其中,學得自主、有效。

  葉聖陶老先生說過的一句話:“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在教學時我們應該“重文字”,讓學生理解、積累、運用,昇華感情、陶冶情操。同時也要“超文字”,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要讓學生在不同的方面、每個方面的不同層次得到發展,有所收穫;又因語文教材不是語文教學的唯一憑藉,應鼓勵、引導學生投身語文大課堂,自由的發展。

  篇2

  1、本文以“東方之珠”命名,充分顯示了作者對“東方之珠”的熱愛之情。不同的匯入方法所帶來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本節課可以直接匯入,也可以用一段優美的文字匯入。我選擇用一首大家比較熟悉的《東方之珠》歌曲來匯入,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優美的歌詞,美麗的畫面,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視聽效果的渲染下融入本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在這種感受下聽到了美妙的歌詞“小河彎彎向南流……”,初步感受到了香港這顆“東方之珠”的魅力所在。從實際效果來看,這種匯入方式激起了學生的共鳴。

  2、結合畫面理解詞語。

  ***1***出示群樓圖,讓學生觀察後說說“鱗次櫛比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學生觀察後自然而然說出“摩天大廈很多,一座挨著一座排列著,很密。”

  ***2***出示銅鑼灣整體圖,學生根據畫面可以說出從“琳琅滿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人看了眼花繚亂。“人流如潮”說明人很多,銅鑼灣真熱鬧。

  ***3***欣賞香港美麗的夜景,感悟香港夜景的美,知道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詞句來描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於其中,學得自主、有效。

  篇3

  《東方之珠》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五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從多方面介紹了香港的美麗和繁華。表達了作者對熱愛香港、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本課“總 -分 -總”文章結構清楚,學生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引導學生理解內容,學生就能把課文讀懂,並在讀的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1、聯絡生活情境,理解“沐浴”。

  為了理解“沐浴”這個抽象的詞語,我先讓學生組詞,找到切入點,再巧設兩個臺階,聯絡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持續的對話中突破原有認知的侷限性。

  2、舉一反三中理解“鬧市口”的意思。

  為了讓學生能理解“鬧市口”,我讓他們舉例,有的學生說出當地的鬧市口,有的學生說出了上海、北京等城市的鬧市口,在學生的描述中,學生結合了自己的親身體驗,感受到鬧市口的繁華。

  新課標精闢地指出:閱讀教學是 “學生、文字、教師之間的對話的過程”。這個對話的過程應體現生活性。應走出“書本語文”,向“生活語文”迴歸,回到現實的、流動的 “生活態”中,進行真實的、廣泛的“對話”。我想,這樣教學,對知識的理解更多的是喚醒,而不是灌輸;更多的是引領,而不是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