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反思總結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它屬於一篇議論文,課文的題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觀點。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一、理請課文的層次.。瞭解課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 段***開門見山, 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 段至第6 段***運用事例, 證明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引用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最後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總結, 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卻都發現了真理。因此, 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 有所發明, 有所創造, 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 段至第8 段***總結全文, 重申觀點. 指出科學並不神祕, 也不遙遠, 關鍵在於“知微見著”, 不斷探索, 善於獨立思考, 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二、瞭解作者用那些事例說明了自己的觀點: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謝皮羅教授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發明了酸鹼試紙。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我指導學生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通過讀讀議議,撥動學生心絃。
篇2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一篇新課文,我也是第一次教學,這篇課文的題目本身就是一個真理,而且幾個小故事引人入勝,學生們很感興趣,因此,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們自讀自悟、在交流中感悟,邊讀邊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來具體說明自己的觀點的?從這幾個事例中你想到了什麼?我則重點引導學生:這些事例是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三個確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學家們都是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並引導學生你還能例舉出這樣的事例嗎?
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教師還可補充:蚯蚓在美國東海岸有,在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魏格納從蚯蚓的分佈,推論出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後來裂開了,分為兩個洲……
這篇文章是一篇議論文,因此我引導學生將這篇課文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進行比較,並拓展閱讀,隨文練筆。
篇3
我主要運用了表格,採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對學生彙報的謝皮羅教授的例子進行了重點指導,讓學生明白科學家是從現象中發現問題——經過研究——得出真理的,從而證明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學生彙報的第二個是列,則進行了扶,讓其依據表格的而要求來完成,允許小組合作,在彙報的時候,及時地加以指導,自讀結論和問題來加深印象;第三個事例,則完全放手給學生,僅將正確的表格內容說清即可。至此,不但侷限於課文中的事例,讓學生交流自己瞭解到的事例,教師也恰到好處的出示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魯班發明了雲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等。眾多科學家的事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那就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問題基本上解決了。
但是,課文的學習並沒有結束,找到真理還需要條件,學生彙報,教師的引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讀悟中明白科學家們還需要有見微知著、善於發問、獨立思考、鍥而不捨等精神。最後,迴歸第二自然段——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造者,差不多都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後,點明瞭課文的觀點,即課題——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在本節課的最後,讓學生歸納總結所學,從課文的內容和寫法兩方面來彙報。重點讓學生明白用具體事例來說明觀點的寫法,學生基本彙報出來。作業環節,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讓學生有選擇的餘地,充分地關注了每一個的學生。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也不免有些遺憾:學生是學習主體,課上我儘量將自主權交給學生,但教師的引導也不少,應該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主的空間和時間;語文教學注重讀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導學生的品悟還不夠,朗讀也是淺嘗即止,沒有把學生的感悟推向深層,從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課堂調控方面還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