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反思總結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王觀的這首離別詞不同。他表達了對友人一種美好的祝福。小編給大家精心整理了,希望大家會喜歡!
篇1
中國的古詩文字字珠璣,經歷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古詩文裡的靈感、智慧以及音韻之美,是其它很多國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而“吟誦”在中國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但現代的語文教師知曉其方法的並不多。對於中國傳統的文化,不單單要棄其糟粕,更要繼承精華。而“吟誦”一法,是每個語文教師與學生都應當瞭解與掌握的。在本節課當中,雖然嘗試用“吟誦”法來引導學生讀好詞,但由於學生已養成定性,再加之教師本身準備不夠充分,效果並不明顯。雖然如此,但“吟誦”一法,在今後的古詩詞教學中,還是應當多加堅持,這也是每一名語文教師應當相信與始終堅持的一種語文教學方法。語文課,應當尋“根”,追尋祖先優秀文化中智慧的“根”,追尋語文教學規律的“根”,追尋人生根本意義的“根”。這也將是以後本人語文教學的方向。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
學習的目的,既為生存,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讓學生的生命有所成長。從學生的練筆當中可以發現,這一目標達成得很好。
無論如何,每一節課的首先的立足點要在於學生。衡量一個教師的課的成與敗,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生是否有所收穫,有所成長。
篇2
在今後的教學教研中,本人會繼續努力學習,堅持閱讀,不斷反思,不斷成長,努力找準自己的優缺點,充分挖掘自身的智慧與潛能,力爭創造出與眾不同的語文課堂,從而擁有獨特的教學個性,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每一次比賽,每一次教學研討課,都牽涉到諸多的學校、老師以及學生。因此,每一堂公開課,要考慮到其影響性。教師公開課,面對的群體既有每日時光像金子一般寶貴的學生,也有從百忙之中抽空來參加活動的教師。因為對語文共同的熱愛,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語文教學活動。所以,在公開課中一定要有能啟發聽課教師的思索的地方。
在本節課的設計當中,從開課的兩首詞《蘇幕遮》、《雨霖玲》,到臨近結尾的《再別康橋》的引用,意在引導學生愛上宋詞與積累送別詩詞,培養學生對中國古詩文的熱愛,這都是對文字組合的一種探索,供大家思考與商討。在本節課裡,在引用一些古詩文及現代詩時,可以非常明顯的感覺到學生對於引用文字的喜歡,並且能將引用的文字內化,運用到自己的練筆當中,收效不錯。葉聖陶先生認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本人認為,語文教材是一扇窗戶,一扇門。通過這扇窗戶,我們要引導學生看到更高遠深邃的天空;通過這扇門,我們要引導學生走出門去,真正走到語文的廣闊天地裡去。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語文課本這個“重要例子”。在我們建構大語文觀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如何去“微觀”語文。這也將是本人以後教學上努力的方向。
篇3
每一個語文老師都應當努力的尋找自己獨特的語文教學風格。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認為:“對語文教學的追求,向來存在三個層面上的東西。一是功利層面上的追求,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很好,學生的作文獲獎等等;二是科學層面上的追求,形成自己的理論主張,建構自己的教學體系等等;三是審美層面上的追求,按照美的規律和要求審視語文、設計語文、實踐語文、評價語文,讓語文成為生命的詩意存在。”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應當不僅僅侷限在第一層面,而更應將目光放在第二、三層面,教師要努力追求語文教學的美感,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然而,不管是王鬆舟老師的“詩意語文”,還是竇桂梅老師的“主題教學”法,都只是他人智慧的結晶,他人很難借鑑與模仿。即使是模仿,不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任何學習都只是“邯鄲學步”。每一個教師要認清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來確定自己的教學道路,在教學中要大力發揚自己的優勢,同時也要認清自己的不足,通過種種途徑來克服自己的弱勢,讓弱勢也變得強勢。
在本節課中,本人努力發揮自己在讀寫上的些許優勢,既抓住學生讀的指導,又注重抓住學生寫的訓練,旨在培養學生讀的興趣,同時想通過寫來激發學生內在的生命活力,讓他們的生命有所成長。但從整堂課的效果來講,學生在“讀”的方面略顯不足,這與本人“吟誦”的指導不到位有很大關係,但學生在“寫”的方面卻又十分精彩,這也充分說明本節課激發了學生的內在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