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一語文獲得教養的途徑賞析

  教養的途徑是瑞士作家赫爾曼·黑塞有關讀書的一篇隨筆,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一語文獲得教養的途徑賞析

  文章認為讀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途徑,讚美了讀書的作用,勸說人們用心研讀經典作品,在書籍中發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修養。

  結構安排

  第1段,簡說什麼是“真正的教養”。作者把它界定為“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同時指出它是一種努力的過程,修養無功利目的,讀書是終身任務。為下文張本。

  第2段至第5段,論述閱讀傑作的作用。作者認為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再次強調讀書是為了完善自我,是為了使人生充實、高尚,有意義,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虛偽的慰藉”。

  第6段和第7段,進一步闡述通過閱讀經典作品獲得教養的必要性。作者以兒童閱讀的不同發展趨向為例,形象地介紹層次不同的兩類閱讀。一種是“多數缺少天賦的人”,他們把閱讀當成自然而無足輕重的事,只能閱讀低俗的文字。一種是“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風魔”的少數人,始終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們的閱讀過程就是心智成長的過程,他們面前的世界越來越寬廣,從“幼兒園”變成“城市和國家”,直到變成“全世界”,變成“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這樣的對比,再次強調為獲得教養而學習是愉快的精神之旅,同時這種精神追求能不斷地進入新的境界。

  小結

  文章緊扣中心話題,多角度論證。專題分為三個部分:“經典的力量”,“求學之道”和“從質疑到創新”。第一部分探討的重點是為什麼要閱讀經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討重點是讀書學習的作用和從師而學的基本原則。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第三部分探討重點是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討質疑和創新的關係。三篇文章的關係,簡而言之也可以概括為“讀”——“學”——“思”。先指出教養是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接著論述閱讀的作用,認為閱讀經典作品是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在闡述這一問題時,文章提出獲得教養必須以個性或人格的追求為前提,必須追求文明,敬重知識;轉而從反面論述,剖析一些年輕人輕視讀書,追求享樂的現象,同時指出要提高閱讀層次。在此基礎上,從第六段開始,進一步闡述通過閱讀經典作品獲得教養的必要性,以兒童閱讀的不同發展趨向為例,介紹層次不同的兩類閱讀,通過過程和結果的對比,形象地說明閱讀能使心智成長,能使讀者面前的世界變得寬廣。最後,以個人的閱讀體驗為例,說明經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複閱讀,可以不斷地有所感悟,有所發現。如把不同的閱讀品位作對比,以人成長的不同追求作對比等。

  難點剖析

  在《獲得教養的途徑》一文中,作者認為真正的修養“目的不在於提高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對此,我們如何理解?另外,作者認為閱讀不在於數量,說“有的人一生只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為真正的讀書人”,那麼,作者倡導的是怎樣的一種讀書觀?為什麼通過讀書獲取教養要和“個性”、“人格”聯絡在一起?

  黑塞認為“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又說教養就是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他認為真正的修養不應當追求功利,而是為了“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具體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說的提高某種能力和本領。從人的生存來講,本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畢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養或教養是生存的境界。

  作者認為讀書是為了“心的教養”,他倡導的是“愛的閱讀”和有效的閱讀。善於讀書的人,並不追求數量,而只追求他心靈的獲得。作者認為讀書人要有愛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對知識的敬重。他所說的“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作前提”,通俗地說,就是讀書人自己必須有獲得教養的願望,有完整的人格,有個性追求。如果人沒有人格,沒有個性,他的閱讀也未必能獲得教養。

  為什麼要重視閱讀經典作品?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詩人的每一個詩篇,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這些體驗說明了什麼?

  經典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範,它代表一個時代人文和語文的頂峰。閱讀經典作品,能促進人的精神成長,增強自我修養,決定審美追求。反覆閱讀經典作品,能不斷地有所發現,是因為經典作品是一個時期的最高成就,這些作品思想內蘊豐富,語言文字精緻,像取之不竭的寶庫。讀者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閱讀,融會貫通,就能不斷的有所收穫。人的經驗在不斷增長,閱讀也逐漸深入,就能不斷地有新的發現。

  本專題的文章可能會引發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認為,讀書能獲取知識但不一定能鑄煉智慧,有文憑不等同於知識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養;常言說“開卷有益”,有人卻認為“開卷未必有益”;人們通過讀書求知,賢人卻又告誡“盡信書不如無書”……你在校讀書9年,有了不少體會和教訓,你的學習經歷中有沒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聯絡你的學習,就這類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這個問題中涉及的概念並不相通。“知識”和“智慧”二者雖然密切相關,但是是兩個概念,讀書能獲取知識,但是隻有通過不斷的思考,才能產生智慧。知識可以繼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繼承的。有學習經歷固然重要,但是知識分子還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獨立的人格,有修養,這些,都不是文憑能代表的。“文化”和“教養”也有距離,如同人識字未必一定有禮貌。“開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選擇,則未必有益;讀書求知,如果沒有質疑精神,讀得再多,也只能是“倉庫型的學生”,加上不知變通,也有可能導致失敗。可以聯絡這方面的體會去談。

  黑塞所說的“世界文學”是什麼概念?

  黑塞認為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他在具體解說的時候,認為是“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徵、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這裡特別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學之路無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讀偉大人物的思想經驗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