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教案

  教案作為高一語文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一種預計和構想,在語文必修二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蘇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蘭亭集序》教案

  教學目標

  1、課前知識檢測,落實文言文知識,疏通文意

  2、通過反覆誦讀,品析語言的精妙,體會景情關係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

  一、 教學重點

  課文中出現的文言實詞,一詞多義

  二、 教學難點

  自主探究王羲之的人生經歷,《蘭亭集序》的價值

  三、 教學課時 2課時

  四、 教學工具

  1、課本

  2、輔助閱讀資料

  3、多媒體ppt

  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匯入

  “錦心繡口李太白之文章,鐵畫銀鉤,王羲之之字法”。提起王羲之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他那“飄若遊浮雲,矯如驚龍”的一筆好字,可誰還能想到逸少還寫得一手好文章呢?如若不信,我們且隨東晉名士共赴蘭亭,看羲之筆下宴會之盛況,品羲之精妙之文筆,賞羲之豁達之胸懷。

  二、 課前學案檢測驗收

  1、文言知識檢測

  分小組總結課前學案,小組同學派代表上臺講解,其他同學針對小組討論的結果提出疑問,學生解答不全面的或是解答不出的問題,老師予以補充。***設計意圖:訓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時檢測驗收,明確文言文學習重點之一在於重要字詞***

  1.通假字

  雖趣舍萬殊***“趣”通“取”,往,取。***

  亦由今之視昔***“由”通“猶”,如,像。***

  2.詞類活用例釋

  ***1***名詞的活用:名詞活用為動詞

  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帶——像衣帶一般環繞著***

  ***2***形容詞的活用:

  ①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齊彭殤為妄作。***齊——同樣看待***

  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引以為流觴曲水。***曲水——使水彎曲***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興懷——使懷興。即:使感嘆產生***

  ***3***數詞的活用:數字活用為動詞

  固知一生死為虛誕。***———同樣看待,或看成一樣***

  ***4***動詞的活用:動詞活用為名詞

  足以極視聽之娛。***視聽——耳目***

  3.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省主語

  ①***群賢***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②***群賢***引以為流觴曲水

  省介詞賓詞

  引以***之***為流觴曲水

  省介詞“於”

  ①映帶***於***左右

  ②晤言***於***一室之內

  2.倒裝句——介賓短語後置***也叫狀語後置***

  ①不能喻之於懷——不能於懷***在內心***喻之

  ②亦將有感於斯文——亦將於***對***斯文有感

  4、點分析一詞多義

  ⑴、修:

  例句: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修建、修造。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治理、整治。

  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 《答司馬諫議書》:修訂、修改。

  鄒忌修八尺有餘 《鄒忌諷齊王納諫》: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長。

  ⑵、期:

  例句: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記·陳涉世家》: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決鬥某所 《大鐵椎傳》:約定時限。

  上不順天,下不惠民,征斂無期,求索無厭 《呂氏春秋》:限度。

  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察今》:期望、企求。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戰國策》:***jī***滿、周,一週年。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至、及。

  ⑶、致:

  例句:

  皖師欲結歡於寧南,致敬亭於幕府 《柳敬亭傳》:送、送達。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賈生列傳》:表示、表達。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到達。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送東陽馬生序》:獲得、得到。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過秦論》:招致、引來。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東南飛》:致使、使得。

  專心致志:成語,極、盡。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蘭亭集序》:情趣、情致。

  ⑷、臨:

  例句:

  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者矣 《岳陽樓記》:面對、迎。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蘭亭集序》:面對、引申閱讀。

  居高臨下:成語,從高處往低處看。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師表》:將要。

  ⑸、次:

  例句:

  賢能不待次而舉 《荀子·王制》:等次。

  陳勝吳廣皆次而行 《陳涉世家》:按次序。

  凡用兵之法……全軍位上,破軍次之 《孫子兵法》:在排列上次一等。

  師退,次於召陵 《左傳·僖公》:臨時駐紮。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夜篝火 《陳涉世家》:行軍途中的駐地。

  列座其次 《蘭亭集序》:旁邊。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我們要敢想敢說敢做,敢於提問,我們只有具備了質疑的能力,才會培養出答疑的能力

  三、 誦讀

  古人學習文言文,講究爛熟於心,“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雖然我們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但其重視誦讀的習慣無疑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設計意圖:文言文的理解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題,通過反覆誦讀,整體感知文意,以達到背誦的目的***

  1、聽錄音,感悟文章的音韻美

  2、自由讀,初讀,讀準字音

  簡介前人的評論,引起品讀語言的興趣:

  ⑴ 古人評論一則,老師對其中的疑難字詞略作解釋。

  “其筆意疏曠淡宕,漸近自然,如雲氣空濛,往來紙上。後來惟陶靖節文庶幾近之,餘遠不及也。”

  ⑵ 現代評論

  “語句簡潔流暢,樸素自然,宛如一曲清溪,淙淙作響,流傳至今。”

  ⑶ 引導學生明確這兩則評論所極力推崇的是文章的語言風格,要求學生找出序言中最能體現其語言風格、抒情色彩最濃厚的一段***第①段***。

  2、找代表品讀第一部分的語言,領略語言營構的意境

  調動學生,用優美的語言描述第一段的美景。***設計意圖:通過這個練習,鍛鍊學生擴充套件語句的能力,錘鍊語言的能力***

  示例:

  ⑴、江南的三月是最美的了,良辰美景,令人心醉。文人雅士遊歷匯聚在群山的懷抱之中,高聳的峰巒披上了青綠的外衣,向遊人訴說著她的嫵媚。近處裸露的岩石又顯出她的剛健。喬木和灌木呈現出參差的生機,一叢叢茂盛的竹林,挺拔而儒雅。就在我們的亭邊,那清澈的山泉時急時緩地流淌著,帶給我們文思的躍動和靈感……

  ⑵、今天的天空格外高遠、空曠,平日遊來游去的雲朵兒,怕打擾我們的盛會,現在不知飄到何處去了,只有暖融融的太陽均勻地灑著她的光輝。清風拂面,柔柔的,軟軟的,風裡還夾雜著山花和竹林的清香。讓我們暫且無憂無慮地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福祉吧。

  3、二讀,讀出感情

  ⑴、分析行文的思路以及作者的情感***設計意圖:使學生有意識在分析文章時做到理清明行文思路,把我坐著情感***

  全文共3個自然段,分為三部分:

  第1自然段為第一部分,介紹時地、美景及活動──樂

  第2自然段為第二部分,抒發人生的思考──痛

  第3自然段為第三部分,簡述寫作緣由──悲

  第一段在清麗的境界中,著重寫一“樂”字,由樂而轉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後,不覺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後以一“悲”字作結。

  ⑵、景情關係分析***設計意圖:詩文不分家,作者寫景往往是為作者情感的抒發做鋪墊,讓學生明確景情關係,為把握此篇文章作者的情感服務,也為日後詩歌鑑賞打基礎***

  著名學者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中國的古典詩詞以凝練的語言,描寫所見景物之特徵,通過對景物描寫傳達作者心中的感情。學者在考證詩歌來源時就提出“詩言志”,“不平則鳴”的說法,就是說詩歌是人們用於抒發自己志向的;人們心中有了對於現實的某些看法想法後通過詩歌這種文學形式表現出來,對看到的問題進行讚揚或者批判。中國的詩歌由於其語言凝練,意境含蓄,所以不適宜直抒胸臆的表現形式,中國文人創作的作品大都選擇借景抒情,借物詠志的方式,追求意境的創造,這就是中國文學所追求的含蓄美。

  景與情的關係:

  樂景寫樂情 樂景寫哀情

  借景抒情 特別標註

  哀景寫哀情 哀景寫樂情

  ① 描寫之景與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樂情。

  如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寫出了清冷的水鄉秋夜,讓人感到的是一份淒涼。而這正與詩人那顆羈旅在外的孤寂的心靈相應。

  ② 描寫之景與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

  杜甫的《絕句》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此詩為杜甫入蜀後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

  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並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明確:在這裡作者時借樂景寫樂情

  湯顯祖《牡丹亭》有:“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被視為人生四大快事,本文段共六句話,四美俱全,五美齊臻,足可樂也。作者在此段中極力營造素淡、雅緻的格調,即使喜悅,也不過分顯露,可以說是作者從容淡雅的心境所致。如此心境之下,王羲之又怎麼會發出豈不痛哉的感慨呢?

  四、 提出問題討論:

  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發起一場關於《蘭亭》真偽問題的大討論,他認為字型,文字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寫極樂,突然轉為悲痛,悲的太沒有道理了。你認為呢?***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這種樂極生悲的情感,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常有體現,由此及彼***

  明確:由樂轉悲,看似突兀,卻也順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蘭亭相聚的歡樂,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處的情境: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情隨事遷,喜歡的會不再喜歡,擁有的會不再擁有,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進而想到生命短暫,深切感悟到,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終究會曲終人散,面對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由生離到死別,自然樂極而生悲,令人痛心。

  這種情感變化是十分正常的。

  教師補充:古希臘史學之父希羅多德在其《歷史》中提供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偉大的波斯王克謝爾克謝斯,率領波斯歷史上最大的一支遠征軍向希臘進軍,在阿比多斯海灣,他檢閱全軍。他的陸軍遮天蔽地,他的水師佈滿海灣,他感到榮耀,感到幸福。但隨後他又傷感起來,而且潸然淚下,對他叔父說:“當我想到人生短暫,想到再過一百年後,這支浩蕩的大軍中沒有一個人還能活在世間,便感到一陣突然的悲哀。”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描寫聚會歡樂後轉入悲傷的,典型的有:漢武帝行幸河東,中流與群臣對飲,自作《秋風辭》,也說:“歡樂極兮哀情多,小壯幾時兮奈老何!”道出了這種現象的正常和普遍。

  五、 課後探討

  從本文的標題中我們可以明確這是一篇序言,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蘭亭集》中的詩,到了現在,除了搞專門研究的人外,一般人瞭解甚少,而王羲之這篇序卻聲名遠播,流傳千古是什麼原因?

  是王羲之借《蘭亭集序》名震天下,還是《蘭亭集序》倚仗王羲之名垂千古?

  第二課時

  一、課前匯入

  上節課,老師給同學們留了一個問題,是王羲之借《蘭亭集序》名震天下,還是《蘭亭集序》倚仗王羲之名垂千古?

  最後讀出心得

  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出你們的觀點,全班交流

  二、 王羲之與《蘭亭集序》***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小組討論,學會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並且學會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敢說,並言之成理***

  1、認同、肯定王羲之

  ⑴關於王羲之的書法

  王羲之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浮雲,矯如驚龍”。王羲之的書法精緻、美侖美奐,是極富有美的觀賞的。總之,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開創了妍美流暢的行、草書法先河。

  王羲之是東晉偉大書法家,他一變漢魏樸質書風,開晉後妍美勁健之體,創楷、行、草之典範,後世莫不宗法。

  教師補充:王羲之***約321-379***,字逸少,東晉琅琊臨沂人。他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為尚書郎。他的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曾倡議晉室渡江,於江左稱制,建立東晉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更是名聞於世,是東晉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琅琊王氏在東晉可謂權傾一時,熾盛隆貴。

  王羲之因為這樣的出身,一出仕便為祕書郎,後為庾亮的參軍,再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最後做到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所以人們又稱他為"王右軍"。王羲之***303年—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身長七尺有餘約為***1.83米***,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

  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他的這種對後世影響很大“正體”,世稱“書之聖”。

  但王羲之的主要成就還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他把散見於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點,融合統一在一種嶄新的書法作品中。

  ⑵王羲之軼事

  第三小組結合課前預習,課後第四題,進行講解

  文段附翻譯,從中看出王羲之是個什麼樣子的人

  作者的氣度、風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教師補充:

  書成換白鵝

  王羲之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遊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成換白鵝”的故事。

  坦腹東床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鑑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讚歎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於是郗鑑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

  王羲之就具有曠達的性格,為人坦率,不拘禮節,很少為一些小事慼慼於心。也因為這個典故,後來人們就把"東床坦腹"、"東床"作為女婿的美稱,或稱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入木三分

  據說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到木板裡面有三分之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晒書檯”的來歷

  王羲之自幼聰穎好學,再加上出身於詩書門第,有著優越的家庭條件,他從懂事之日起就喜讀詩文,親近書墨,練習寫字。年到七歲就能寫的一筆好字,見著視為奇事,被人們頌為“神童”。其實,“天才出自勤奮”,他沒有把自己看成“神童”,也不滿足已有的成績。他時時寫,天天練,持之以恆,從不間斷。他寫了一張又一張,家裡擺不開了,就拿到房前的高臺上晾晒,邊晾晒,邊自我比較,晒乾了就收存起來,日後再進行揣摩比較,以此積累成績,總結經驗,循序漸進。就這樣,天長日久地寫呀晒呀,晒呀寫呀……以後人們把他晾字的高臺,命名為“晒書檯”。

  “洗硯池”的傳說

  王羲之的家門前,有一個池塘,一汪清水,半塘芰荷,兩岸垂柳,幾片蘆葦。***,鶯啼燕語,蛙鳴蟬噪,景物宜人。自從曦之學書以來,這個池塘便成為他每天來洗刷筆硯的場所,天長日久池塘就被稱做“洗硯池”,或叫“澤筆池”。久而久之,清澈的池水變成了墨色。後人有“臨池學書,池水盡墨”之說。奇怪的是,這個洗硯池裡的蛤蟆,從此不再鼓腹高鳴,而是鼓起肚皮僅作欲鳴的狀態,卻不再發出聲響了。是墨的質料對蛤蟆的鳴叫有什麼制約,還是蛤蟆也在尊敬書聖不願打擾呢?這事還沒有人去研究過,但卻留下了一個歇後語:“洗硯池的蛤蟆――幹鼓肚。”

  “山海關”匾額的傳說

  東晉偏安江左,北方屬於北朝,大江南北成敵國。相傳北朝人為拒塞外異族侵擾修復山海關,苦於沒有名人書寫匾額。其時曦之書法蓋世,南北聞名。他雖生於北方,然已南遷,王氏已成東晉世族,地位顯赫。北朝人素知他以骨鯁見稱,必不肯寫。只好千方百計,託他的兒子王獻之代為轉請。王獻之當然知道父親的為人品格,也不敢啟齒。但是王獻之的書法,已經是出神入化,與父親差不了太多,但總覺得不如父親,也不敢貿然動筆。怎麼辦呢?最後王獻之想了一個拋磚引玉的辦法,先從“山”字入手“練習”起來,寫了一張又一張,寫了一天又一天。王羲之見兒子這樣認真用功,精益求精,很是高興,就給他寫了一個“山”字樣板,並作了指導,王獻之喜出望外。“山”字得成,於是又練起“海”字來。王羲之見了,仍然不滿意,就又寫了一個“海”字,照樣指點了一番。有了“山海”,王獻之再練“關”***關字的古體***字。王羲之又來指導,剛寫了一個“門”字框,忽然意識到這不是要寫“山海關”嗎?於是憤然投筆而起,不再往下寫了。王獻之無奈,只好自己添上“門裡邊的“關***應繁體***”字,應付了事。據傳當這塊匾額嵌上山海關後,近看是“山海關”,當遠處眺望,卻只是閃耀著“山海門”三個字。由此人們更把王羲之的書法神化了,被譽為“書聖”。

  “鵝莊”的由來

  王羲之的遠房叔叔王漢三,家中貧寒,在城北的一家姓趙的財主家裡當長工。這一年老母親去世,王漢三苦於無地葬母,只好相求於財東。趙老財因他多年幹活勤快,為人忠厚老實,想要他長期在趙家幹下去,就甘願把一塊河崖荒地賞給他作塋地。但王漢三不肯平白地佔用趙家的荒地,同時又見老財的兒子好吃懶做,生性刻薄,不務正業,怕老財死後,他的兒子會反悔。因此,要求老財要個價錢,並寫張文契,作為日後的憑證。老財說:“荒地無用,也不值錢。我好喝酒吃鵝,你要真過意不去,就打一壺酒,買一活鵝,請我喝一氣,找個人寫個契約也就行了。”王漢三一切照辦好了,就請王羲之來作代筆人。但是王羲之雖然年齡小,但寫得好,提起筆來一揮而就。老財當面劃了押,交王漢三收起來儲存。

  後來老財死了,兒子揮霍浪費,坐吃山空。沒用幾年,就家產蕩盡,一貧如洗。

  這時的王漢三已不當長工了,他已經把母親墳塋周圍的荒地開墾為良田,又在河邊養上一群鵝,成家立業,日子過得很好。

  財主的兒子,果然翻臉賴帳。說什麼一壺酒,一隻鵝,根本買不到這片土地。兩家爭執不下來,就到縣衙打了官司。

  常言道:地憑文約官憑印。縣官當堂驗了文書,但見上面寫道:“一片荒灘傍祊河,茅草叢中葬王婆,有人若問價多少,一湖美酒一河鵝。”縣官說:“美酒論‘湖’鵝成‘河’,這個價錢太高了,難道還買不了一片荒地嗎?”財主的兒子張口結舌,只好作罷。

  這事傳開以後,遠近作為笑談,又無不讚譽王羲之少年時的聰明才智。有人指著王老漢的鵝群說:“你看人家現在還有一河鵝呢!”從此,這個村莊也就叫起“鵝莊”來了。

  2、肯定《蘭亭集序》的價值

  ⑴書法上

  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其字被譽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

  後人評道“右軍字型,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風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行書《蘭亭序》有如行雲流水,瀟灑飄逸,骨格清秀,點畫遒美,疏密相間,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蘭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態殊異,圓轉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為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蘭亭序》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風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

  教師補充:唐太宗的故事,他在臨死之前淚流滿面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王為創立大唐,歷盡艱辛,而今天下託付給你,我也放心,父王只從你這裡要一樣東西。”那位同學知道他要什麼?對!他說:“我所要的‘蘭亭’真本,可與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點頭答應了,太宗也就一命嗚呼,氣絕身亡。王羲之遺世的最佳書法珍品,就這樣葬入了昭陵了。此後傳世的“蘭亭”是“蘭亭”被蕭翼從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禪師的弟子辯才處騙得送入太宗祕庫之後,遴選善書的歐陽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臨摹之作。

  同學們可以欣賞《蘭亭序帖卷》。每個字都孕育著生命,疏處不嫌其疏,密處不嫌其密,通篇看來,結構嚴密,渾然一體。東晉時人評論王羲之的書法筆勢為“飄如遊雲,矯若驚龍”,意思是像浮雲一樣飄逸,像驚龍一樣矯捷。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呢?中國人是形式美最發達的民族,篆、隸、行、草、山水、花、鳥、玉器、陶瓷、亭臺、園林無一不表現中國人對形式美特殊的敏感,我們應該學會欣賞這種美。

  ⑵文學上

  這篇《蘭亭集序》不僅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登峰造極的佳品,也許你們不知道的是,它更是我國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四字。卻堪魏晉玄學散文的集大成者,它的文風淡薄自然,它的文筆清新幽雅,行文如“風行水上,略無沾滯”,又如深潭淺瀾,顯隱有致,王羲之舉重若輕,以蕭簡之筆發深婉感慨之聲,令人讀之唏噓不已,同時也給讀者極大的審美享受。

  《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餘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3、寫作背景提示:

  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很複雜的影響。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氾濫之時。但王羲之一反“清虛寡慾,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美散文《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4、《蘭亭序集》中的生命意識:

  ⑴ 第一段:動盪不安的魏晉時期,帶給人們嚴重的不平衡和壓抑感,而優美的自然環境卻能使人在身體和心理上獲得短時的安靜和鬆馳,自然景觀一躍成為人的一種內在需要。人們開始了從自然中去超凡脫俗,在觀賞自然中體悟人生道理。“仰觀,俯察”宗白華說這是古代哲人、詩人觀察世界的兩種特殊方式。

  ⑵ 第二段:正視生死,隱含對儒家死生觀的批判,儒家重生而輕死,對死亡這一人生終極問題避而不談,是不能為人接受的。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別解: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時不我待的生命意識。

  “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面對須臾人生的兩種生活態度,前者如嵇康,後者如阮籍。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兩種生活方式無所謂積極與消極,在人生體驗方面都有共同之處,兩種必經階段:“自足”與“感慨”、“得意”與“失意’……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世事變遷無常,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感慨,何況人的生命長短聽任自然安排,最終都要結束,非人力所及。

  ⑶ 第三段:正視生死,隱含對道家死生觀的批判,道家以虛幻的“真人”“神人”境界掩飾對死的恐懼,在天天面臨死亡威脅的魏晉士人也是無法接受的。因此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人們世代要面對這個令人痛苦卻無法解決的終極問題,傳達出一種永恆的生命意識。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蘭亭集序》帶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它的誕生有多方面的意義:兩晉時期,浮豔藻飾的文風籠罩文壇,《蘭亭集序》的問世,就像汙濁的屋子裡吹進了一縷春風,清新自然,獨具一格;魏晉時期,人們對老莊思想的理解出現了較大偏頗,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王羲之能喊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這在當時是需要勇氣和膽識的。

  5、學生以書面形式,依據文字,總括作者的人生觀、生死觀。***設計意圖:現在社會物質生活富足,但人們精神生活空虛,設計這一環節,希望同學們從古人身上體會那種豁達樂觀的心態。***

  學生表述示例:

  ⑴ 有一個詞,概括本文的情緒流程非常恰當,那就是“樂極生悲”,作者由短暫的快樂,回味起歲月潮汐、人生易逝,不禁感慨萬千,悲從中來。總之,作者對待人生和生死的態度是消極的。

  ⑵ 古語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作者認為,人生在世,儘管有蘭亭集會這樣的盛會,但畢竟聚少分多,樂少悲多。況且人自身不能掌握自己生命的“修短”,只好順從天意,聽憑造化。

  ⑶ 作者說是“修短隨化”,其實表明他對生死看得非常重,不然,他不會把莊子的看法“一死生”“齊彭殤”,評價為“虛誕”和“妄作”。

  ⑷ 作者在解讀人生、關注生命的過程中,透示的是對生命的珍愛

  6、教師引導學生交流生命箴言,口述自己對人生和生命的看法:

點選下一頁分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