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揮杆技巧的介紹
經常地練習高爾夫球,可以很好的提升比例,還有平衡性與準確性,高度的保持著注意力,那麼你知道打高爾夫球時的揮杆技巧嗎?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高爾夫的揮杆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
杆頭動能越大,擊球距離越遠。杆頭動能主要來源於三個轉動驅動持續作用於人體及球杆的結果。按照動能定理,動能的增加等於其增加過程中作用力所作的功,這個功等於該過程中力與路程的乘積的累積,在轉動體系中,這個功等於動能增加過程中轉動角度與轉動作用***力偶***的乘積的累積。由此可見,動能的增加不僅與力的大小有關,還與力作用經歷的路徑大小有關,物體在同樣力的作用下,經歷的路程越長則獲得的動能越大。同樣,對轉動系統,在轉動驅動的作用下,轉動的角度越大則系統獲得的動能越大。因此,為使杆頭獲得最大的動能,在人體結構允許、不影響擊球精確度的條件下,揮杆施力過程應儘量增大轉動的幅度。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僅是人體一個部分如胯的轉動幅度要儘量大,肩臂相對胯的轉動、手轉杆相對左臂的轉動幅度也應儘量大。
另一方面,揮杆過程中身體及帶動的杆頭的位置相對改變也能增大杆頭的動能。揮杆過程中,球杆與左手臂成夾角***構成一個倒L造型***隨身體轉動,轉胯及轉肩驅動使轉動的身體及球杆獲得動能。當手轉杆發生後,杆頭離身體轉動中心的轉動半徑增加了一個杆身的長度,這時杆頭隨身體轉動的線速度必然增加。
猶如溜冰中縮身快速原地轉時伸展手臂增加手端線速度***,增加量為杆身長度乘以此刻肩臂轉動的角速度,杆頭的動能由此而驟增。正因為如此,手轉杆在增加杆頭速度和擊球距離的能力上扮演關鍵的角色。根據能量守恆定律,杆頭動能的這種增加必然導致身體轉動能量的減少,手轉杆開啟球杆與左臂的夾角起到的是將身體轉動能量向杆頭傳輸的作用,這就是高爾夫教學中常提到的“能量釋放”,其實,當我們明白其中的原理後用“能量傳輸”可能更合適。要使杆頭由此獲得儘量大的傳輸動能應該做到以下三點:身體及成倒L造型的臂及球杆的轉動幅度儘量大,上杆到頂時,倒L造型中的杆身至少應該達到在頭頂上方平置的位置;大力轉體以加快身體轉速***檢視明星揮杆的慢動作,從其剛開始啟動,杆身就被轉彎就足以證明這點***;擊球前將倒L造型中的杆身儘量展開打直。
在擊球前盡力控制住左腳後跟進而控制左腿不隨身體的移動對增加杆頭的速度有顯著的效果。當一個物體自由運動的時候,突然在一個節點受到約束,其運動形式將變為繞這一節點的轉動,在總動能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物體遠離轉動中心位置端頭的線速度會大大提高。例如,一個勻速運動的杆。
當其一端被突然約束,如果忽略約束完成的過程中能量的損耗,則在轉動形成後自由端的線速度達到原來速度的1.73倍。如果這個杆上質量分佈靠自由端頭更少一些,則杆頭的速度還會更大些。體育運動力學中將這種人為制約人體運動的約束行為稱為制動。雖然,人體揮杆下杆過程中左腳地面進而左腿等對身體移動的約束過程不是上例的理想狀況,但基本規律是相符的。下杆開始後,身體重心從右腳向左平移,身體必然有向目標方向運動的速度,這樣,擊球前左腳以及左腿對身體的制動能借此增大杆頭的速度。同時,這種制動也是前述以左腳跟為轉動軸之一控制桿頭擊球方向的條件。
高爾夫球由於被杆頭撞擊而獲得速度。按照動量定理,球飛出時的初始動量***球質量與球速度的乘積***等於撞擊時間與撞擊期間內杆頭對球的平均撞擊力的乘積。對同等質量的球,初始動量越大,則飛得越遠。由於撞擊時間太短***不超過0.01秒***,人體揮杆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改變撞擊力,但持續撞擊時間對球的動量的影響是明顯的。所以,揮杆擊球時,不能杆一碰球就鬆勁,或者是還沒有碰球就已鬆勁,而是要儘量“送杆”以增加撞擊時間。為此,擊球時要儘量使三個轉動的作用在擊球時刻同時達到最大值。這種施力方式有兩個效果,一是三個轉動作用的力量都能全部發揮出來,使杆頭能獲得最大的擊球速度,二是擊球時刻保持的最大力量使杆頭獲得最大的加速度,從而能增加杆頭撞擊球的時間。
轉動的差異性特徵
兩腿推動的胯的轉動基本是在一個水平面的轉動,兩腿推動的轉動體系包括跨及其以上身體以及手握的球杆,該轉動在揮杆下杆時基本以左腿為軸,其轉動慣量***轉動慣量是該轉動體系被轉動的難易程度的度量***是最大的,但轉動起來後所具有的動能也是最大的;扭腰轉肩能帶動肩及其以上手臂包括手握的球杆轉動,該轉動基本以脊椎為軸,其轉動慣量為次。
人體各部件組成的揮杆運動系統不是一個理想剛性構架,而是一個有一定彈性的構架,這個彈性構架在施力和運動過程中是會發生變形的。由此帶來,從肌肉力量發出到後續身體部位的運動產生有一個時間上的滯後差異。運動部件離發力肌肉越遠,中間部件越多,運動滯後越多,中間部件彈性越大,運動滯後越多。
而從前述運動分析中看到,扭腰轉肩的軸線被胯的轉動帶動轉動,手轉杆的軸線由肩及左臂的轉動帶動轉動,但擊球時刻三個轉動系統轉動軸必須落在過左腳腳跟與球垂直的板牆內,這是保證杆頭速度指向目標的條件。從特徵差異分析可以看到,腿轉胯系統轉動到位所需時間長,扭腰轉肩系統次之,手轉杆系統最小。因此,為保證擊球時三個轉動軸同時落在一個板牆內的一致性,腿轉胯、扭腰轉肩、手轉杆要依次先後疊加施力和運動,這就是高爾夫揮杆下杆的主要順序。
揮杆節奏的控制
多數業餘球手特別是初學者往往很少在擊球時刻既能保證三軸同時通過目標板牆,又能有最大杆頭速度,更不能保持最大的作用力。他們要麼不能控制方向,要麼已經無法疊加後續的相對轉動。例如:上杆到頂開始下杆時,腿轉胯和扭腰轉肩及手轉杆通常下意識同時大力進行,由於胯轉動慢,胯上左臂轉動軸轉動到目標板牆的時間長,而手轉杆塊,杆頭轉動到板牆的時間短,這樣,杆頭進入板牆擊球時左臂轉動軸不能落入板牆內,杆頭速度方向必然失控。在上述腿轉胯和手轉杆同時大力啟動的情況,如果為了保證杆頭和左臂轉動軸同時落入板牆,球手只能在杆頭打入目標板牆前放慢手轉杆的速度,直到保持與腿轉胯的轉動同步轉動,而這種情況下,手轉杆相對胯的轉速為0,這樣,也不可能有任何的“鞭端效應”了。由此可見,業餘球手的揮杆動作首先要注意的是控制好下杆過程中三個轉動啟動的節奏。
當人體完成上杆並按馬步站立轉跨後,胯基本向右轉動45度。這時考慮一個極端的做法,人體胯不再作水平轉動,只作扭腰轉肩帶動下杆擊球,此時肩轉動的軸線偏離過左腳跟與球的垂直板牆,則球會向目標線偏右大約45度左右的方向飛去。所以,我們可以選擇從胯迴轉45度,即從胯轉到與目標線平行的位置去開始摸索啟動轉肩、轉杆的合適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 因為腰肌在轉肩上杆完成後已有拉緊, 當腿轉胯開始後, 身體下部胯轉動一定程度後會拉動上部腰肌,如果控制扭腰轉肩啟動時刻的意識不強, 就會不由自主地提前啟動主動的扭腰轉肩***沿上杆扭腰轉肩的路徑返回***。
因此,在通過上杆轉肩擰緊腰肌後,要進行由下身轉胯擰緊腰肌的姿勢調整***從右肩的順轉變換為左胯的反轉,以避免帶動右肩提前反彈扭轉***,在腿轉胯啟動後,應任由腰肌被下身的胯的轉動進一步擰緊***如同反向擰緊彈簧***,然後腰肩保持這種被拉緊的狀態隨胯繼續轉動,直到啟動轉肩的合適位置才開始主動地扭腰轉肩***釋放被擰緊的彈簧並順勢加力擰彈簧***。這樣做的效果除了能保證三轉動軸及杆頭同時過目標板牆,還能使肩相對胯的轉動獲得成倍並且爆發式的轉動力量, 能做到這一步是掌握職業揮杆技術的標誌之一。
人體上杆完成時,兩手已帶動杆把反向轉動使球杆與左手臂形成倒L型,兩手直接驅動球杆去打直這個倒L就是疊加在左臂上的轉動。手轉杆啟動後有兩個作用:一是產生杆對左臂的相對轉動,直接增加杆頭的線速度;二是球杆沿左臂展開後使杆頭到身體轉動中心的半徑加大從而再使杆頭線速度增大,實現將身體轉動能量向杆頭的傳輸。
由此,在下杆過程的前期,應儘量保持這個倒L造型圍繞身體***參見下圖,倒L從下杆位開始保持,至少轉過了約90+45度***,以減小身體的轉動慣量***重心離轉動中心近則轉動慣量小,這對於難以先啟動胯轉動的初學者是一個改進的辦法之一***,從而使身體獲得儘量大的轉動速度並相應使身體獲得足夠大的轉動能量。啟動手轉杆的時機可以參見下圖的位置按照在杆頭隨左手腕一起通過目標板牆前儘量保持最小夾角的基本原則去摸索。
杆的控制面方向
由於高爾夫球有很好的彈性,擊球過程中球面會發生一定的變形。當擊球時,如果杆頭速度方向與杆面朝向不一致,杆面不僅對球中心產生撞擊力,還會因與變形球面的切向撞擊對球面產生切向磨擦力,摩擦力的方向沿杆頭速度在杆面投影的方向。在這兩個力的作用下,球不僅衝向前方還繞球中心旋轉,從而形成弧旋球。弧旋由擊球時刻杆頭速度方向偏往杆面所朝的方向。所以,揮杆擊球時應使杆頭的速度方向,對準目標,並且,此時杆面方向也應對準目標方向,這樣球才會直線奔向目標。
實際上,標準球杆設計時已經考慮了握杆的左手腕、杆頭在目標板牆內時,杆頭速度方向是垂直目標板牆的,因而杆面被設計成當球杆被握置於垂直板牆內時,杆面與目標板牆一樣正好對準目標方向。因此,一般情況下,只要按照前述控制桿頭方向的條件擊球,則杆面方向將自動與杆頭速度方向一致指向目標,也即,只要按控制桿頭方向的條件擊球,無需人為地另外調整杆面。實際上在下杆擊球前短暫的時間內人也無法對杆面方向進行判斷和調整。
由於杆的長短的差異、人體高矮和強壯的差異,杆面方向和擊球速度方向有一些固定性的偏差,這些偏差可以在揮杆準備時通過少量地前後移動球位、少量地旋轉握把進行調整。另一方面, 如果揮杆準備時有意預留一定的杆面偏差, 就可以打出所需的左曲球或右曲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