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與固執的孩子進行溝通
固執和執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執著是優點,不要當成固執來指責,否則就阻礙了孩子成才。因此,不要錯判孩子,獨立願望強烈是一種優點,家長不要剝奪孩子的這一權利。如果孩子確實是固執,就要從小修訂,但是家長要注意採用春風化雨的方式,慢慢引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孩子固執只是表面現象,成長是一個過程,孩子出現狀況總有一定的原因。當家長了解了孩子的動機,抱著理解的態度,不和孩子硬碰硬,巧妙地用其他辦法調和,結果會不一樣。
義大利著名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過:“對成人而言,兒童的心靈是一個難解之謎。我們應該努力地探尋隱藏在兒童背後的那種可理解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一個成人若想找到這些謎底,他必須對兒童採取一種新的態度,增強對孩子的責任感。他必須成為一個研究者,而不是一個遲鈍麻木的管理者或專制的評判員。”
讓我們先找找原因,瞭解一下孩子固執背後的心理祕密。
1.有的孩子很小就有固執的性格成分,是因為遺傳因素,而大部分是跟早期家庭教育不當有關。造成孩子性格固執普遍有三種原因:
家長打罵出來的。有些家長非常嚴格,希望自己的孩子很優秀,只要孩子稍微有點過失就打罵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逆反心理,即使知道自己錯了也要反抗,形成固執的脾氣。
家長暗示出來的。孩子有時候耍些小性子、發個脾氣很正常,卻被家長認為“犯倔,任性”,人前人後講孩子怎麼不聽話,給孩子貼標籤,久而久之,孩子接受暗示,真正變得固執了。
家長慣出來的。有些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給予的關懷和愛護太多,孩子有什麼要求,無論正確與否都一律滿足。時間長了,孩子就形成“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的錯誤認識,願望沒有得到滿足的話,就會大哭大鬧。這個時候家長妥協,就助長了孩子的固執。
2.孩子進入“執拗敏感期”。
孩子2歲以後,自我意識不斷髮展,主觀意識越來越強,喜歡說“不”、“我就要”。這表明孩子已經進入“執拗敏感期”,這不能說是壞脾氣。他只是不想再像以前那樣,事事都要依靠你:穿衣服、吃飯、到外面去玩都要聽從你的安排。他開始有自己的獨立願望,以為***當然這個年齡的孩子還只是無意識地以為***什麼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了,不需要再求助於人。而且,他希望別人也能知道這一點,但往往很多想法和行為會與成人的主張產生衝突。他們的思維發展能力有限,無法去分析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個時候,他會非常委屈、失望,語言表達能力又不夠,只會用哭鬧來表示反抗。
那麼面對固執的孩子,我們應該怎樣去溝通呢?
招數一:對於孩子固執帶來的後果不要諷刺,要幫助。
在孩子無法自己穿好衣服而又回來求你幫忙的時候,不要說:“我早就跟你說過,你自己穿不上的!”而要說:“穿不上沒關係,媽媽很樂意幫助你。”讓他明白,在自己做不到的情況下,接受一下別人的幫助並不是什麼壞事。學習本身就是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如果孩子意識不到這一點,今後怎麼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呢!
招數二:對於孩子的固執要巧妙誘導,靈活處置。
家長要分清哪些事允許孩子自己做主,哪些事為了避免出現危險,應該如何巧妙誘導孩子不做。比如上面點點的案例,家長就應該巧妙地使得雙方達成共識。但是,如果他想自己穿褲子,或者非要穿紅毛衣而不想穿綠毛衣,你就沒有必要和他較勁。給他一定的自由,滿足他想獨立的願望,可以讓你免遭這個“小暴君”的折磨。你既要理解孩子,又要給他一些規矩。
招數三:對於孩子的固執不要一味壓制。
一個什麼都要自己做主、不肯妥協的孩子,其實長大之後更容易成為具有獨立性格、自信和堅強的人。如果家長總是想方設法讓他屈服,一味壓制,他的反抗可能就會越強烈,而且容易造成孩子任性、糾纏不休、固執等人格特徵。如果孩子的執拗是合理的,比如他堅決不讓你給他穿鞋,你就讓他自己穿好了。先讓他自己做一回主,當他意識到自己並不是無所不能的時候,會重新回來找你幫忙的。當然,遇到這種情況,你需要有一點富裕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如果孩子的固執不合理,可以採取暫時不理睬的態度,裝作若無其事,等孩子平靜下來再跟他講道理。
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心理,應該暗示自己:我有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我們要一起成長,我們要一起面對很多問題,我們會比別人生活的更幸福,更有樂趣.下面是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幾點:
1、父母應該讓孩子發洩,耐心聽孩子說“我很煩”、“我很困擾”。
2、用開放式的語句鼓勵孩子談他們的世界,如“你的同學怎麼說”。
3、孩子的生物鐘比成人延後,他們在晚上較愛說話。應選擇此時跟孩子溝通。
4、讚美之詞比囉囉嗦嗦的建議更有用,如“好主意”、“哇,你今天做了好多事”。
5、不要盯著孩子。因為孩子在你不盯著他們時,才能開啟心房,所以最好並肩坐著談話。
6、跟孩子談大範圍的話題,如電視節目、運動、音樂、美食甚至政治,這更有助於彼此瞭解。
7、孩子內心很敏感,容易受傷,你拿困擾他們的事開玩笑,會讓孩子感到父母不重視他們的事。
8、家長應在孩子活動的間隙和他們談談,因為孩子喜歡在打球、吃東西時,有人和他們分享感受。
9、孩子需要時間發洩情緒、整理思緒,通常不會一次表達完,所以儘量在其他時間再說自己的想法。
10、不要泛泛問問題,而是要用正面的態度問特定問題,如“你的老師怎麼說你這次的成績”。不能說:“你這次又沒考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