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與叛逆期的孩子進行溝通

  與孩子交談,好像是件非常容易而簡單的事情,但是為什麼有時會非常困難呢?這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交流過程。例如通過對話進行交流,聽是一個環節,說也是一個環節,兩者缺一不可。根據專家們的觀點,在成功的交流過程中,聽甚至比說還重要,尤其是與叛逆期的孩子進行交談的時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和叛逆期孩子溝通的原則有五個:

  一、不要還像對兒童那樣過度保護,或不讓他知道真相

  告訴他,事情的真相是什麼***接納他***;告訴他,我們有哪些解決的方法***釋放他的焦慮***;告訴他,他是安全是***維繫他的安全感和對父母的信任***;最後,告訴他,他的參與對我們而言是非常有價值的***信任他、尊重他***。

  二、不要急於下判斷

  憑良心說,自認為見過世面,認為自己吃的鹽都比孩子吃的飯還要多的大人們,特別容易犯這個驕傲的錯誤。我們很容易在還沒有了解事情的全貌之前,就立刻片面地作了判斷。和孩子說話時不驟下斷語,給他交待事情全貌的機會,信任他有處理和判斷問題的能力,對凡事要求公平,對公平正義感極度敏感的青少年來說,是一種被尊重的感覺。

  三、要確認我們確實是“聽見了”

  孩子們最累最委屈的是,就是父母根本沒有在專心聽他說什麼。往往剛開個頭,父母就已經回了五六句,或者根本不在意他說的是什麼,只想告訴他,應該怎麼去做。我們要學會不著急、學會耐住性子、學會安靜地聽孩子說話。因為我們是心理能量和情緒成熟度都比孩子高出許多的成年人,在讓一個孩子耐住性子和讓我們耐住性子之間作比較,我們做起來當然要容易得多。

  四、要讓他敢於對我們講真話

  這一點,女兒做得還算比較好。有些時候,她也會撒謊,多是善意的,不是怕我批評,而是怕我擔心。但我告訴她,無論遇到什麼,一定要告訴媽媽,有個人為你分擔、為你出主意,你的不快便會減少一半。我們要有開放的思想和心胸;允許他偶爾犯錯,就像我們自己也偶爾會犯錯一樣;理性地管教責備,不可歇斯底里地毆打怒罵,這會嚇壞孩子,讓他再也不敢對我們講真話;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處罰完之後,不要動不動就翻舊帳羞辱刺激他,或因此而不再相信他;讓孩子清楚地知道我們對事不對人的態度。

  五、請給他“回嘴”的權利

  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回嘴會感到怒不可遏,我也一樣,因為我們覺得被孩子挑戰了做父母的權威。是的,我經常對女兒說:“你不要挑戰他*的底線,我是大人。”瞧,這家長的威嚴就用在了這兒。我也知道,孩子回嘴是有必要的,因為他有申訴的權利,而我們也有了解事件全貌的需要,就像是法官在法庭上還有讓辯護律師為被告申訴的權利呢。

  有時,我們會被孩子的表情或者動作激怒。有沒有?!!覺得他們不尊敬我們,還斜上一眼。其實人類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這個能力幫助我們在面對不論是身體還是情緒上遭遇突如其來的威脅或攻擊時,在恐懼心理的作用下,行使自衛和反擊的能力。是因為啟動了腎上腺素分泌,刺激了交感神經,才有了這些不自覺的表情和動作。想想我們,不也是一樣?眼睛瞪得那麼大,面孔都扭曲了……

  我們知道了與孩子的溝通原則,那麼如何才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呢?

  一、順勢方法化解孩子情緒

  這是一種心理學方法。當孩子對父母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時,他會故意做一些事情來氣父母,目的是激怒父母,如果父母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就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使親子關係陷入僵局。但是父母出乎意料地接受了他的行為,平靜地接受他的反抗情緒,孩子就會感覺一拳打到棉花上,使不出力,從而轉變態度,達到與父母溝通。

  二、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考慮問題、處理問題,同時也讓孩子做做當父母的角色,讓他體驗一下做父母的難處,角色的互換就很容易贏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不妨試試和孩子輪流做家長,讓孩子體驗一把做家長的感覺,負責整個家庭某一段時間的日常事務。到時候,他不和你們溝通,恐怕也不行了。

  三、給孩子做好表率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嚴以律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併為有這樣的父母而引以自豪。這就給父母與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不要把工作和夫妻間的壓力發洩到孩子身上,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隨便對孩子發脾氣,不要喜怒無常。如果父母自身在情緒處理上有問題,先要解決好自身的情緒問題。

  四、避免長篇大論的說教

  批評孩子就事論事,不算舊賬,不對孩子發出過多的指令。溝通的問題要具體化。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孩子把握不住,反倒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這樣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

  五、避免長篇大論的說教

  批評孩子就事論事,不算舊賬,不對孩子發出過多的指令。溝通的問題要具體化。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孩子把握不住,反倒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這樣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

  六、讓孩子感覺他是“大人”

  有些父母習慣於在談話開始便提出批評或不同意見,認為這樣可以顯示出自己的重要或權威。事實上,這是許多家庭親子溝通陷入僵局的一個常見原因。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放下父母的架子,坦開自己的胸懷,尊重孩子的觀點,和孩子平等地交談。給孩子營造一種他已是大人的氣氛,讓他享受大人的部分權利,同時引導他自覺地履行大人的義務。如果做到這些,他與父母的共同語言就多了,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什麼都告訴你的,父母和孩子就會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了。

  七、尊重孩子平等對待

  孩子慢慢的長大,會有自己的主見,會不願意跟父母溝通交流,這時候就是孩子的逆反期;這個時候家長們該怎麼去跟孩子就留溝通呢?早教小編為您解答:與逆反期孩子溝通的六個技巧!父母應避免對孩子的行為過多的不必要的限制,尊重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對待孩子,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去自由探索,這是從源頭上治理逆反心理和反抗行為的辦法,讓孩子感受到被瞭解、被接納、被理解。不要用高壓手段或恐嚇威脅。逆反心理的發生,正是出於孩子對父母的不滿或憤怒。壓服和威脅雖然一時可以使逆反心理和反抗行為減少,但卻增加了孩子的內心的憤怒,助長了潛在的矛盾。

  八、對孩子先說“是”

  人際關係大師戴爾卡耐基在剖析人性弱點時指出:人的思維有慣性,當你的思維朝某一方向傾斜時,就傾向於一直延續下去。我們如果牢記這一原理並巧妙地加以利用,就可能有助於親子之間的溝通。具體來說,和孩子談話或討論問題時,不要一開始就批評孩子,或反駁孩子的意見,那樣會將雙方的觀點對立起來,接下來你說什麼孩子都可能說“不”。

  相反,嘗試先談論一些你可以和孩子達成共識的話題,營造和諧愉快的談話氛圍,讓孩子在溫和的情緒中,從心理上接受父母。一旦從心理上接受了父母,對父母的觀點就會認同和接受,在此基礎上再逐漸過渡到雙方可能存在分歧的話題。此時,由於前邊的談話氛圍和心理定勢做基礎,孩子對於父母有分歧的問題反應就不可能太強烈,雙方的溝通就容易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