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

  陳式太極拳屬於傳統的太極拳流派,對於太極拳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目前陳式太極拳的弟子遍佈大江南北,乃至國外都有很多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簡介

  學好,我們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功底,在陳式太極拳中,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

  又稱炮捶,共七十一式,由中國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祖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精煉歸納編定而成。

  老架二路以採、挒、肘、靠等手法為主,以掤、捋、擠、按為輔,具有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的太極拳風格,同時與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相比,發勁、跳躍較多,重複動作較多,總體偏快,但拳架身形、發勁要領等與一路一脈相承。故老架二路雖動作易學,但很容易走硬勁。

  陳式太極拳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因此我們學習,應該建立在老架一路掌握好的基礎之上。

  初學者學習拳的重要意義

  許多人認為想學好陳式太極拳,只要學好老架一路就可以了,而把老架二路看成是“選修套路”,可學可不學。實際上,老架二路的學習同樣重要,學好老架二路不僅彌補了一路拳發力不足的弱點,而且對老架一路拳技的提高也大有促進。

  第一、老架二路拳加強協調性的練習,使身體更加靈活。老架二路速度快,對全身整體協調性的要求相對於老架一路來講更高一些,通過二路拳的練習,可以使手、眼、身、步法的配合由被動的思考慢慢地形成自然的條件反射,進而做到周身的協調一致,使身體更加靈活。

  第二、老架二路可以提高老架一路的發力動作的水平。老架一路以柔為主,發力的動作不多,而發力動作是衡量陳式太極拳水平的重要標誌。

  在老架二路的學習當中,是伴隨著發力的練習的。

  單純依靠老架一路的練習,發力動作尚不能得到充分鍛鍊,老架二路恰恰彌補了這一點。二路拳發力動作較為集中,全方位體現了採、列、肘、靠各個方向的勁別和鬆活彈抖的特點,練習過老架二路者,對老架一路中的發力動作會理解得更好,動作會更舒展大方。

  第三、練好老架二路,真正做到柔中寓剛、剛柔相濟。剛柔相濟是眾多太極拳愛好者的追求目標,《太極拳十大要論》中指出:“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只有柔而無剛,則太極拳失去了其實用價值。因此,要想真正作到剛柔相濟,兩路拳的學習缺一不可。

  第四、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結合練習,全面掌握太極拳的八種基本方法。“掤、捋、擠、按、採、列、肘、靠”是太極拳拳架和推手中運用的八種基本方法。

  其中,“掤、捋、擠、按”為四正手;“ 採、列、肘、靠”為四隅手。陳式太極拳的各種套路和這八種方法是緊密聯絡的,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拳圍繞這八種方法各有側重點,其中,一路拳以四正手為主,四隅手為輔,二路拳以四隅手為主,四正手為輔。學好太極拳八種方法缺一不可,因此,只有老架一路與老架二路結合學習,才能更全面地掌握陳式太極拳的核心技法。

  的特點

  一、外似處女,內似金剛

  中華武術,門派繁多,僅拳術就有幾百種。各門派都有其獨到之處,歸納起來,不外乎是內外兩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腳踢為主,竄蹦跳躍,騰挪閃戰,攻防含義較為明顯、讓人一看便知是武術。則別具特色: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以內氣催動外形,上下相隨,連綿不斷,以腰為軸,節節貫串,不丟不頂,圓轉自如,輕輕運轉,默默停止。其功防含意大都隱於內而不顯於外,往往使人誤認為此拳像摸魚--樣,不是武術。特別是老架一路,以柔為主,要求周身放鬆,不用僵力,主要是鍛鍊下盤功夫,使足下生根,轉髖靈活,輸通氣血,練就充足的內氣,意到氣到,氣到勁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撐使身體內外各部建起鞏固的防線,形成一身備五弓的蓄髮之勢,這樣,不遇敵則已,若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故外似處女,內似金剛,此為的一大特點。

  二、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

  大家見過頭頂碎磚、脖纏鋼筋等,這是硬氣功的運氣方法。內氣運到頭頂上,頭能將磚碰碎;運到脖頸上,能將鋼筋纏繞起來。

  結合力學和經絡學的理論,採用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力勝強力。好象用一個小小的千斤頂,就能將載重幾噸貨物的汽車頂起來一樣。

  所謂太極拳蓄髮相變、引勁落空、借力打人,以四兩撥千斤,皆是螺旋勁所起的作用。

  故《拳論》講:"虛籠詐誘、只為一轉 "從經絡學上來講,經絡是指佈滿人體的氣血通路,源於臟腑,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生疾病,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

  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以拳術與導引吐納為表裡,拳勢動作採用螺旋纏絲式的伸縮旋轉,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氣遍身軀"。

  內氣發源于丹田,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微微旋轉使腰隙***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佈於全身;通任、督兩脈。

  上行為旋腕轉膀,下行為旋踝轉膝,達於四梢,復歸丹田,動作呈弧形,圓活連貫,一招一勢,承上啟下,一氣呵成,導致氣血迴圈,此為運勁 ***即運氣***,它區別於用勁。這種系統的運氣方法是符合經絡學說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體育運動所少有的。

  三、把武術與導引吐納相結合

  導引和吐納是我國源遠流長的養身術,早在公元前幾百年的《老子》 、《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記載。

  漢初淮南子劉安就編成《六禽戲》,漢末著名醫學家華佗又改為《五禽戲》,他模仿禽獸的動、搖、屈伸、仰俯、顧盼、跳躍等動作,並結合呼吸運動,用於治病保健鍛鍊,是後來氣功和內行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

  把導引、吐納術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內外兼修的內功拳運動,這不僅對強身健體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對提高拳術的搏擊技巧也是一個創造性的發展。

  四、的剛柔相濟

  剛和柔,兩者是相互對立的,然而則把剛勁與柔勁揉和在整個套路中,一招一勢剛中寓柔,柔中寓剛,達到剛柔相濟。

  《拳譜》規定:"運動之功夫,先化勁為柔,然後練柔成剛,及其至也,亦柔亦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名名之。"為什麼太極拳的勁力要以剛柔相濟為準呢?因有剛而無柔的勁缺乏韌性。易折易損,沒有技擊格鬥的實用價值,只有柔而無剛的勁因失去爆發力也無濟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