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三大關節的作用

  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以掤、捋、擠、按為輔,具有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的太極拳風格,由中國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祖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精煉歸納編定而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淺談

  第一關節、腕關節

  腕關節是全身最靈活的關節,也是在技術中發揮最大作用的關節。其他各關節運動須在腕關節引導下才能完成,因此它的靈活程度的大小,就直接影響我們技擊水平的高低。

  腕關節作用的發揮,也需要我們平時多注意基本功訓練。

  那麼如何對它進行訓練呢?陳鑫說太極拳唯“開合”二字,又說“一處有一處開合,處處各有開合”,那麼腕關節上同樣存在開合。什麼是腕關節的開合呢?那就是順逆纏。通過順逆纏的一往一來,就形成開合。同時在順逆纏中,分清五個手指的作用。

  順纏由小指領勁開始,逐步過度到大指。逆纏由大指領勁開始逐步過度到小指。這就是我們在練拳中對於手腕上的動作必須分清順逆纏,必須分清五個指頭的關係,並從拳式中抽出一二式,如懶扎衣等等,專門對順逆纏絲進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在推手中真正體現出□,捋,擠,按,採,列,肘,靠八門勁別。

  第二關節、肘關節

  肘關節在上肢關節中其靈活程度僅次於腕關節,但其打擊力遠比腕關節大。武諺說“挨十手,不挨一肘”,因此只要加強其靈活程度的訓練,就可以讓肘關節發揮出更大的打擊作用。

  通過靈活度的訓練,就可以是肘關節的作用達到充分發揮。

  那麼如何對肘關節進行訓練呢?如何體現八門勁別中的肘勁呢?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術語中對肘有寬面窄面之說。窄面即肘尖,寬面即指除肘尖之外的部份。窄面打擊凶狠,如穿心肘。寬面打擊柔和,如退步壓肘。除寬窄面外,又分上下左右前後六面。其動作路線與腕關節一樣,分為順逆纏,以達到肘開合的目的,而最重要的是要墜肘沉肩,即在練拳時,時時刻刻注意肘的下墜,保持肘不貼肋,肘不離懷。

  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又講究五弓合一,五弓之一的手弓,即腕肘肩等關節組成,而肘為弓把。只有在練拳與推手時腕肩對稱,肘關節除了下墜之外,微向外澎漲。通過這樣的勁路,讓發出來的勁力才能完整,而肘關節也就充份體現了輕沉兼備的特點,因止拳式中的退步壓肘,倒卷肱,肘底捶,六封四閉等動作,須專門抽出訓練,以幫助肘關節達到順逆開合的目的,彌補手出隅後,肘作為第二度防線的功用。

  第三關節、肩關節

  肩關節是上肢關節最不靈活,但同時也是打擊力量很大的關節。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術語中“有俯肩一靠破銅牆”之說,至今仍然留有充分體現肩關節威力的迎門靠,與通過迎門靠變化出來,用肩關節進行的拿法,跌法,因此要發揮肩關節的作用,就必須對肩關節進行專門訓練,使其能協調腕肘關節的運動,而發揮其功效。

  肩關節的運動,首先強調沉肩墜肘。通過沉肩拉開肩關節,通過沉肩去掉自身拙力,而產生太極勁,這就要求我們在練拳和推手時,隨時注意沉肩。每式動作完成後,以手領勁肩微微地往下一鬆,以檢查自己肩關節是否做到了鬆沉的要求,同時在練拳中,肩部特別不能妄動,有些人在練拳中常常以肩的晃動,來表示自己的拳法練得很柔和,其實這是一種病象,因為肩與胸存在開合,這種妄動,恰恰打亂對肩的拉開的順序,在肩需要開時無開,需要合時無合,因而是必須克服的。

  陳式太極拳老架二路鬆合規律

  拳論上講:“筋骨要鬆,皮毛要攻,節節貫穿,虛靈在中。”只有鬆才有利於伸筋拔骨,有利於經絡活泛氣血暢通,有利於腹胸鬆靜氣騰然。不會“鬆”、不能“鬆”乃拳家大忌,“鬆”在太極拳的修煉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鬆不是丟,也不是懈,而是能鬆開。一個“開”字意味深長,我們說胯要鬆得開,周身各部位的筋骨關節要鬆得開。“鬆開”可使周身伸筋拔骨、展筋舒骨,直至柔若無骨,呈龍蛇之相;可使心氣下沉、氣沉丹田,使勁能沉下去。

  但是鬆得開不是鬆塌塌、鬆懈懈,而是建立在擁勁的基礎上,鬆中有搠不丟不頂、不偏不倚,只有這樣才是和諧,才是中庸,才是太極。鬆開有利於各部位的協調和重新組合,能充分調動人體的潛能,為超強的爆發力一觸即發奠定基礎。

  鬆得開是練整體勁的前提,合得住則是整體勁爆發的前奏。談到“合”時大家最能想到的就是陳鑫在《太極拳圖說》中提到的內三合外三合之說,即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足外三合,心與意、意與氣、氣與力內三合。

  “合”實際上就是形成所謂的“勁整”,我們在行功走架的過程中始終要求一動全動、動中有序、上下相隨、節節貫穿,這本身就是一種“合”,從而練就周身一家的高層次的“合”的整體性,達到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動下隨、中間動上下合、上下動中部應,周身相合調動千鈞之力凝於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