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做好口才老師
作為老師,不一定有貝爾納的天賦,也不一定是某學科的專家學者,但與學生相比,總在一些方面佔有一定的優勢。老師只要認真地把自己的優勢加以發揮和利用,就能逐步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促使學生更快地進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口才不好能做老師麼,希望能幫到你。
貝爾納效應
英國學者貝爾納勤奮刻苦,同時又有很高的天賦。如果他畢生研究晶體學或生物化學,很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但他卻心甘情願地走另一條路——為他人去做一架雲梯,把一個富有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別人登上科學的高峰,這一舉動被科學家們稱為“貝爾納效應”。
空白效應
心理實驗表明,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地留一些空白,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這就是空白效應。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老師要善於留白,如在表達方面留白,針對某些問題,老師不妨先不說出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去想、去說,讓學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在實踐方面留白,給學生一個鍛鍊和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留白,老師應給學生思考分析的機會。讓學生獨立地思考、判斷和麵對,學生的分析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在批評方面留日,批評之後,留有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責備的時間。這樣學生就不會有一種被“究追不捨’之感,反抗心理就會銳減。
期望效應
有一次,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到一個學校裡做完調查後,劃了一部分名單告訴老師,這些學生很有發展潛力。但要求老師不要告訴學生、一個學期後發現這些學生進步很快。其實這些學生都是隨便劃出的,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又叫期望效應。
它告訴我們,真誠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終會結出預期的果實。平時,老師要對學生充滿信心,寄予厚望,使這種真誠的期待成為學生髮展的動力和方向。
齊加尼克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經做過一個實驗:將一批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同時完成20項工作。結果一組順利完成了任務,而另一組卻未完成。試驗表明,雖然受訓者在接受任務時均呈現出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其緊張情緒逐漸消失;而未完成任務者,緊張情緒卻持續存在,且呈加劇傾向。後一種現象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這種效應啟示我們:學習負擔重,學生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學習效果就會越來越差。作為老師,必須重視這一效應,採取有效措施,一是不要對學生提出過多、過高的要求,二是老師要設法幫助學生按時完成任務,以適當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學得愉快。
超限效應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裡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並掏出自己的所有錢。過了十分鐘後,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裡偷了二元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超限效應”’。
這個效應啟示我們,在批評或表揚學生時,應掌握一個“度”。“不及”固然達不到既定的目標,但“過度”又會產生超限效應,非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會出現一些反作用。
自己人效應
有一種效應叫自己人效應,就是說要使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態度,你就不惜同對方保持同體觀的關係,也就是說,要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管理心理學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們相信你是對的,並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的嘗試就會失敗。”因此,老師要真正把學生當成自己人——做學生的知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