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傾城之戀讀書心得體會範文五篇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較早期的一箇中篇,也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個二十八歲的離過婚的沒落大戶人家的女兒白流蘇,回到孃家,慘遭哥嫂排擠,卻意外地將其七妹的相親物件範柳原奪了過來。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有關傾城之戀讀書心得體會範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有關傾城之戀讀書心得體會範文一

  在還沒有讀到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前,我不喜歡張愛玲的作品。因為張愛玲愛的太卑微,以至於對她有深深的誤解,一個傳奇的女子,怎麼可以愛上一個漢奸,還愛得那麼"卑微","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所以我認為一個愛的這麼卑微的人,作品再怎麼傳奇也不會有吸引我的地方。

  《傾城之戀》讓我重新認識了張愛玲與她的作品。她喜歡用"蒼涼的哲學"去創作,因為她認為"蒼涼"有啟示性,揭示樸素的真理,所以她的很多作品都籠罩著世紀末的荒涼感。《傾城之戀》又是她作品中,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傾城之戀》主要是講上海和香港兩座城市的一段華麗的蒼涼的傳奇愛情故事

  "傾城"的結局看似皆大歡喜的喜劇,白流蘇最終跟範柳原結婚,實際上更烘托悲涼之味。婚姻只是一種交易,體現了白流蘇的蒼涼的人生。《傾城之戀》的蒼涼揭示了女性無法突破生存困境,當白流蘇在面對"謀生"與"謀愛"的選擇時,把生存放在了首位,用自己的未來去作賭注,去捕獲富家公子範柳原。蒼涼是在現實面前,愛情只能成為神話。也剛好體現了張愛玲的創作小說"愛情觀"——筆下的現實,是悲涼,揭示愛情只是一種女性對男性經濟的依附關係。白流蘇因為範柳原的錢,想要用婚姻綁住他,也由於迫於無奈當過範柳原的情婦;而範柳原只想得到白流蘇,並不想結婚,他渴望的是古典的愛情。如果不是戰爭剛好爆發,就不會有這麼一段"炮火裡的簡約婚姻".或許,白流蘇只能當情婦。

  張愛玲曾經說過:"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劇則如大紅大紫的配角,是一種強烈的對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回味,就是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對照。"這是她的觀點,剛好可以詮釋《傾城之戀》。風流浪子範柳原,孤獨的尋找心中嚮往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古典愛情,"流浪"多個國家的他,卻沒有一個真正的家。從側面反應了,悲劇的不僅僅是出生封建家庭的白流蘇,還有,這個在英國長大,得不到家族承認的私生子。白流蘇與範柳原的參差對照,有悲劇,更多的是蒼涼。是一座城市的毀滅,才成全了白流蘇的傳奇愛情故事。就像文中最後的一句"說不盡的蒼涼故事——不說也罷!"最觸動我心絃的一段話是"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在那蒼涼的年代,有"愛"的愛情,是多麼的可望而不可即。"廢墟之愛",他與她都不過都是為了尋求安穩,渴望有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家,帶著一種淡淡衰傷的壓抑與時代有關的感情。忽然我懂了,張愛玲為什麼可以愛的那麼卑微,因為胡蘭成懂她,給了她所渴望的愛情。

  《傾城之戀》不僅從內容、情節上體現了蒼涼,還用了很多手法去寫蒼涼。用環境烘托,悲涼的氣氛胡琴、月、蚊香、鏡子、空房等去營造蒼涼的意象。有大量的心理描寫,去描繪那個時代的荒涼。還有張愛玲的一貫寫法,參差對照。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所有"蒼涼手勢"中,帶著暖流的華麗蒼涼愛情故事。用了圓滿的結局去烘托屬於那個時代無法表達的蒼涼。她用她悲涼的愛情觀,去呼籲女性要有獨立的意識和獨立的經濟。讀完《傾城之戀》就會喜歡上,張愛玲的"蒼涼愛情觀",會有發自內心,想去讀懂,"傾城"當中的蒼涼。

  有關傾城之戀讀書心得體會範文二

  之前看亦舒的書比較多,後來聽人說張愛玲的書很好,尤其是《傾城之戀》與《金鎖記》這兩本書是女人最該看的書。只是她的書大多都是以悲局收場,也聽過張愛玲的一些事,我總以為她的書都是以悲局收場跟她自己的遭遇有關。

  今天看完了《傾城之戀》,這應該是張愛玲的書裡面為數不多的一本不是以悲局收場的吧!!!看完這本書,我才真正知道《傾城之戀》是什麼意思,就我理解的意思是:“白流蘇與範柳原的戀情是以整個城市的炸燬所換來的。”嘿,這只是我自己所看到的表面的,有點膚淺,但沒辦法,我也不過就是一膚淺的人,悟出來的道理又能高深到哪裡去呢,是吧!哈!我很喜歡書裡面的文字,如果要我說出好在哪裡我又說不出來,就是覺得好、覺得喜歡。。書裡面有幾句話是這樣說的,柳原說:“這一炸,炸斷了多少故事的尾巴,”白流蘇說:“炸死了你,我的故事該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還長著呢!!”我很喜歡這兩句話。

  書裡面最看不慣的就是流蘇哥哥嫂嫂對流蘇的態度,有點可恨,不過也有點同情他們。

  有關傾城之戀讀書心得體會範文三

  張愛玲在寫《傾城之戀》時,正是和胡蘭成——那個名震四海的“陳世美”剪不斷,理還亂的非常時期。那是她生命中一段刻骨銘心的殘忍。愛與恨,因為是,所以始終無法泯滅。不管張愛玲的作品再如何的不朽,必須承認,這個女人太理智,太冷硬,也太洞徹。基於現代人的眼光,她絕不是一個可愛的女人。甚至,她對於自己筆下的角色過於殘忍,並且一直樂此不疲。《第一爐香》中的葛薇龍從純情萌懂少女眼睜睜走向自甘墮落的結局;愫細的性潔癖毀了一個愛她至深,完全無辜的男人;《花凋》裡的川嫦一心指望病好後嫁個好人,所有人都知道她要死了,除了她自己;傳慶恨他的父親,卻偏偏繼承了父親的一切。她筆下的人物太慘了,全無救贖的餘地。所有的痛苦都白受,所有的犧牲都白搭。看後真真讓人湧上一股厭世之感————這無情的死氣沉沉的塵世!而它們的造物者,卻沒有絲毫憐憫。眼睜睜看著潮水般的世人在眼皮子底下掙扎翻滾,卻依舊冷靜中帶著冷笑。但是這一次,她卻選擇在《傾城之戀》中讓白流蘇修成正果,不僅如此,她得到範柳原也全靠運氣。

  忽然,我們熟悉的張愛玲變了。愛使她成了一個真正的女人,然後逐漸寬容。

  愛情成全了張愛玲,於是張愛玲成全了白流蘇。也許胡蘭成那個負心漢並沒有想到,這樣一篇名作,都源於他一次心血來潮的花心。再看《傾城之戀》,張愛玲不僅將慈悲給了它,更是將整顆心化了進去的。如果其他的作品是用她理性的思辨鑄成,那麼《傾城之戀》便是她一次用感性描繪的故事。它彷彿是從一幢蕭索荒涼,荊棘密佈的城堡中,活脫脫跳出一個鮮活靈動的血肉之軀,讓人驚豔不已。白流蘇與白公館中的人脣槍舌戰,永不低頭的決心叫人拍案稱快;與範柳原在愛情上爾虞我詐,相互交鋒,又是多麼酣暢淋漓!作為男人,也許你不會喜歡這樣一個精於算計,自私世故的女人;作為女人,也不會接受那樣一個左右逢源,油腔滑調的男人。然而,我們無法否認,他們是活的,並且閃著人性的光輝。試問我們心底,又有哪一個能說自己是真正的無私博愛?人類自私的劣根性,我們全都有,只是羞於承認吧。張愛玲,比我們都坦白。

  她希望得到他的錢,也希望得到他的愛;他希望得到她的人,更希望得到永遠的自由————你我又何嘗不想?其實,每一個人心底都藏著一個白流蘇和範柳原呢。

  曾經朝三暮四的男人和曾經精明決斷的女人,最終隨著一座城市的坍塌,給了彼此重新審視對方的機會。她想起初識他的時候,他不經意流露的真心:“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

  誰知道呢?也許她早已在那時便把真心悄無聲息的給了他。而多年後,他隨口介紹的一句:“她是我太太”,完滿了她前半生的期盼。那,後半生呢?————胡琴依舊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不管故事如何傾國傾城,它終是一段戲文,只活在舞臺上。

  闔上一段傳奇,留下的也只是那一縷沉香繚繞。清醒過後,有一點落寞靜靜滴下來。

  有關傾城之戀讀書心得體會範文四

  我讀《傾城之戀》連續兩遍,因為她是張愛玲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曾在香港大學讀書的她,因親身體驗過香港戰爭而所積累的素材成就了此作。

  故事中講述的是一個既傳統又開放的白流蘇,在經歷一場失敗的婚姻離婚後,回到母家飽受哥哥嫂嫂的冷嘲熱諷,看透世態炎涼後期許一段有經濟保障的婚姻來逃避現實。因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遇上了流浪才子範柳原,而離開上海赴港。西化的範柳原追求的是情人的身份和放浪不羈的情懷,於是遲遲不肯和白流蘇提及結婚。結果,在一場香港戰爭中,範柳原不惜生命代價挽救白流蘇,一時流露出彼此的真心與在乎,從而走向了婚姻的殿堂。

  《傾城之戀》雖傾覆了一座城市,但卻媾合了一段封建文化與資本主義文化特點的姻緣。

  白流蘇是一個離了婚、把未來的命運與範柳原拿作賭注的“賭徒”。又是一個優雅美麗的中國女人。“她那一類的嬌小的身軀是最不顯老的一種,永遠是纖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臉,從前是白得像磁,現在由磁變為玉——半透明的輕青的玉。上頷起初原是相當的窄,可是眉心很寬。一雙嬌滴滴,滴滴嬌的清水眼。”自從上海來到香港的流蘇,屢次含蓄的低頭,便贏得了範柳原的一句:“你的特長是低頭。”可見她的貌美如花。

  範柳原是一個飽經世故、狡猾精刮的有錢華僑,又是一個滿腹才情的愛情高手。他曾對白流蘇說:“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每次傾心的表達愛意,總讓白流蘇心覺得他只不過是要得到她作為情人的身份而已。!“柳原真心喜歡她麼?那倒也不見得。他對她說的那些話,她一句話也不相信。她看得出他是對女人說慣了謊的。”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子。一個是傳統女子期待婚姻,一個是漂泊浪子尋找情婦。於是兩人玩弄心計,推測心思,欲擒故縱……可以說,香港之行是白流蘇一次異常的心靈之旅,一場心智的較量。

  “一個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點病態。”這是柳原對流蘇說的一句話。流蘇也忍受不了範柳原不認真的態度,他對她始終沒有一句紮實的話,便賭氣返回上海。

  然而在飽受兩個月家人的閒言碎語,親人的鄙視,白流蘇覺得她像是老了兩歲,在收到範柳原的信件請求回去香港後——“於是第二次離開了家上香港來。這一趟,她早已失去了上一次的愉快的冒險的感覺,她失敗了。固然,人人是喜歡被屈服的,但是那隻限於某種範圍內。如果她是純粹為範柳原的風儀與魅力所征服,那又是一說了,可是內中還嘈雜著家庭的壓力——最痛苦的成分。”

  有關傾城之戀讀書心得體會範文五

  《傾城之戀》早被香港人拍成了電影,我沒有看過,這是值得慶幸的好事:倘若之前先看了電影,看書時腦子裡就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閱讀的興趣便減了大半。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較早期的一箇中篇,也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個二十八歲的離過婚的沒落大戶人家的女兒白流蘇,回到孃家,慘遭哥嫂排擠,卻意外地將其七妹的相親物件範柳原奪了過來。流蘇和柳原都是精明的人,他們在感情上錙銖必較,不肯輸對方半步,最後由於香港戰爭的爆發,戰世的混亂才使兩個相對無趣的人成就了婚姻。

  白流蘇是相當渴望這場婚姻的,正象蘇青所說:一個離過婚的女人,求歸宿的心態總比求愛情的心來的更切,雖然取悅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還是笑吟吟的。

  相對於白流蘇,我本人更喜歡範柳原,他在某些方面還是表現了較天真的一面的,最使我難忘的他在一天深夜給流蘇打了四次電話,前兩個電話是爭吵的,最後一個電話柳原這樣說:

  流蘇,你的窗子裡看得見月亮嗎?我這邊,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擋住了一半,也許是玫瑰,也許不是。

  這在整篇小說裡,是難能可貴的浪漫。

  小說的尾部很耐人尋味。

  四奶奶決定和四爺離婚,眾人都派流蘇的不是,流蘇離了婚再嫁,竟有這樣驚人的成就,難怪旁人要學她的榜樣。

  令人莞爾。

  掩卷之餘,我更驚歎作者的成熟與事故。寫這部小說時,張愛玲只有二十三歲,難以置信!何以一個二十三歲的女子,竟有著如此老辣和冷酷的筆觸!難怪有人說,張愛玲是一個天才,是一個空前絕後的女作家。

  不難看出,張愛玲的小說充滿著小資情調和危險意味,王安憶曾說:張愛玲是虛無的。我在讀張的小說時,更多的體會是現實的蒼涼和生命的疑問。

  一個浪漫主義者讀張愛玲的小說,將會是一種極其痛苦的折磨:因為要承受從夢想的巔峰跌落至現實底谷的打擊。

  於是張愛玲說: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