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巔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浪潮之巔》是難得一見的好書。你知道是什麼嗎?接下來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供大家閱讀!

  篇1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瞭解了關於《浪潮之巔》這本書的一些內容。

  近一百多年來,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地、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處在了那個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隨著波浪順順當當地向前漂個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這十幾年間,它們代表著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來臨。

  從一百年前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蘋果Apple公司 、英特爾Intel 公司、微軟Microsoft 公司、思科Cisco公司、雅虎Yahoo公司、惠普HP、摩托羅拉Motorola公司和谷歌Google公司都先後被幸運地推到了浪尖。雖然,它們來自不同的領域,中間有些已經衰落或者正在衰落,但是它們都極度輝煌過。它們都曾經是全球性的帝國,統治著自己所在的產業,本書系統地介紹了這些公司成功的本質原因以及科技工業一百多年的發展。

  在這些公司興衰的背後,有著它必然的規律。和世界所有事物的規律一樣,科技行業的規律性也是可以認識的。

  今天,我們來講講蘋果公司。

  1976年,喬布斯同斯蒂芬·沃斯尼克以及韋恩三個人創立了蘋果公司,後來韋恩退出,喬布斯同沃斯尼克堅守下來,他們當時的願望是把計算機商業化,讓計算機走向千家萬戶,而當時計算機還是很昂貴的,需要數萬美元。這樣昂貴的價格顯然是一般家庭難以承受的,經過一番努力,蘋果電腦一代,即apple-I出來了,價格只有幾百美元。

  雖然現在看起來這個蘋果一代還很廉價,幾乎做不了什麼事情,但是這代表了計算機不再是大型組織的專屬品,它有可能走進千家萬戶。

  而當時計算機領域的龍頭老大是IBM,它也推出了面向個人的計算機,而且一出手就佔據了當時微機市場的75%。針對於此,喬布斯致力於開發蘋果二代,終於於1984年開發出來,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有互動式圖形介面並且有滑鼠的個人電腦。

  蘋果二代取得了巨大成功,這一產品同時助推蘋果股價登上高峰,1985年,蘋果市值達20億美元,而喬布斯本人則同樣是名利雙收。

  然而好景不長,後來的十幾年,無論是喬布斯,還是蘋果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低谷。

  這件事很著名,這要從1983年喬布斯邀請原百事可樂總裁斯庫利說起,本來二人合作關係愉快,誰也沒想到二人之間失和,最終以喬布斯出走告終。

  對於喬布斯走後的蘋果公司,在斯庫利的帶領下,蘋果公司憑藉以往的業務和技術基礎還能堅挺一陣子,而斯庫利自己也認識到公司若想長久發展,必須拓展新業務和新領域,於是蘋果公司像攤煎餅一樣,攤子是越攤越大,雖然開展了不少專案,但是可用的沒多少。蘋果電腦的市佔率在微軟的擠壓下越來越低,蘋果公司失去了現金牛。

  而此時的喬布斯,一氣之下賣掉了蘋果公司的股票,創立一個做工作站的公司Next,這家公司圖形處理能力很強,這使得喬布斯想在動畫領域發展,這就導致了皮克斯公司。

  1998年,蘋果公司的董事會決定請回喬布斯,讓他執掌蘋果公司這艘破船。而喬布斯也不願看到自己所創立的公司就這樣倒閉,他以一美元的名義年薪擔任了臨時CEO,在他的帶領下,蘋果公司逐漸從低谷走出,獲得新生。

  進入21世紀的蘋果公司發展了兩項業務:一個是iPod,一個是iPhone,這兩件產品線都獲得了巨大成功。

  吳軍博士在分析蘋果公司之所以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時,又一次祭起了浪潮的大旗。

  蘋果公司之所以在20世紀90年代發展的這樣慘,一方面是蘋果自身的原因——蘋果電腦的閉合生態系統。而另一方面則是當時微軟和英特爾聯盟強大之處——開源,加上當時的網際網路浪潮只是波及到個人電腦方面,而技術發展也沒有達到如今這種移動互聯的局面。

  而到了21世紀,喬布斯敏銳察覺了技術的浪潮,迎著這股風口,成就瞭如今的蘋果。

  篇2

  此書已看完幾日,最終評級“泛讀”,陸續寫點心得。

  第1章說的是AT&T,作者結論為:公司將市場運營與產品/技術研發分拆成幾個公司導致研發費用不足,未有效適應網際網路趨勢為沒落的根源。後者,我相當認同。前者是否為本質呢?值得反思。

  第2章說的是IBM,作者總結其成功之道在於:1有強大的研發力量,重視技術開拓,引領潮流;2鎖定核心的優質客戶金融、政府、軍隊。同時也指出它也錯過了微機、網際網路;我認為IBM的錯過沒有致命,關鍵在於不斷地分析“優質客戶”的需求,適時地完成產品-->服務的變化。

  第3章說的是Apple,作者回顧了其發展的三個階段微機市場開拓者-->迷失方向者-->消費電子市場變革領導者。我認為Apple在第二塊螢幕微機時代特立獨行,一直佔據了小眾市場,後來面臨陣地丟失;而在第三塊螢幕隨身智慧終端再次引領潮流,並且在競爭對手沒醒過來時就快速發展。

  第4章講的是計算機工業的三大定律:1摩爾定律:每18個月效能翻一番,價格降一半;因此每代產品研發時間要儘量短,開發要有想象力,必須有提前量。2安迪-比爾定律:Intel提升出來的效能,微軟都會將其用完;這樣使用者才會升級。3反摩爾定律:如果銷量不變,每18個月營業額降一半

  第5章講的是Intel,作者主要觀點包括:1Intel成功在於有效抓住了微機發展趨勢;2Intel戰勝摩托羅拉走RISC道路,不是指令集,而是有了微軟這樣的緊密盟友;3Intel留AMD也就是不收購是避免反壟斷的需要。 我想補充一點,Intel inside廣告是Intel發展史上最值得一提的事,讓買電腦的人認CPU真是有創意!你想想,買車的人都認發動機嗎?那段經典的音樂,曾經不懂電腦的人買電腦一開口就問“是Intel的CPU嗎?”。另外,緊密盟友論很對,智慧終端時代的ARMRISC道路就呈現大好發展。

  第6章講的是微軟,作者的主要觀點有:1Apple在微機領域搶到天時,但微軟通過開放、相容、廉價就是賣授權,誰都賣最終9得市場;2微軟在發展過程中利用作業系統優勢擠掉了網景等應用軟體讓我想起騰訊在中國;3很深的軟體基因導致在網際網路時代發展緩慢,已入中年期。 對微軟我想補充幾點:1投資Facebook之舉,說明微軟很聰明,自己做不好,就投資最有前景的;2蓋茨退出經營,但沒找到“跑下一棒”的;3微軟開始向第一塊螢幕電視、類電視、第三塊螢幕隨身終端延伸,成效值得關注;4大量投入研發,專利不容小視。

  第7章講的是思科,作者的核心觀點有:1思科藉助網際網路趨勢成為最重要的裝置提供商我認為是接過AT&T大旗;2思科不斷保持創新,在於其獨特的內部創業機制;3華為已經成為了思科最大的對手。---我認為思科已進入困局,它未能有效適應當前新的IT運營模式以前說的五要素

  第8章講的是雅虎,作者主要觀點有:1雅虎是網際網路開放、免費商業模式的創造者;2流量為王就是雅虎模式帶來的;3Google是雅虎的終結者;4Web 1.0的代表,失去競爭力。

  第9章講的是HP,作者認為:1HP是微機革命的最大獲利者;2衰落的原因是領導者的錯誤和“日本/中國製造”的衝擊。3領導者錯誤顯示在兩次拆分和併購剝離儀器部門、併購康柏,並批評了卡莉·菲奧莉娜;4便宜印表機貴耗材的“吉列刀片”式策略,受到亞洲製造的影響,佳能賺錢

  第10章講的是摩托羅拉,作者認為:1在二戰中成就的雙向無線通訊之王;在數字訊號處理、計算機處理晶片上也是技術最強;2在模擬-->數字通訊的換代中,遇到了第一次挑戰作者談到與李開復討論出的基因決定定律;3銥星是它最可惜的失敗專案,並導致原有業務的全線潰敗; 4MOTO太多線都強,缺少專攻的方向。----我對基因決定律的解讀是:一個公司的成功原因往往會是導致他失敗的原因,而要想他自己改變,是很困難的。

  第11章講的是矽谷,作者認為:1矽谷也是成王敗寇,小公司要成功需有好的創始人、有良好的商業模式、強大的判斷力和執行力、好運氣;2也是充滿加班氣息的“嗜血”之地;3它的制度保證了每個人有均等的機會;4創新的基因,會讓矽谷繼續長青

  第12章講的是4家不太成功的公司,作者認為:1SUN在工作站和小型機上曾是最強大的,但沒有建立UNIX聯盟,沒有開源Solaris-->改賣服務,最終錯失良機;2Oracle說SUN有四大敗因:不關心盈利、管理者心不在焉、只是簡單迎合客戶、有很多沒前途的專案。2Novell敗給了趨勢。 3網景公司輸給了微軟利用作業系統優勢捆綁IE,原因在於沒居安思危、商業模式只是賣軟體、抓住的是付費使用者而不是網際網路使用者。4RealNetworks敗在沒有將其轉換成硬體產品。

  第13章講的是風險投資,作者簡單地講述了風險投資商的一些運作模式,也介紹了幾家美國典型的風投。提到好題目應:1一旦做成,要有現成的市場,而且容易橫向擴充套件;2今後的商業發展在較長時間內會以幾何級數增長;3必須有革命性。--在下倒並不認為都需要,呵呵。

  第14章講了資訊產業的規律,作者提到:170-20-10律第一名佔據70%市場…;2諾威格定律:一家公司的市場佔用率超過50%,就無法翻番了這是顯然的道理,它旨在提示公司別一味做大;3基因決定定律:企業基因決定最後的成敗。--最後一個觀點嘛,不深刻。

  第15章講的是斯坦福,作者介紹了這所神奇大學的一些事情:1其專業和理念是哈佛和麻省理工之合集;2採用了紐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因此甚至培養出伍茲、奧運冠軍;3在矽谷發展中斯坦福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17章講到了Google,1GOOGLE高管精於計算,目光長遠創造了IPO奇蹟;2反駁了“Google是做著做著才找到商業模式”的,而是一開始就預見;3讚賞Google的團隊精神;4解釋了“不作惡”最早就是“不商業化”5介紹了進入手機市場的各種典故。

  第18章講了幾個成功轉基因的公司,1諾基亞從木工廠到手機之王,但在下竅以為這不是轉基因,是轉型;而且後面說symbian和ios、android在一個水平上,在下不以為然;我認為諾基亞贏在手機從“行動通訊-->時尚品”,輸在“時尚品-->隨身終端”的轉型。23M是常青樹,百年不斷創新

  第19章講了幾個作者認為的最佳商業模式:1Google的廣告系統;微軟沒有廣告源,Yahoo自動化程度低,而Google有效解決--我基本認同;2ebay和亞馬遜的線上市場--書中邏輯我基本認同除對阿里的描述3戴爾的虛擬工廠:把製造業的7環節簡化到2環節;4騰訊的虛擬物品與服務

  第20章講了網際網路2.0,作者認為其特徵是:1有平臺,讓使用者成為內容提交者;2提供二次應用開發機制;3互動性;4非競爭和自足性,即不與使用者競爭。他認為最典型的有Blogger、維基百科、Facebook和MySpace、YouTube、Twitter。總之技術無創新,使用方式是革命,商業模式為優化

  第21章講了金融風暴的衝擊,對這章的內容在下不總結任何內容,不發表任何評價。

  第22章講的是雲端計算,第23章講的是下一個Google從哪來,這兩章內容比較少,啟發了也不多,沒有什麼總結。本書看完第一反應是IT界的《史記》,然後馬上否定了。史記更注重事實,而少觀點;而本書很多是吳軍的觀點,建立大家帶著批判性思考來分析。

  篇3

  說實話,在我看這部小說或者說著作之前,我真的對IT行業的歷史不太瞭解。不得不承認,吳軍教授真的很厲害,深入淺出,向我們講授了很多大公司例如:AT&T,IBM,蘋果等在工業浪潮之中的浮沉。從百年帝國的幾度繁榮到最後的隕落、衰敗,從深層次上剖析了在這場浪潮之中失敗、成功的原因。但是他不單單隻介紹了IT行業的歷史,也從管理的角度進行了闡述。我不得不對他的作者吳軍先生肅然起敬,作者吳軍曾擔任谷歌中國公司的工程師一職,平時對科技工業都頗為關注和研究,當時李開復先生也鼓勵吳軍先生可以把這些集為一體寫成一本書,形成一個系統的認識,灰常有幸,在不就的以後,2011年,這本書正式在中國人名郵電出版社出版了,出色的作責吳軍也因自己的努力和才華,最後當上了而今炙手可熱的騰訊老總,顯然,他的成功不是偶然,這不正是在向我們這些計算機學習者樹立了一個標榜嗎?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為之自豪。又要發一下感慨了,吳軍教授不只是一個IT的高階人員,既是谷歌的研究員、是《數學之美》的作者、是一個科學家,很難想象關注學術領域的他對商業領域也有著自己的觀察。所以我深深的敬佩他。不管你有木有真正去領略這本IT工業的編年史,如果你是位真正對計算機深愛的人,對IT存有激情的話《浪潮之巔》會是你對計算機歷史一個重新定位的主碼!

  對於《浪潮之巔》最大的感觸就是不論在這場浪潮之中這些大公司是死是活,高層管理者雖然曾經做過錯誤的決策,但也輝煌過,有過光輝的歷史。可是悲哀的是,管理者的決策大多都是錯誤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目光短淺,只注意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長遠的發展導致了AT&T百年帝國的幾度繁榮到最後的隕落。所以,從中我們既可以看到IT行業的發展過程,也可以吸取管理經驗,對我們這種初學者來說莫過於一筆巨大的財富。提到AT&T就不得不說IBM,IBM直到現在都還是IT行業的佼佼者,即使在這十年的工業革命浪潮時沒有抓住機遇,但是他穩健的步伐決定了他能穩步發展,從而立於不敗之地。從IBM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到IT行業的發展史和管理層的決策將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怎樣才能抓好時機向前發展。總之,從每一個案例中都可以看到IT行業的發展的歷史程序,以及每個大公司的靈魂人物和他們的貢獻,還有管理層的決定性作用。在這場商業之戰中誰主沉浮,在這部著作中將為你娓娓道來。

  這就是我對這部書的淺見,小小的體會。由衷的說一句,這部書如果不看真的會很後悔的,老師,你太英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