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佛教是怎樣的

  東晉佛教,是從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到恭帝元熙二年***420***共一百零四年間的佛教。佛教在東晉時代形成南北區域。北方代表人物為道安和鳩摩羅什,南方代表人物為慧遠和佛陀跋陀羅。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背景知識

  東晉時北方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民族所建立的二趙、三秦、四燕、五涼及夏、成***成漢***等十六國。這些地區的統治者,多數為了利用佛教以鞏固其統治而加以提倡,其中佛教在後趙、前後秦、北涼均十分流行。特別是二秦的佛教,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極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為道安和鳩摩羅什[1]。

  南方為東晉王朝所保有,其文化是西晉文化的延長,一向和清談玄理文流的佛教,也隨著當時名僧不斷地南移,形成了廬山和建康兩地的佛教盛況,其代表人物則為慧遠和佛陀跋陀羅。

  東晉佛教:北方佛教

  北方各民族區域的佛教,發軔於西域沙門佛圖澄***232—348***在後趙的弘傳。

  佛圖澄於西晉永嘉四年***310***來到洛陽。其時後趙石勒屯軍在葛陂***今河南新蔡縣北***,專用殺戮來壯大聲威。佛圖澄通過他的大郭黑略,和他相見,用道術感化了他,阻止了他的殘殺,從此中州***今河南地區***各族的人民逐漸奉佛。

  後來石虎即位,遷都到鄴城***今河北臨彰縣西南***,也很尊崇佛圖澄,一時人民多營寺廟,爭先出家,併產生了許多流弊。但佛圖澄本人嚴守戒律,深解佛典,且通曉世論,在講說時,只標明大旨便令首尾瞭然。追隨他受業的弟子常有數百人。其見於史傳的,有系出天竺、康居遠道來受學的竺佛調、須菩提等,有跨越關河來聽講的道安、竺法汰、法和、法雅、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進等。和佛圖澄同時在後趙的,還有敦煌人單道開,襄陽羊叔子寺竺法慧和中山帛法橋***經師***等。

  繼後趙之後,北地佛教最盛的區域是前秦。前秦建都長安,其地處於與西域往還的要衝。前秦統治者第二代苻堅篤好佛教,所以當他在位時,佛教稱盛,道安實為其中心人物。道安***312—385***原來在鄴師事佛圖澄,後受請到武邑開講,弟子極多。東晉興寧三年***365***,為了避免兵亂,他和弟子慧遠等五百餘人到襄陽,住在樊沔十五年,以每年講《放光般若》二次為常。太元四年***379***,苻丕攻下了襄陽,就送道安和習鑿齒往關中。道安住在長安城內五重寺,領眾數千人,宣講佛法,並組織佛典的傳譯。當時譯人僧伽提婆等翻譯經論時,道安常與法和詮定音字,詳核文旨。此外他還決定了沙門以釋為姓,並制定僧尼赴請、禮懺等行儀軌範。又創編經錄,疏注眾經,提出了關於翻譯的理論。其高足弟子有慧遠、慧永、慧持、法遇、曇翼、道立、曇戒、道願、僧富等,就中慧遠尤著名。

  和道安同時的名僧,有他的同門京兆竺僧朗。他初在關中專事講說,後移泰山西北的崑崙山中,學徒百餘,講習不倦,苻堅累次遣使徵請,均辭不赴。後來苻秦沙汰眾僧,也特別把崑崙除外。

  佛教在後秦,比前秦尤盛。後秦統治者第二代姚興,也篤好佛教,又因得鳩摩羅什,譯經講習都超越前代。羅什***344—413***系出天竺而生於龜茲,廣究大乘,尤精於般若性空的教義。苻秦建元中***365—384***,苻堅遣呂光等攻龜茲,迎羅什,到涼州時,苻秦已經滅亡。到後秦弘始三年***401***,姚興出兵涼州,羅什才被請到長安,入西明閣和逍遙園從事翻譯。其時四方的義學沙門群集長安,次第增加到三千人,就中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恆***一作常***、僧影、慧觀、慧嚴、曇影、僧睿、道標、僧導、僧因均著名。但最擅長於羅什的中觀性空緣起思想的是京兆僧肇。僧肇***384—414***少年時即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從羅什受業,後來和僧睿等入逍遙園,詳定經論。他在羅什門下十餘年,有《物不遷》等著作,後世合編為《肇論》流行。

  當時先後來到長安從事譯經的,還有弗若多羅、佛陀耶舍、曇摩耶舍等,都是罽賓國人。

  當姚秦佛教鼎盛時,長安僧尼數以萬計,非常雜濫。弘始七年***405***,姚興以羅什的弟子僧略為“僧正”,僧遷為“悅眾”,法欽、慧斌為“僧錄”,令管理僧尼的事務。

  東晉佛教:南方佛教

  同時南方東晉地區的佛教,以廬山的東林寺為中心,主持者慧遠。慧遠***334—416***早年於儒道學說都有根柢,後從道安出家,對般若性空深造有得。道安入關,分散徒眾。慧遠在廬山東林寺,率眾行道,並倡導唸佛法門。他以江東於禪法無聞,律藏也殘缺,令弟子法淨、法領等到天竺去尋訪。一聽到羅什來長安,便致書通好,並就大乘的要義往復問答***後人集為《大乘大義章》***,又節錄羅什所譯《大智度論》為《大智論抄》。他還請佛陀跋陀羅和僧伽提婆等從事經論的傳譯,對佛教各方面均發生很大的影響。其弟子有慧寶、法淨、法領、僧濟、法安、曇邕***先曾師事道安***、僧徹、道汪、道祖、慧要、曇順、曇銑、法幽、道恆、道授等。

  東晉時代南方佛教的中心,還有建康道場寺。建康是東晉王朝的首都,佛教又為當地一般士大夫所崇尚,所以那裡佛教非常隆盛。如佛陀跋陀羅、法顯、慧觀、慧嚴等都以道場寺作根據,宣揚佛教。佛陀跋陀羅***359—429***,迦維羅衛***今尼泊爾***人,於禪法、律藏都有心得,先到達長安,住在宮寺,教授禪法,門徒數百人,名僧智嚴、寶雲、慧睿、慧觀都從他修業。他常和羅什共究法相,諮決疑義,後因和羅什見解相違,引起雙方門徒間的齟齬,被羅什的門人所擯,只得和慧觀等四十餘人南下到廬山。隨即應慧遠之請,譯出《達摩多羅禪經》。

  他在廬山一年多,更轉到建康,住在道場寺。義熙十四年***418***,和慧義、慧嚴等百餘人,傳譯法領在於田獲得的《華嚴經》梵本,經過兩年,譯成五十卷***後世作六十卷***。又和法顯譯出《摩訶僧祇律》等。慧觀***?—453***先曾師事慧遠,既而聽說羅什到了長安,就從羅什請問佛學,研核異同,詳辯新舊。當時羅什稱讚他說:“通情則生***道生***、融***道融***上首,精難則觀***慧觀***、肇***僧肇***

  第一。”後來跟隨佛陀跋陀羅南下,輾轉去到建康,住道場寺。曇無讖所譯大本《涅盤》傳到建康時,他參與慧嚴、謝靈運等的修訂。所著有《辯宗論》、《論頓悟漸悟義》等。他又立“二教五時”的教判,把釋迦如來一代的教法大別作頓、漸二教,在漸教內更開作三乘別教、三乘通教、抑揚教、同歸教、常住教五時。

  此是中國判教的嚆矢,後來南地的教判,多半拿它來作根柢。慧嚴***?—443***三十歲時到長安從羅什受學,和慧觀同為什門八俊之一,後來回到建康,住東安寺,所著有《無生滅論》和《老子略注》等。

  此時佛徒間更有一個西行求法的運動興起,就中以法顯的成就為最大。法顯常慨嘆律藏的殘缺,於東晉隆安三年***399***,和同學慧景等四人從長安出發,往天竺尋求戒律,閱時十一年,經過三十餘國,在中天竺巴連佛邑,獲得《摩訶僧祇律》、《方等般泥洹經》等梵本,更泛海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停留了兩年,又獲得《彌沙塞律》、《長阿含》、《雜阿含》和《雜藏》的梵本。然後,經南海回到青州長廣郡界,更南來建康,就佛陀跋陀羅於道場寺,共同譯出《大般泥洹經》六卷等,又自撰《佛遊天竺記》一卷。和法顯同時求法天竺的,有智嚴、寶雲。智嚴***358—437?***到罽賓,從佛大先諮受禪法,後請佛陀跋陀羅一同東歸,晚年更泛海重到天竺,歸途在罽賓逝世。寶雲***376—449***歷遊西域諸國,廣學梵書,博通音訓。在法顯西行四年後入竺的,有智猛***?—453***,於姚秦弘始六年***404***和曇纂等十五人,從長安出發,行經罽賓、迦維羅衛,到阿育王舊都華氏城***即巴連弗邑***,和法顯一同在婆羅門羅閱宗家裡獲得《大般泥洹經》梵本。以上諸人回國後都曾翻譯一些經典,留下著述,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業績。

  東晉朝廷中奉佛的也很多。元帝***317—322***、明帝***323—325***都以賓友禮敬沙門,元帝又“造瓦官、龍宮二寺,度丹陽、建業千僧”;明帝也“造皇興、道場二寺,集義學、名稱百僧”***《辯正論》卷三***。習鑿齒《與釋道安書》中並說明帝“手畫如來之容,口味三昧之旨”。由於佛教收到崇尚,至鹹康五年***339***,庾冰輔政,代成帝詔令“沙門應盡敬王者”,尚書令何充等以為不應盡敬,使禮官詳議,主張不一,往復三次不能決,於是擱置。後來隆安中***397—401***,太尉桓玄又重申庾冰之議,慧遠便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其時朝貴亦致力巨集護。建康的佛教,乃盛極一時。又東晉初期,名流相繼避世江東,玄風也跟著南渡,從而長於清談的義學名僧竺潛、支遁都為時人所重。竺潛***又作竺道潛,286—374***,於《法華》、《大品》有深入的瞭解,永嘉初***307頃***渡江,為元、明二帝及丞相王導、太尉庾亮所尊重,後來隱居剡山三十餘年,宣講《方等》及老莊。哀帝時,應召重到建康,於宮內講《般若》。他的學說,世稱為“本無”義。支遁***314—366***研鑽《道行》、《慧印》等經,出家後,在吳***今江蘇吳縣***立支山寺,後又入剡,住在卬山,晚年又到石城山***今浙江紹興縣東北***立棲光寺,遊心禪苑。撰有《莊子內篇注》、《即色遊玄論》等。哀帝時也召他到建康東安寺講《道行般若》。他的學說,世稱為“即色”義。當時名流郄超、孫綽、王羲之等都和他交遊。他晚年在山陰講《維摩經》時,許詢為都講。又當時名流的撰述,現存的有孫綽的《喻道論》載《弘明集》卷三***,郄超的《奉法要》載《弘明集》卷十三***等。

  東晉時代南北兩地的佛典翻譯,作出了許多超越前代的業績:

  其一是《阿含》、《阿毗曇》的創譯。苻秦通西域,先後來了西域曇摩持、鳩摩羅佛提,天竺曇摩蜱,罽賓僧伽跋澄、僧伽提婆兜***佉***勒***吐火羅***曇摩難提等人。僧伽跋澄於建元十七年***381***到長安後,先後擇出《鞞婆沙論》、《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僧伽羅剎所集經》等,為《毗曇》的創譯作出了貢獻。其中《鞞婆沙》的翻譯,由道安主持、對校,還為之作序。其次,曇摩難提於建元年中***364—389***譯出《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等,是為大部阿含的創譯,也是由道安與法和加以考證,道安並作了《增一阿含經序》。同時僧伽提婆和竺佛念一同譯出《阿毗曇八犍度論》,道安也參與校定並作序。既而提婆南渡,慧遠請他到廬山,於東晉太元十六年***391***譯出《阿毗曇心》和《三法度》兩論。隆安元年***397***,更到建康,講述《毗曇》,冬天又和罽賓沙門僧伽羅叉重譯《中阿含》、校改《增一阿含》等,這就是現存之本。另外,道安曾在苻秦建元十八年,請鳩摩羅佛提***童覺***口誦《四阿含暮抄》梵本,佛念、佛護替他翻傳。後來佛念又於姚秦弘始十四年***412***為佛陀耶舍傳譯《長阿含經》。佛念世居西河,精通梵語,傳譯了不少經籍,世稱他為苻、姚兩代譯人之宗***《出三藏記集》卷十五***。

  其二是大乘重要經論的譯出。這主要是當時譯家羅什的勞績。羅什從弘始三年到十五年共十二年間譯出經籍有七十四部***現存五十三部***,其中重要的大乘經論有《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剛經》、《維摩經》、《彌陀經》、《彌勒下生經》、《首楞嚴三昧經》、《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莊嚴經論》、《成實論》、《坐禪三昧經》等,大都對於後來佛教義學發生巨大的影響,而發展有各種學系與宗派***如成實師、三論宗、天台宗等***。其次,佛陀跋陀羅所譯的《六十華嚴》為後來賢首宗根本所依的經典。

  其三是密教經典的譯出。西域帛屍梨蜜多羅,於西晉懷帝時***307—312***東來,正碰到永嘉之亂,於是渡江,住在建康建初寺,於東晉元帝時***317—322***譯出《大孔雀王神咒經》、《孔雀王雜神咒經》、《大灌頂經》等。

  其四是律典的譯出。在印度流傳的五部廣律,此時先後譯出《十誦》、《四分》、《僧祇》三部。初譯《十誦》的,是罽賓沙門弗若多羅。他於弘始六年***404***誦出《十誦》梵本,羅什譯作華言,剛譯到一半,而多羅圓寂;次年***405***,西域沙門曇摩流支來長安,誦出其餘部分,羅什又為翻譯,兩共五十八卷,《十誦》一部於是具足。又其後一年***406***,罽賓沙門卑摩羅叉來到長安,他在羅什圓寂後,重校《十誦》譯本,把最後一誦改作《毗尼誦》,並譯出《十誦律毗尼序》,放在最末,合成六十一卷。這就是現行的《十誦律》。其次,罽賓沙門佛陀耶舍,於弘始十二年***410***,誦出《四分律》,竺佛念翻譯,到弘始十五年***413***譯成六十卷。以後佛陀跋陀羅於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在建康,和法顯一同譯出《摩訶僧祇律》四十卷。這些譯本即為後來研習律學者的根本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