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墓葬是怎樣的

  戰國從春秋晚期開始,中國東周墓葬進入了鐵器時代。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中國開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這種變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許多統治階級的墓在地面上築有墳丘。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東周墓葬歷史背景

  在戰國時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來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還保留著腰坑。有些國君和大貴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輝縣魏王墓和邯鄲趙國貴族墓,都在墓室的兩面設墓道,與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有些國君的墓,如安徽省,則和許多貴族的墓相同,僅有一個墓道或沒有墓道。湖北省隨州,開鑿在丘陵的岩石中,規模甚大,但沒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狀不規整,是罕見的特例。諸侯、貴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設車馬坑。中山王墓的附近除車馬坑以外,還有船坑,坑內埋船。這時的大墓,往往在墓室內積石以加固,積炭以御溼。輝縣的魏王墓,則在墓壙內大量屯沙以防盜。在南方的楚地,流行用一種白色或灰色的粘土填在棺槨的周圍,以保屍體和隨葬品不朽。棺槨仍然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諸侯、貴族的大墓,用多重棺槨。隨州曾侯乙墓槨室龐大,分隔為4個部分,雙重木棺都髹漆施彩繪,十分精緻。

  東周墓葬後期變化

  由於生產的發展,好的儲存,有可能是因為這一墓葬採取了獨特的棺木葬法。這些棺木造型各異,加工講究,部分棺表還有髹漆現象。它們多由完整的楠木對半剖開後剜成,下葬時用篾繩捆綁,之後裹以數層竹蓆,分三個小區分別埋葬。每個小區都有白膏泥封裹,白膏泥上有黃土層加固,黃土層經火烤,堅硬緻密,防水防潮,十分少見。這也使棺木歷經漫長的2500年,仍保持了一個有利於屍體保護的小環境。

  大腦組織為何能儲存至今

  初步認為是由於棺木空間狹小,而且棺木的密閉效能好,阻止了腐敗菌的繁殖,墓主的大腦組織才得以儲存。另外,墓葬的地勢較高,比較乾燥,墓葬的密封性較好,也是墓主大腦組織儲存下來的原因。

  東周墓葬中是些什麼人

  此次多位專家受國家文物局委派,將對靖安東周墓葬進行多方面的保護和研究。除現場保護外,將綜合多學科的研究,對出土人骨進行性別和年齡的鑑定;同時,將通過對古代人骨的觀察和測量,進行體質人類學分析,可確認這些墓主人群是土著還是移民等特點。專家還將對這些人骨開展人骨病理學研究,瞭解並分析其死因資訊,確認這一墓葬群的性質。另外,專家還將提取這些骨骼中的微量元素和穩定同位素,分析這些人群的食譜,進而分析這一人群的古代經濟生活方式。

  專家介紹,還將通過目前世界考古最前沿領域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把從骨髓中的DNA提取出來分析,以解決這些棺木的死者在遺傳學上有無聯絡,以及族群的屬性,甚至還可以將這些DNA與其他古代居民的DNA進行比對,解決族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