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鐵器是怎樣的

  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的早期鐵器時代。商代鐵刃銅鉞的發現,表明金屬鐵早在3000餘年前即已被人們認識和利用。但中國開始冶鐵和使用鐵器的確切時間是在春秋時期,最早的人工冶煉的鐵器──銅柄鐵劍出土於甘肅靈臺的一座春秋早期墓中。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

  器類與器形

  東周鐵器的器類有農具、手工具、兵器和雜用器,而以農業、手工業工具為大宗。農具有V形鏵冠、、鋤、***耒***、鏟、錘等多種。同一型別的農具又有不同形式,如有長方板楔形和長條橢圓孔形,鋤有六角形、梯形、凹形鐵口鋤和五齒鋤;鐮有矩鐮、爪鐮等。手工業工具有斧、錛、鑿、錐、錘;兵器有劍、戟、矛、匕首、胄;雜用器有削、刮刀、環、鉤、帶鉤以及作為青銅器的附屬部件的鼎腳和鏃鋌。

  東周鐵器應用

  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鐵器已形成一種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臺。部分農業和手工業已開始使用鐵器,但這時鐵農具的數量不多,種類也不全,在農耕中還沒有佔據支配地位。鐵製的手工業工具也未達到取代青銅工具的程度。戰國中期以後,鐵器已推廣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農業、手工業部門中,已經基本上代替了木器、石器、骨器、蚌器和青銅器,初步取得支配地位。V形鏵冠套接在木犁前端,利於破土翻地,它的出現標誌著牛耕的推行;鐵厚重堅實,利於墾荒挖溝;五齒鋤齒條高寬,適於整地、施肥;鋤、鏟、利於中耕、鬆土、除草;鐵鐮利於收割;斧錛的大量出現,利於開發山林、擴大耕地面積。這幾種主要農具,在出土鐵器中佔有很大比例,遍佈於中國南北各地,其基本形制,一直影響於後代。在手工業中,主要的工具基本上都是鐵製的。《管子·海王篇》記載:耕者必有耒、耜、銚、鐮、、等農具;工匠必有斧、錛、鑿、鋸、錘等工具;女子必有針、刀、錐。鐵器成為社會生產各部門所必需,這應是戰國晚期社會的真實情況。

  5鐵器出現的意義

  鐵工具的普遍使用,加速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兼併戰爭的進行。特別是塊煉滲碳鋼及其淬火工藝的掌握,直接應用於製造武器和防護裝備的生產。在這方面,楚、燕走在其他各國的前頭,主要的武器已基本使用鐵製品。根據《戰國策》和《韓非子》等文獻記載,當時三晉和齊國的鐵製武器已相當可觀,但考古資料還比較貧乏。至於當時生產水平比較落後的秦國,從秦兵馬俑坑的發掘資料看,主要武器仍舊是青銅製品。但不論是秦還是楚、燕,當時的鋼鐵武器都不足以裝備所有的軍隊,鋼鐵武器最終取代青銅武器,到東漢才實現。

  冶煉工藝

  目前的考古資料表明:中國至少在春秋晚期已掌握了冶鐵技術早期鐵製品多為"塊鍊鐵",即在較低溫度的固體狀態下用木炭還原法煉成的比較純淨的鐵。這種鐵較軟,需經鍛造後才可制器。與此同時,在煉爐中冶煉的生鐵鑄器已出現,為增加其強度和韌性,當時還使用了熱處理技術。中國發明生鐵比國外要早1800多年,這是中國冶金史的一大成就。長沙出土的春秋晚期鐵器,經檢驗確定,鋼劍是含碳0.5%左右的中碳鋼,金相組織比較均勻,可能是經過高溫退火處理的,這表明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塊鍊鐵已發展為塊煉滲碳鋼。另外,當時的白口生鐵也已發展為韌性鑄鐵。戰國中期以後,工藝技術獲得明顯發展,進一步提高了金屬鐵的效能。燕下都44號墓出土鐵器的金相考察說明,戰國後期的燕國,不僅在塊鍊鐵中增碳製造高碳鋼,並已掌握了淬火技術。

  根據出土鐵器及東周時代的冶銅技術推測,春秋晚期冶鐵應已使用鼓風豎爐。戰國時期的冶鐵遺址已發現多處,出土有熔鐵爐、鼓風管、煉渣及各種鐵器的陶範,在河北興隆還發現一批鐵製鑄範。興隆鐵範計有42副87件,包括農具、工具和車具的鑄範。範有內、外之分,有的是單合範,有的是雙合範,其本身就是很好的白口鐵鑄件。有些鑄範設有防止變形的加強結構和金屬芯,其設計和鑄造工藝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批鑄範的出現表明社會向冶鐵業和鐵工具的生產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也是當時廣泛使用鐵器的又一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