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預習背景資料

  藤野先生這篇課文主要是魯迅先生想要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思念之情,那麼作者會如何塑造這個人物形象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部分

  《藤野先生》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寫於廈門大學。它主要記敘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學時的一段學習與思想經歷,重點回憶了與這段經歷有重要關係的藤野先生。1902年3月,22歲的魯迅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離別祖國,到日本留學。1904年8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想用醫學“救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為反壓迫、反侵略的鬥爭出力;還想以醫學作為宣傳新思想的工具,啟發人們社會改革的信仰,達到改造國家的目的。但是,現實的教育,使他終於認識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重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於是1906年秋便棄醫從文,離開仙台去東京,決定用文藝喚醒人民,使祖國富強起來。魯迅在仙台醫專學習期間,結識了藤野先生,並建立了深摯的情誼。

  魯迅與藤野先生分別20年後的1926年,正值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進入高潮的時期,也是魯迅世界觀發生偉大飛躍的前夜。這年秋天,在反動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魯迅離開北京,來到廈門。他在一封信中曾說:“我來廈門,雖是為了暫避軍閥官僚‘正人君子’們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幾時,使有些準備。”所謂“休息”和“準備”,乃是回顧自己走過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總結鬥爭經驗,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戰鬥。《藤野先生》就是這時在廈門大學圖書館樓上寫成的。

  第二部分

  【魯迅對藤野的思念】

  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中要出《魯迅選集》的時候,曾經來問魯迅先生自己,選些什麼文章好。魯迅先生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目的是在藉此探聽藤野先生的一點訊息。當這選集出版的第二年,譯者增田涉到上海來訪問魯迅先生,魯迅先生打聽藤野先生的情況,增田涉說沒有下落時,魯迅先生慨嘆地說,“藤野先生大概已經不在世了吧?”

  ***摘自許欽文《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回憶】

  周君來的時候是中日戰爭之後,又過了相當的年數,很可悲的是,當時日本人還罵中國人做豬頭三。在有這惡罵風氣的時候,所以同級生之中也有這樣的一群,動不動就對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時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阪的先生教過漢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國的先賢,同時總存著應該看重中國人的心情,這在周君就以為是特別親切和難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說裡和友人之間把我當作恩師談著,我要是早讀到該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還想知道我的訊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該多麼喜歡啊!

  ***摘自藤野嚴九郎《謹憶周樹人君》***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恆三郎說***40年前,也就是魯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記者拿來了一張魯迅逝世時的照片給我叔父嚴九郎看。這時,我叔父才知道魯迅逝世的訊息,當時,嚴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張照片舉過頭頂,然後提筆寫了“謹憶周樹人君”,由此可見,藤野嚴九郎對魯迅的敬慕之情多麼深切!

  ***摘自《心隨東棹憶華年》,1976年11月7日《人民日報》***

  【魯迅留學日本期間的經歷】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積極參加反清愛國活動,在《自題小像》詩中發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兩年後棄醫從文,想從改變國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東京開始文學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和其他一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並寫《人的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論文。

  1908年從章太炎學《說文解字》,並加入光復會。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國……

  ***摘自《中國現代文學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