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預習教案

  課文藤野先生主要講述了什麼事情?作者又會如何描寫這個人物形象?同學們不妨提前預習一下。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新課。

  1、魯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進入初中以來我們學過了寫魯迅的文章和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學生讀有關注釋,要求學生考慮,註釋告訴我們哪幾層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處,選自《朝花夕拾》。說明這個集子的文章都是回憶性的。我們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這個集子的。

  ***2***說明了文章的體裁——散文。

  ***3***介紹了文章的寫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寫的物件——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貫。

  3、介紹時代背景。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餘年後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學,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鬥,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之後,魯迅積極支援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鬥爭,用戰鬥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二、指導預習。

  要求學生以較快的速度閱讀全文,在閱讀時:

  1 做到藉助課文註釋和詞典對文中字的形、音和詞的含義有清楚明白的瞭解,為研習課文內容掃清障礙。

  2 考慮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記敘的線索是什麼,變換了幾個地點,記敘了哪幾件主要事情,表達了作者怎樣情感,讚揚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貴品質,怎樣來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說說各部分的大意。

  教師巡迴輔導,學生自習。***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規定學生閱讀的時間與速度。***

  三、閱讀完畢,根據預習中提出的問題,進行研討。

  1、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學生提問,補充書中沒有的註釋。

  ***1***緋***fēi***紅:鮮紅。 ***2***宛如:好像。

  ***3***會館:舊時同鄉或同業在京城、省會或大商埠設立的寄寓和機構。

  ***4***遺民:①留下的在國外的人; ②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傳的毫無根據的壞話。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狀。

  ***8***不遜***xùn***:不客氣;無禮貌;驕傲、蠻橫。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隱藏真名。 ***10***疑惑:心裡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遠得不見蹤影;無影無聲。 ***12***瞥***piē***見: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聲叫好。

  ***15***決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

  ***3***變換了三個地點:①“我”在東京;②“我”在仙台;③“我”離開仙台後。

  ***4***與藤野先生相處寫了他四個典型事例,讚揚他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的精神。還寫了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5***段落層次的劃分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為標誌。可分成三個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台求學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台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學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四、研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請一學生朗讀,同學們看書並考慮:作者是怎樣抓住主要特徵來描寫清國留學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語修辭手法的作用是什麼?“無非”、“實在”對錶達句子意思有什麼作用?

  1、作者抓住清國留學生的主要特徵——將長辮盤在頭頂,來描寫他們的***、不倫不類的醜惡形象。

  2、用兩個貼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髮髻”,加上“油光可鑑”,生動形象地描繪與諷刺了清國留學生的奇特打扮。“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實在”是“的確”的意思,“標緻”是“漂亮”的意思,用“實在”修飾“標緻”,說思想腐朽的清國留學生“的確漂亮”,這是反語,強有力地諷刺了這些頑固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遺少”,強烈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極端憎惡的感情。

  3、“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無非”是“只不過”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東京“清國留學生”的惡濁生活的憎惡、失望和不滿。這群人生活空虛、無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園,就是在會館裡學跳舞。這兒不是探求救國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棲身之所,因此決心離開這個烏煙瘴氣的環境,而“到別的地方去看看”。這也就是作者要離開東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過渡段,承上啟下,由記敘在東京的所見所感轉到記敘在仙台的見聞和感受。

  第一部分內容看似與寫藤野先生無關,實際上從側面反映了魯迅不願與清國留學生同流合汙的愛國主義思想。他離開了東京,前往仙台,這為與藤野先生的相識埋下了伏筆。

  板書段意:寫“我”在見到藤野先生之前,在東京的所見所感。

  五、佈置作業 。

  1、朗讀這一部分課文,複習研習的內容。***郎讀要求流暢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題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