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綠記句子賞析

  《囚綠記》展示了人心靈中最真實最永恆的一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囚綠記好句賞析

  1。我瞭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瞭解我的語言一樣。

  表明作者的心境已與自然融為一體,與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意境相似,

  2。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人,來自塵土,又將歸入塵土,人在自然中生長,因為身邊有花草樹木,有山水土石,而自然的顏色,莫過於代表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綠色了

  3。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的喜悅。

  因為作者將綠枝牽到房裡之後,它依舊伸長、攀援、舒放,而且比它在室外長得更快,它並沒有因為被囚禁而萎靡枯死,所以作者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喜悅”。

  囚綠記原文

  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裡。我佔據著高廣不過一丈的小房間,磚鋪的潮溼的地面,紙糊的牆壁和天花板,兩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靈巧的紙捲簾,這在南方是少見的。

  窗是朝東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5點鐘左右太陽便照進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線射個滿室,直到11點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熱。這公寓裡還有幾間空房子,我原有選擇的自由的,但我終於選定了這朝東房間,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佔有它,那是有一個小小理由的。

  這房間靠南的牆壁上,有一個小圓窗,直徑一尺左右。窗是圓的,卻嵌著一塊六角形的玻璃,並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個大孔隙,手可以隨意伸出。圓窗外面長著常春藤。當太陽照過它繁密的枝葉,透至我房裡來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才選定這房間的。當公寓裡的夥伴替我提了隨身小提箱,領我到這房間來的時候,我瞥見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便毫不猶疑地決定下來,這樣了截爽直使公寓裡夥計都驚奇了。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於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徙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的面朝牆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但我並不感到孤獨。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瞭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瞭解我的語言一樣。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我留戀於這片綠色。我開始瞭解渡越沙漠者望見綠州的歡喜,我開始瞭解航海的冒險家望見海面飄來花草的莖葉的歡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長的,綠是自然的顏色。

  我天天望著視窗常春藤的生長。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鬚,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摺疊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胳,嫩芽,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浙瀝的聲音,婆姿的擺舞。

  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視窗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裡來,教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於抑鬱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籠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椅鬱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隻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綠,依舊舒放,並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我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

  從前我有個時候,住在鄉間的一所草屋裡,地面是新鋪的泥土,未除淨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綠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長,我不忍加以剪除。後來一個友人一邊說一邊笑,替我拔去這些野草,我心裡還引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不瞭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繫住它,仍舊讓柔弱的枝葉垂在我的案前。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鎖到暗黑的室內;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方去的。我計算著我的歸期,計算這“綠囚”出牢的日子。在我離開的時候,便是它恢復自由的時候。

  蘆溝橋事件發生了。擔心我的朋友電催我趕速南歸。我不得不變更我的計劃;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於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訊息。終於在一天早晨候到了。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願它繁茂蒼綠。

  離開北平一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麼?

  囚綠記賞析

  《囚綠記》展示了人心靈中最真實最永恆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寧,優美詩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當一種東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時候,人會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犧牲。

  如果是朱自清,寫“綠”不稀奇,因為他是一個古典的文人,多愁善感,喜歡花花草草。當把這篇散文的作者陸蠡的人生歷程和“綠”放在一起看,就會引發很多的聯想。陸蠡是一名烈士、為了自由和民族,遭到日寇的屠殺。照我們普通人的想法,烈士、戰士都該是鐵血漢子,粗獷,充滿豪氣,而不該有朱自清似的“溫柔”。而陸蠡選擇了寫“綠”,這種不和諧原因何在呢?我覺得,這正深刻地寫出了血性男兒心靈中真實的另一面:他的生活中不但有鬥爭,還有和睦,有對美的熱愛。戰鬥是他無可奈何的選擇,和平安逸才是他內心真正的需要。從他對綠葉的描寫看,他是一個具有詩人氣質的人,你看,多麼細膩,多麼溫柔,“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鬚,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摺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這是一種真正的愛,只有詩人才會寫出。一個人的高貴之處就在於:當一種東西侮辱了他的精神的時候,他的內心會逼他去抗爭,他為精神自由而死,死而無憾。也許通過陸蠡,我們能思考出為什麼那麼多文人會投身革命,為自由而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裴多菲,拜倫,柔石,郁達夫……這一串光輝的名字,彷彿在詮釋著什麼才叫一個真正的作家。一個武夫為革命獻身,值得我們尊敬,一個文人獻身了,更值得我們尊敬。聯想到如今的許多作家對社會的陰暗面漠不關心,失去了文人的骨氣,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

  《囚綠記》還揭示出一個哲理:美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地點、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現。作者是孤獨而陌生,“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孤獨是美的伴侶,一個人靜觀時,最有可能發現、感受美。他欣賞綠藤,不是走在外面,而是透過一個小圓洞,這個特殊的角度使得綠藤朦朧美麗。發現美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人必須是一個內心安靜敏感的人。幸運的是,陸蠡就是這樣一個人。“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瞭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瞭解我的語言一樣。”這種禪的境界,在人生中是難得而值得珍惜的。我羨慕作者是這樣一個有慧根的人,而命運又垂青於他,給他一段悠閒寂寞的時光,在他的窗前又放下那棵綠色的常春藤。三者組成了和諧的美的整體。由此,我想到,同樣一位作家,日本的川端康成寫《花未眠》,他在北海的旅館,一個陌生的地方,在凌晨四點,一個安靜的時間,發現了海棠花的美,並由一朵花引發了那麼多人生感嘆。普希金因為流放,才從大海中看見了自由的光芒,寫出了《致大海》。艾青在牢中,孤獨無望,對著漫天的雪花,想起了自己的乳母大堰河,寫出了感人的詩章。人總有詩意、溫柔的時候,總有最有緣分發現美的時候,捕捉住那個特定的時刻,就會讓它成為人生中精彩的篇章。

  散文的生命,在於不管在什麼時代,都可以讀出永恆的價值。幾十年前的《囚綠記》,放在今天的“文化地球”中,應該以全新的視角,賦予它全新的現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