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二教學設計

  小編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1

  學習目標:

  1、仔細觀察,瞭解圖中的小朋友在什麼地方,遇到了什麼情況,設想一下他會怎麼辦,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能讓別人聽明白。

  2、遇到困難時,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聽說能力,能聽明白同學的意見,說出自己的意見。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流程:

  一、三言兩語說圖意

  1、指導看圖

  出示課件,認真觀察,想一想圖上小男孩遇上了什麼事。

  2、以評促說,說清圖意。

  3、揭示話題。

  [意圖:通過說圖意,練習說話,以生生評說為途徑,達到把話說清楚,讓人聽明白,從而以此為憑藉,引出話題。]

  二、各抒已見議辦法

  1、小組討論小男孩該怎麼辦,互說互評誰說得好,誰想的辦法好。

  2、小組彙報交流,以評促說,評一評是否把話說清楚,說明白。

  [意圖:在說中,練習把話說清楚,讓人聽明白,通過自評,生評、師評,促進學生說話和傾聽能力的發展。]

  3、小組討論:哪一種辦法比較合適?為什麼?說說評評。

  4、學生彙報交流,各抒已見,互相評議,引發爭論。

  [意圖:再進一步有機地引出話題,讓學生互相評議,引發爭論,訓練說,以及隨機互答的能力。]

  5、小結。

  [意圖:通過為圖上的小男孩想辦法這個話題引開,讓學生在小組充分地說評,在班上互相評議、爭論,激發興趣,引發參與互動交際的積極性,從而達到鍛鍊口語交際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訪話題

  1、話題:假如你遇到像小男孩這樣類似的情況?你該怎麼辦?

  2、模擬記者採訪。

  ***1***教師示範當記者採訪,評價。

  ***2***學生輪流當記者採訪,互評。

  ***3***學生上臺模擬採訪,評價。

  3、小結。

  [意圖:通過創設“記者採訪”的情境,進一步引發學生參與互動交際的趣味感,有機展開話題,讓學生在採訪中互動說話,互動評價,互相促進,從而進一步鍛鍊把意思說清楚,讓人聽明白及隨機應答的口語交際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

  四、拓展延伸想開去

  在生活中,除了遇到類似困難外,假如你遇到比這更大的困難,你該怎麼辦?請同學們利用課餘時間,想一想,跟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五、總結。

  設計說明:

  《我該怎麼辦》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四冊第五組的口語交際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目標是:具有日常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 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我們依據新課標的新理念,充分發揮我校課題實驗的課堂教學評價的評價功能,設計出面向全體學生,能激發學生全員參與熱情的訓練方法,鍛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我是這樣設計:

  一、緊扣話題,創設情境

  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此, 我們通過創設”記者採訪”的情境,進一步引發學生參與互動交際的趣味感,緊扣話題有機展開,讓學生在採訪中互動說話,互動評價,互相學習,互相促進,讓學生逐步學會傾聽別人講話,努力瞭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學會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讓人聽明白,從而培養學生隨機應答的口語交際能力和生活實踐能力。

  二、藉助評價,激發互動.

  教學中,我們藉助評價,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讓評價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自發意識,促進學生互動。讓學生在評價中提高,在評價中發展。從而讓學生敢說,愛說,進而會說。如在“三言兩語說圖意”這一環節中,以生生評說為途徑,如:“他把話說清楚,說完整了嗎?你聽明白了嗎?”通過這樣的評價讓學生把圖意說清楚,說明白。在“各抒已見議辦法”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在小組裡互說互評,在班上彙報交流時,師生共同評議,從而促進生生,師生的互動。在“創設情境仿記者”這一環節中,如:老師像記者嗎?哪裡像通過評價讓學生知道怎樣把話說清楚明白,再讓學生模擬記者採訪和互評,讓學生在真實誠墾的激勵性的評價中樹立表達的自信心,進一步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三、構建平臺,促進發展。

  我努力在課堂上,構建多種渠道的互動平臺,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發展。

  1,多媒體手段的恰當運用,讓靜的畫面動起來,拉近了教材與學生之間的時空距離,直觀形象,讓教材中的話題打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開啟話匣子,實現互動。

  2,學習小組裡的討論交流,記者採訪中你來我往,拉近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組織學生展開心與心的碰撞,實現了不同學生生活實際之間距離的互補。

  3,教師充分發揮在教學中導的作用,在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發揮媒介作用,主動地與學生融為一體,和學生說在一起,想到一塊,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更好地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實現互動,在互動中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2

  我會讀

  1、出示一棵“蘋果樹”,蘋果樹上掛滿了紅彤彤的“蘋果”***“蘋果”上寫了“我會讀”中的詞語***。

  2、小組學習:四人小組輪流讀“我會讀”中的生字,互相糾正讀音。

  3、各小組採用輪讀的方式,看哪一組摘的“蘋果”多。

  讀讀背背

  1、小組學習。

  a、四人小組一起讀詩《鞋》,互相糾正讀音。

  b、說一說這首詩說了什麼意思。

  c、表情朗讀這首詩。

  2、小組派代表朗讀《鞋》,同學評議。

  3、自由背誦《鞋》。

  4、全班配樂背誦。

  第三課時

  口語交際:我該怎麼辦

  學習目標

  1、能完整地講述做家務事的經過。

  2、願意從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學會關心體貼長輩。

  教學過程

  激趣匯入

  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做過家務事嗎?***讓沒做過家務事的學生說說為什麼。***

  播放錄音,口語交際

  1、創設情境一

  a、錄音:星期一,爸爸出差了,家裡只剩媽媽和小明,媽媽又要上班又要照顧小明,還要做許多家務事,小明就想幫媽媽做一些家務事,可媽媽說小明還小,不會做。小朋友們,他該怎麼辦?詮來幫他出出主意?

  b、討論交流。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媽媽為什麼不讓小明做家務?

  怎樣才能勸說小明的媽媽,讓他做家務呢?

  我們能做哪些家務事?我們之前學過的課文中小朋友是怎麼做的?

  小組內表演。

  小組內的幾個同學分別扮演媽媽、孩子、同學等角色,表演勸說的過程。說服“媽媽”後,請“媽媽”談談,為什麼接受了“孩子”的要求。

  c、上臺表演。

  小組自告奮勇上臺表演。

  評一評“最佳口才獎”。

  看看哪組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好的方法說服“媽媽”。

  2、創設情境二

  剛剛有幾位同學都說做過家務事,那誰來給大家說說為什麼要幫爸爸媽媽做家務?你是怎麼做的?

  a、說說你為什麼要幫爸爸媽媽做家務?

  b、個別說說做家務事的經過。

  c、全班交流。

  其他同學補充認為你說得不完整的地方,在同一件家務事上,他們的做法又是怎樣做的?

  3、創設情境三

  通過剛才的交流,教師發現同學們個個都是能幹的孩子,那你們想不想把自己能幹的一面展現給大家看呢?那我們就來一個“小能手”爭奪賽吧!

  a、分成幾個小隊,如蘋果隊、橘子隊等,每隊都做不一樣的家務***如疊衣服、抹桌子、整理書桌等***,全班學生分別到各個小隊去做家務***自己想去哪個隊就去哪個隊***。

  b、每個大組挑選一名代表上臺爭奪“小能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書桌上的東西整理得井井有條。

  c、在隊中進行做家務比賽,做得好的評為“小能手”並獎一朵小紅花。***邊做家務邊放音樂***

  總結

  通過這一節課,大家有些什麼想說的?***學生交流***

  剛剛同學都說了這麼多,這說明大家是孝敬長輩、愛勞動的好孩子,那我們以後天天都做爸爸媽媽的好幫手,好嗎?

  大家一起唱《我有一雙勤勞的手》。***老師和同學一起唱***表示很多不同的意思?

  3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