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我國公共管理的啟示

   【摘要】: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論開創了公共管理的新視角,該理論所倡導的管理主體多元化,把私營企業的管理方法引入公共部門,在公共部門引入競爭機制等新觀點對於我國公共管理有諸多借鑑意義。文章通過總結新公共管理理論,結合我國公共管理實際,提出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我國公共管理的一起啟示。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理論;公共管理;第三部門

  一、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
  
   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西方各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政府改革運動--新公共管理運動。這場運動對西方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產生了重大影響。與傳統的行政管理理論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不強調集權、加強責任制的方法來改善行政績效,而是主張在政府管理中採納企業的管理方法來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來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強調公共管理以市場或顧客為導向,重新調整國家、社會、市場三者的關係。而關鍵也是最具有質感的口號是用企業家精神的政府來代替受同志結構羈絆的官僚政府,以企業家精神的政府腿功服務提供者之間的競爭。
   根據西方行政學者們的論述,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倡以下主要觀點:
   第一,區分"掌舵"與"划槳"職能,實現管理主體多元化。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應該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執行政策,即政府應該把管理和具體操作分開,政府只是起到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槳的作用。這樣可以形成小規模、成本低的有限政府。在公共管理事務中,除政府外,還有應有非政府組織、非盈利駐足、社群組織、公民自治組織等第三部門和私營機構。政府應該是多元管理主體的組織者、協調者,是多元管理主體的核心。
   第二,政府應以顧客為導向。新公共管理提出顧客導向,要求政府在管理中把公民當作顧客,以顧客為中心,通過各種具體措施給公民提供"用腳投票"自由選擇服務機構的機會,並定期廣泛徵求公民對公共服務的滿意程度。政府不再是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封閉的官僚機構,而是負有責任的"企業家",公民則是其"顧客",政府根據顧客的需求向顧客提供服務。
   第三,政府應廣泛採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方法。與傳統公共行政排斥私營部門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政府廣泛採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經驗。通過採用私營部門的成功管理方法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為公民、組織及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
   第四,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政府沒有效率的主要原因在於政府獨家提供公共服務,缺乏競爭機制。因此它主張用市場的力量來改造政府,讓更多的私營部門參與與公共服務的供給。進而在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之間,公共部門機構之間展開競爭,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務水平和政府的工作效率。
   第五,政府職能的調整和優化。傳統公共行政模式下,政府職能不斷擴張導致了政府面臨機構臃腫、職能膨脹等困境。新公共管理對此作了反思,認為政府必須明確自身職能並調整和優化自身職能。即首先解決應該管什麼不應該管什麼的問題。
  
  二、我國公共管理理念的實質
  
   公共管理區別於我們通常所說的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即可以等同於政府進行管理,而公共管理則是指那些(追求)不以贏利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進與公平的分配社會公共利益的調控活動。陳慶雲教授和他課題組的《公共管理理論研究:概念、視角與模式》一文中對其界定為:公共管理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組織和民眾組織組成的管理體系,共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活動。他們認為,從政府、非政府公共組織和民眾這三大主體間關係以及主體所承擔的角色、作用看,可以把公共管理分為以政府為本位,民眾和非政府公共組織依附於政府的三種政府管理模式。由此可見,公共管理的主體區別於行政管理主體唯一性。公共管理的主體通常由政府和第三部門組成。第三部門是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的產物,是指獨立於第一部門(政府組織)和第二部門(市場組織)之外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向社會提供服務的志願性很強的組織。這種組織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業的代言人,但他又不能脫離政府的方針政策而獨立行為,也不能同企業一樣以營利為目的而行為。
   在我國,第三部門剛剛開始發育,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難以與第一部門和第二部門相比。政府一直是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主角,廣泛地介入社會各類公共事務的管理,在其中起著主導性作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政府不斷進行改革以規範自身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實現公共行政管理的現代化。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三部門迅速發展,但相對第一部門和第二部門的成熟發展,第三部門發展仍相對滯後。第三部門在公共事務管理中所佔地位,發揮的作用仍舊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