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

  從老子《道德經》出發,將老子思想與現代企業實踐相結合得出的有關“現代企業之道”。那麼大家想知道嗎?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的相關資料,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道家思想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第八章

  老子的思想,一般被學者們肯定為是一種治國和養生的政治哲學和人生哲學。老子的思想,對我們當今的企業經營和現代化條件下的企業管理等還有沒有指導意義呢?我的理解是有。為什麼這樣說呢?就因為老子思想是一種哲學,是一種博大精深的學問,其中探討的各種規律和法則,至今仍然沒有變。老子探求的宇宙萬物之道、社會之道、人生之道依然是值得當今人類加以思考和把握的“大道”。因為,天地都還在,萬物都還在,人類也還在,而這些都是老子思想所觀照的物件。雖然時代有了變化,語言詞彙有了變化,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形式有了一些變化,但是宇宙的本質,人生的本質, 我理解並沒有根本的變化。而這些本質性的東西,才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所揭示的物件。所以我認為道家思想完全可以為我們當今人類所借鑑。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是《道德經》中一個片段。從這個片段入手,我們來探求一下“企業經營之道”。

  水的哪些品格表達著“道”呢?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世間所有的植物、動物,一切有生物質,都離不開水的養育。田地一旦缺水,五穀不生,饑荒遍野;江河一旦缺水,舟楫不通,魚死淺灘;海洋一旦無水,恐怕天地都乾枯了;我們人體中60%也是水,100 斤的人體就有60斤水,人一缺水***脫水***,就休克,乃至死亡。......

  我們這顆星球上如果沒有了水,會是什麼境況?沒有水,這個星球也就死了;沒有花草樹木和糧食,也沒有飛禽走獸,沒有人類,這顆地球只能說是一塊大石頭。

  那麼,水的這些“幾於道”的品質,對我們當今企業經營是否還具有指導意義或啟發性呢?我認為是當然有的。特別是在我國當前這個過渡時期,我認為現代企業完全有必要借古人智慧之鏡,修煉一下“水觀”,藉以明白掌握企業經營之道。所謂修“水觀”不過是一種便捷的提法,意思是時常觀想一下水的各種品格,領悟水的品格中包含的精神實質,吸取當中“道”的養分,把它們轉化成企業的品格、企業的精神和企業的經營發展之“道”。

  水的品格中有哪些適合於提煉為現代企業品格、上升為企業的經營發展之“道”呢?水的利益不在自己而在萬物。“水善利萬物”。“萬物”都從水那裡得到利益。因而萬物都離不開水,萬物都需要水,萬物都不能沒有水。這種“萬物受益”與水的“利他”之間的相互關係,完全可以作為我們現代企業的借鑑。正如萬物都離不開水一樣,如果你的企業對社會、對公眾確有實在的利益之處,那麼,社會和公眾也就離不開你的企業,需要你的企業存在下去。換句話說,你的企業如果真能像水一樣,給社會給人類帶去實在的利益,你的企業就有了立足之地。舉個例講,製鹽業為什麼不會倒,因為人人都需要鹽,沒有鹽不行。鹽業因為能給人們帶去實在的利益而長久立於不敗之地。因為同樣的道理,我們的企業首先需要掌握的企業經營之道就在於:怎樣使企業自身成為社會和人類的普遍需要;或者說,怎樣使企業成為能夠滿足人們某種利益要求的勞動實體。

  這實際上是要解決立業的根本點的問題。我們立業立在什麼地方?什麼樣的地方,足以支援我們立業?如果我們從“水”與“萬物”的關係中有所領悟的話,應當說,我們立業的理念是“願眾生幸福、社會吉祥”,其宗旨是“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為天下大眾謀利益。只有這樣,只有當我們的企業能夠給社會公眾帶去他們所需要的實際利益時,我們才能立住腳根。因為只有這樣,人們才會需要我們,才會支援我們。我們的所作所為,也才會得到社會的肯定和承認。相反,如果我們的企業不具有水的品質,我們所作所為對人類對社會沒有“利養”作用,那我們就無從立足,也沒有什麼業可以立了。因為人們不需要我們,不在乎我們。

  這就是水的“善利萬物”的品質引起的關於企業之道的思考。這一步可以叫做“現代企業的立業之道”。結論是:立業必須立在人們的利益需要上,立在人們最普遍、最實際、最迫切、最不可缺的利益需要上。所以我們選擇了製藥。製藥能解除人們生理上的痛苦煩惱,但我們更崇尚於弘揚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能解除人們心靈上的痛苦與煩惱,使人人都能從內到外,形成一種美好人生。

  二、 不爭:立於不爭而無尤,立於不爭而有成

  將“不爭”運用於作現代企業立業的參考點,其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立業當立於無競爭領域。

  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來看看那些充滿競爭的領域就明白了。一般來說,競爭起碼應發生在兩個相爭者之間,因為不足兩個的話,也就無從相爭,沒有對手,無以相爭。現代商業競爭中,表現的趨勢則是多方競爭,多頭競爭。是比“兩個”還要多得多的競爭局面。這是競爭的本質特徵之一。競爭的另一個本質特徵則是:爭鬥必須是在同一領域,或者說,競爭

  各方所爭的應是同一個東西,否則,就爭不起來,也就沒有競爭可言。例如你要的是A,他要的是B,我要的是C;除你而外沒有誰再要A,除他之外沒有誰再要B,除我之外又沒有誰再要C;我們各得其所,怎樣競爭呢?爭不起來,沒有可爭的東西。因此,我們說,競爭的本質特徵之二是爭同一個東西。這兩個特徵如果放到具體的企業生產和商品流通領域中來考察,我們會發現,如果我們選擇有競爭的地方來立業,那將會違背前述立業的兩個根本點,違背企業的立業之道。

  舉個例來講,如果一個城市當中已經有三家啤酒廠,其產量滿足本城市的消費需要早已是綽綽有餘,就是關掉其中兩家,供貨也不會出現短缺。於是三家企業必然相互競爭,爭奪同一個啤酒消費群,形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競爭領域。反過來看,消費者的利益需要是早已得到了滿足的,社會萬眾已不再需要相同的企業了。如果我們選擇立業點時選在這裡,一來無法立在萬眾的需要上,因為他們的需要已被滿足;二來我們對消費者而言,已不具備“水”的品質,或者說,我們的企業對他們而言不是必要的,他們不需要我們這樣的企業。這樣的結果將是怎樣呢?我們立業的立足點落不到萬眾的利益需要上,無法生根,結果只會是落到自我利益需要上,這就違背了前面講的企業立業之道。註定立不起來。企業的意志和行為也會被引向與競爭者之間的較量,因而妨礙企業履行企業的天職──造福於人類,服務於社會。

  類似的例項不勝列舉,有意對此進行深入研究的人士,可將許許多多成功企業的成功之處拿出來作實況分析,看看立於“不爭”者成功居多呢,還是相反。我關注過很多人們眼中“一帆風順”的企業,其成功之處,大抵都包含了“立於不爭”的奧祕。他們同時印證了老子《道德經》中另一句話:“夫唯不爭,故無尤”。

  所謂“無尤”,我理解有兩層意思,一是對別人、對別的企業而言,沒有去騷擾,沒有去爭奪,別人和別的企業沒有什麼怨尤。二是對自己、對自身企業而言,不費心爭鬥,專心一意幹實在的事業,自己和自身企業也“一帆風順”,沒有什麼煩憂。

  這樣的條件下,我們的企業才可以安安然然地盡其“企業的天職”,利於萬眾。或者說:造福於人類,服務於社會。

  道家思想的簡介

  老莊,是老子和莊子的並稱***類似孔孟***,借而代指道家學說。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應天道”、“逍遙齊物”等思想。老子著有《道德經》***別名《老子》、《老子五千言》***,莊子著有《莊子》***別名《南華經》***;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實際上是繼承發展並且闡釋老子的思想,帶有自己個性的一種解讀,看法精煉獨到、卓爾不群,故而與老子並稱,一併成為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