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結課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對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將有助於教育工作者觀念的更新和經驗方法的改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諧觀研究

  摘要:“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本文將“和諧”一詞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獨特的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諧

  和諧是一種品質和價值取向。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時期,國家建設以及社會發展對大學生人才的需求,在數量與質量方面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時代,大學生能夠實現和諧發展,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成長、成才。然而,大學生要想實現和諧發展,必須在心理髮展上實現和諧,這就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諧觀”,提供了理論依據。

  1教育內容的和諧———增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關知識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華史。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風雨兼程中凝練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如儒家經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荀子》提出的“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等。教育者應當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在緊密聯絡當代大學生心理髮展特點與思想實際的基礎上,利用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知識,創造出“中國味道”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應當要求大學生通過學校圖書館或網路等查閱有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知識,並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對他們的掌握情況進行考評。但在注意,考評的分數高低並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在查閱、理解、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樹立和諧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使和諧成為他們的價值取向。

  2教育過程的和諧———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計劃,切忌無章法的教育

  從概念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據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有關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對他們的心理施加影響,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活動。因此,教育者在組織、實施大學生心理教育時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關於這點,教育者要做到兩個要求:一是堅持循序漸漸、由淺入深的教育;二是堅持有步驟、有輕重緩急的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並不是一項短期內可以完成的工作,這是因為它的教育物件———大學生存在著太多的差異性。同時,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也有很大的易變性。

  3教育互動的和諧———善於利用情感交流,增強教育工作的人文性、親和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質上是教育者與大學生情感的對話與碰撞。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若能持著真誠之心組織、實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夠引起大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他們瞭解到這項教育活動是真真正正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有利的。具體而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動的和諧可以從: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創新教育方法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與情感變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應當關注大學生的情感生活,若發現他們出現情感問題,及時解決,以防他們衍生出諸多嚴重的心理問題。

  4教育環境的和諧———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當中,或是政治環境,或是經濟環境,或是文化環境。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園文化環境。就大學生而言,他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就是校園,無論是生活、學習、娛樂還是進行各種情感交流,都離不開校園這個重要載體。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於大學生心理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教育者應當積極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當然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廣大大學生的精神支援與積極營造。

  參考文獻:

  [1]俞衛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教育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11***.

  [2]史立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的構建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8***.

  範文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論文

  摘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並不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而是由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對學生的健康教育進行指導,開展多形式和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三條途徑的健康教育影響形成一個最大的合力。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性偏差是指大學生在性發育過程中的一種不良反應,比如迷戀黃色書刊和雜誌、看黃色影視劇等,他們不屬於心理障礙。但這些不良行為會給大學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應給予一定的干預,要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讓他們轉向其他有益於身體健康的文體活動。5.睡眠障礙睡眠障礙主要是睡眠量不正常和睡眠中出現異常行為。大學生的睡眠障礙主要有失眠、夢魘、過度思睡等,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身體疾病等。而且,失眠常常是由生活、學習壓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神經症的伴隨物。所以長期的失眠會導致大腦功能的紊亂,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二、齊抓共管,合力創造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環境

  1.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高校要切實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課程,比如,開設戀愛與心理教育課、心理健康課等,向學生傳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首先,用教學的形式,通過給學生系統的心理知識培訓,讓學生的心理髮展由“自發”向“自覺”過渡。其次,開設興趣活動小組,授課教師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加強學生的思維品質訓練相結合。這樣,不僅活動氣氛輕鬆,學生可以自由地學習、討論和研究,提高自主創新思維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磨鍊學生的學習意志,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拼搏精神,提高藝術修養,陶冶情操。

  2.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輔導活動

  學校要定期開展一些比較有針對性的、與大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方面的活動,在參與中真正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在內容方面,要充分考慮到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強調大學生的情感、認知和行動的全面投入;在組織上結合各個班級和各個團隊活動來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關知識,也可對個別學生進行輔導或者小組輔導。通過這些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大學生真正地體會到實實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管理自己、接納自己,認識掌握了周圍環境,並不斷與其相適應,增強他們應對困境和壓力的能力和勇氣,並鼓舞學生尋求生活的真諦。

  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學科的教學不僅僅是知識教育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活動的過程和心理髮展過程。任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疏導,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同其他心理教育的方式相比,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不僅有廣泛性,而且有整體性。因為它不是針對具體的某一學生的心理問題來輔導,而是針對廣大學生普遍的心理問題和心理傾向來諮詢和輔導,這種教育是隱形的,它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方法將心理影響積澱在學生的心理結構中。所以,學科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靈活性。

  4.提高高校教師的心理素質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們的心理髮生著巨大變化,使一些高校教師的心理產生了壓抑感和衝突感。教師的行為影響著學生的行為和思想,所以教師不健康的心理必然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代教師良好的心理素質應包括: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所教學科和學生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充沛的精力和樂觀的人生態度、崇高的品德、嚴謹的治學風格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富有創新精神和良好的人格特徵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以瞭解大學生為基礎,營造和諧的氣氛為前提,教師通過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用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5.注重學生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並不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而是由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對學生的健康教育進行指導,開展多形式和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三條途徑的健康教育影響形成一個最大的合力。我們要逐漸改變傳統的只要學習好就是發展好的教育教學觀念,指導學生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學生在幸福的環境中成長,在平等、民主、和睦的家庭環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質。而且還要調動社會廣大力量,淨化社會環境,通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在文明的社會環境中塑造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閱讀療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方吳應華高校圖書館工作2003-08-25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構研究廖桂芳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