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析厄普代克的宗教思想
論文關鍵詞:約翰·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哈里;宗教思想
論文摘要:美國當代著名作家約翰·厄普代克是一位有意識的表現宗教主題及宗教情懷的作家。他秉著他的宗教觀,以神性的終極關懷與世俗的人文關懷兩大信念為支撐,試圖表現人類宗教的發展及前途,為人類找到信仰的旨歸。其成名作“兔子四部曲”更是全方位地體現出厄普代克對當代美國宗教的思考和對人類命運的關注。
對於有著深厚宗教文化背景的現代美國文學而言,宗教主題一直恆久而貫穿始終,不可或缺。許多美國作家都具有濃厚的宗教情節,如歐文、庫拍、霍桑、艾·辛格、威廉·福克納、約翰·斯坦貝克、索爾·貝婁等。他們習慣於採用比喻、象徵、反諷等藝術技巧,將聖經的主題和意象用不同的面貌展示給讀者。或是出於對現實的徹底失望,或是由於對美國夢理想的嚮往,他們不約而同地都選擇了走向上帝來作為其棲息之地,繼而勇敢地去尋找現代文明失落的根源。而宗教,也一直是厄普代克文學創作的主題,凝聚於其中的是他深沉的歷史思考和獨特的情感體驗。以“兔子四部曲”聞名於世的約翰·厄普代克現已在美國當代文壇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1932年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裡丁鎮並在臨近的謝林頓鎮長大,時值經濟大蕭條之際,幾年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兩大事件對美國民眾的生活和心理均產生了重大影響,厄普代克也概莫例外,這些不僅使他體味到生活的艱難,懂得飢餓和貧苦,更讓他感受到了對死亡的恐懼,繼而促使他走向獻身於藝術殿堂之路。他大多數作品最後都以宗教為旨歸,將宗教觀念融人到日常生活的細節。從其第一部小說《貧民院集市》起,厄普代克就一直關注宗教在美國社會的發展趨勢、發展形態以及當代美國人的宗教信仰、宗教表現、宗教危機等問題。厄普代克是一名路德教徒,父親威斯利·厄普代克原是工人,後兼任平信徒傳道師,雖未授神職,但卻使厄普代克從小接受到了基督教的傳統教育,並對其以後的文學創作深有影響。厄普代克在一次採訪中曾說道:“我對基督教的信仰使我在作家生涯中獲益匪淺”,“使我著重於精神方面的工作”,並且“的確需要不時地去教堂做禮拜”、“需要某種精神上的超凡脫俗的東西”。基督教在他的性格形成、文化積澱和之後的文學創作主題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宗教與“兔子四部曲”
在創作“兔子四部曲”時,厄普代克更是深人思考基督教對美國當代社會道德規範的約束力,對現代工業化社會中人的精神信仰的迴歸,以及對整個人類的終極關懷所具有的不可磨滅的重大功用。他在作品中描寫了大多數美國人仍舊信奉傳統中的上帝,他們很多時候將很多東西歸結為上帝的賜予,並堅信人類要尋找的歸宿、廕庇、平安、福樂,都不在上帝之外。而這樣一種象徵著美國傳統的宗教文化與虔誠的宗教信仰的習慣,也正是厄普代克自身所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個人化體驗的宗教感情成了“兔子四部曲”中最引人關注的焦點,這是他心靈感性的產物,是一種非常執著的追求與慾望,並被刻上了時代性的烙印。厄普代克將人類的自由存在理解為是由宗教信仰而產生的激情噴發與洶湧,沉醉與迷狂,這是當代美國人個體生命價值觀的選擇,是一種超脫苦難、直麵人生、嚮往永恆的飛揚狀態。
厄普代克認為即使人類能夠利用科技瞭解與征服自然界,但為此而留下的後遺症,諸如,在“兔子四部曲”中所體現的人性本惡觀念、對不可知力量的恐懼、當代人無限制的擴張以及人與人、人與自我等等的現實問題,仍舊需要傳統宗教對社會來加以維繫與聚合。他把自己對傳統宗教的神聖感悟直接安置於筆下人物意識源泉的最深處,以至於他的宗教觀念完成了一代人與另一代人之間連續關係的重建,並直接蘊藏在作品主人公的精神底端。無論是為了解決人類精神危機,還是出於反省自我、溝通情感、綿延文化價值的考慮,厄普代克心中一直懷著這樣一種信念:當代美國民眾始終離不開傳統宗教的庇護,宗教能引領人類走出現實的困境與精神的暗區。我們可以看到,“兔子四部曲”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最終無一不是投人到了上帝的懷抱。因為此時的人是一個無法自我決斷的人,他總是處於另一個人或是一個異己力量的控制之下,人不能自己審判自己,只有上帝的光輝才能指引人們走出苦難。厄普代克觀察到了,儘管現代化社會處在不停的發展和衍變中,傳統宗教作為一支社會力量對當代美國人而言仍然是至關重要的,它對規範道德和行為方面的支配力也絲毫沒有減弱。“兔子四部曲”的終旨,是對人類存在本源痛苦的本質性思考與對人的終極價值的宗教關懷。因此,小說引人神性的維度,走向基督,向上帝尋求對人類的救贖。
怎樣看待傳統基督教中人與上帝的關係是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核心問題,也是他以宗教題材反映宗教信仰是源自於人類的自然屬性和潛意識心理的表現形式。傳統的宗教信仰是普天唯一、普世同照的上帝之愛,遍佈於整個人類心靈世界。厄普代克把它作為一個情感的烏托邦,作為一種人生哲學不懈地加以宣揚與鼓吹。在如此動盪不安且備受戰亂的美國社會,厄普代克還能專心描繪理想中傳統上帝對人類的終極之愛,並且以一種宗教性的虔誠加以提升,實屬難能可貴。概而言之,基督教思想為“兔子四部曲”這部紛繁複雜的鉅著提供了一條貫穿全書的主線,基督教的文化傳統也拓展並加深了它的文化底蘊。厄普代克把它作為描寫人生百態也是揭示當代美國人精神實質的藍本,並由此對人類的存在作了終極性的價值思考。
二、世俗的人文關懷:被輪迴與續寫的歷史
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的宗教世俗化開始成為一股洶湧澎湃的潮流。當時西方學術界“把在社會功能上近似於宗教的非宗教現象稱為‘非宗教的宗教’或‘世俗宗教”,。但宗教的“世俗化”並非消解宗教、淡化宗教,而是宗教本身適應社會現實以謀求發展的一種調整和變化,這也更加突出了其現實意義與人文關懷。這個時候的宗教與其說是人們通往天國的必經之途,不如說是滿足人們現世精神生活的需要。這種世俗化的宗教能夠更全面、更廣泛地深人社會生活,在宗教的社會結構、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以直接或公開的方式頑強地體現並實現自我,這無疑擴大了宗教生存的社會基礎。
在美國,宗教的世俗化也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它開始於60年代,持續於70年代,甚至80年代。艾森豪威爾總統就說過:“宗教活動其實是一種現實的需要”。厄普代克在創作“兔子四部曲”的時候.毫無疑問也受到這種趨勢的影響。他在作品中詳盡具體地表現了當代美國現實生活中宗教轉化成民眾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民族感情的過程。例如,人們用餐前後要進行感恩祈禱,早禱、晚禱都是例行公事。而作品中描寫到的“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聖瓦倫廷節”、“復活節”是美國民間的重大節日,每逢這個時節宗教組織通過舉辦音樂會、上演話劇等形式來歌頌上帝,體現了人們強烈的宗教情感。這種現象正如羅伯特·貝拉所指妞的,“美國20世紀的公共生活到處充斥著宗教色彩。”對於大多數當代美國人來講,“宗教信仰與政治信仰並沒有什麼兩樣,是先天繼承的而不是後天認可的,決定條件往往是地理和興趣而不是出於思想上的確信。阪依宗教既不嚴肅,改變和拋棄宗教信仰也沒有什麼痛苦。”在社會的其他方面趨同祛異的趨勢下,這是他們所享有的為數不多的自由選擇之一,選擇一種宗教或是不信仰宗教,完全是個人的自由。“兔子四部曲”中的主人公們就都各自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物件與信仰方式,而厄普代克甚至還在四部曲的最後一部《兔子安息》中,讓哈里的兒子納爾遜接受了東方的宗教,學會老僧打禪的冥想方式。值得慶幸的是,當代美國的這種世俗宗教把強調個體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使原來呆板生硬的清教面孔變得富有彈性,更具感情化、個人化,從而使其擁有了一種人文主義色彩的關懷。美國學者弗姆認為,這是“平民精神侵人了教會”,是“世俗精神進人宗教中的一種必然結果。”美國著名公眾輿論分析家路易斯·哈里斯在80年代的調查表明,大約有95%的美國人說他們信仰上帝。但他們中的58%的人很明顯根本不常去教堂。厄普代克正是把當代美國這種疏遠繁縛教規的實用主義宗教,融人到了“兔子四部曲”的思想範疇之中,才在美國社會各個讀者階層引起了精神上共鳴,這也可以說是他推廣世俗化宗教的理論摹本。
三、神聖和世俗的結合:精神與現實的合流
從社會思潮的演進來看,多種思潮的交叉、衝突與融合,是認識逐步提高、意識逐漸明晰、思想不斷進步的必由之路。就神學的發展而言,它也同樣經歷了與時俱進的提升過程。因此,宗教走向世俗並不是宗教墮人庸俗,而是宗教迎接新時代的一種變化形式。我國著名詩人于堅就說過,人應該“像上帝一樣思考,像市民一樣生活”。信仰與塵世生活的結合,並不是信仰的失落和抹殺,相反,恰恰是讓宗教這個純精神的產物抹上現世的光輝,用更多生活的理念避免流人形式的高蹈,從而增強其生命力。我們都知道,“與五十年代美國中產階級的豐裕現狀相呼應,中產趣味的文化也形成了普及趨勢。”在一個文化已並不是高雅統治的時代,商品化、物質化必然招致遊戲態度的蔓延。同理,我們又怎能避免當代美國的宗教不染上世俗的色彩呢?
當今世界早已伴隨著科技、工業的發展成為一個多元化的世界,航空技術的發達更是使“地球村”成為一種可能,宗教這一擔負著靈魂救贖的思維活動,必然會進人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類藝術和思維活動碰撞最頻繁的美國更無法例外。社會本身一旦遺失其文化支撐點,宗教也必然要放下居高臨下的俯瞰狀態。戰爭是歷史的催化劑,它助長並加劇了美國文化中已經出現的各種各樣的趨勢,給一代美國人帶來了太多不堪回首的記憶。後工業時代科技的高速發展更是讓人們始料不及,人們在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好處和便利的同時,物質的豐富性也迅速導致他們思想的下沉。
《兔子富了》中的哈里繼承了岳父的豐田車行,突然降臨的一大筆財產讓他的身份發生了變化,而日本車省油的特點又在能源危機時為他帶來更加意想不到的財富。但是財產的增多、地位的上升在改變了其經濟地位的同時,也造成了他理想的喪失。他再也不可能拋棄這一切去追求心目中純粹的信仰,但召喚依然存在,他在這種環境下不得不以另外的方式完成心中的嚮往。而這種方式,必然是一種世俗的、日常的方式,這是哈里這個階層所決定的,他們為其文化構成、政治觀念、成長背景所制約。不僅哈里如此,一代美國人在那個時代都面臨著這樣一個選擇。社會壓力部分異化了人們,而大家也不可能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去做傳統型的信仰膜拜。這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一種新的信仰體系。弗萊曾指出:“在宗教上,意識到罪愈的人會感到異化,不一定是與社會分離,而是與上帝的存在相隔離。正視這樣一種異化感,成為一個人宗教生命的開始。”哈里因為宗教方面的困惑而不斷地尋求答案,他選擇了不停地奔逃,企圖在流浪的生活中尋求到內心的安寧。這也正是厄普代克本人所經歷的宗教危機,他一生都在其內心衝突中旋轉,綜觀他的作品,宗教是一個恆定不變的主題,但卻從來不曾有過前後一致的宗教觀念。
“兔子四部曲”通過哈里一生宗教思想的變化,揭示出世俗社會中的個體生活經驗、心靈結構與傳統意義世界的對抗、屈從,繼而妥協的形式,以及形成的原因。在巨集大的敘事體系與細緻的心理描寫相交叉的過程中,厄普代克把美國當代人的宗教意識從心靈的世界逐漸引向了世俗世界,解決了其內心的真正本質衝突。從而實現了自己對當代西方文明病症的診斷,對當代美國人靈魂的探索,對當代個人精神上生存困境的關注,同時也使這部富於生活氣息的“兔子四部曲”成為引領讀者領悟人生真諦的優秀作品。
論文摘要:美國當代著名作家約翰·厄普代克是一位有意識的表現宗教主題及宗教情懷的作家。他秉著他的宗教觀,以神性的終極關懷與世俗的人文關懷兩大信念為支撐,試圖表現人類宗教的發展及前途,為人類找到信仰的旨歸。其成名作“兔子四部曲”更是全方位地體現出厄普代克對當代美國宗教的思考和對人類命運的關注。
對於有著深厚宗教文化背景的現代美國文學而言,宗教主題一直恆久而貫穿始終,不可或缺。許多美國作家都具有濃厚的宗教情節,如歐文、庫拍、霍桑、艾·辛格、威廉·福克納、約翰·斯坦貝克、索爾·貝婁等。他們習慣於採用比喻、象徵、反諷等藝術技巧,將聖經的主題和意象用不同的面貌展示給讀者。或是出於對現實的徹底失望,或是由於對美國夢理想的嚮往,他們不約而同地都選擇了走向上帝來作為其棲息之地,繼而勇敢地去尋找現代文明失落的根源。而宗教,也一直是厄普代克文學創作的主題,凝聚於其中的是他深沉的歷史思考和獨特的情感體驗。以“兔子四部曲”聞名於世的約翰·厄普代克現已在美國當代文壇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1932年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裡丁鎮並在臨近的謝林頓鎮長大,時值經濟大蕭條之際,幾年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兩大事件對美國民眾的生活和心理均產生了重大影響,厄普代克也概莫例外,這些不僅使他體味到生活的艱難,懂得飢餓和貧苦,更讓他感受到了對死亡的恐懼,繼而促使他走向獻身於藝術殿堂之路。他大多數作品最後都以宗教為旨歸,將宗教觀念融人到日常生活的細節。從其第一部小說《貧民院集市》起,厄普代克就一直關注宗教在美國社會的發展趨勢、發展形態以及當代美國人的宗教信仰、宗教表現、宗教危機等問題。厄普代克是一名路德教徒,父親威斯利·厄普代克原是工人,後兼任平信徒傳道師,雖未授神職,但卻使厄普代克從小接受到了基督教的傳統教育,並對其以後的文學創作深有影響。厄普代克在一次採訪中曾說道:“我對基督教的信仰使我在作家生涯中獲益匪淺”,“使我著重於精神方面的工作”,並且“的確需要不時地去教堂做禮拜”、“需要某種精神上的超凡脫俗的東西”。基督教在他的性格形成、文化積澱和之後的文學創作主題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創作“兔子四部曲”時,厄普代克更是深人思考基督教對美國當代社會道德規範的約束力,對現代工業化社會中人的精神信仰的迴歸,以及對整個人類的終極關懷所具有的不可磨滅的重大功用。他在作品中描寫了大多數美國人仍舊信奉傳統中的上帝,他們很多時候將很多東西歸結為上帝的賜予,並堅信人類要尋找的歸宿、廕庇、平安、福樂,都不在上帝之外。而這樣一種象徵著美國傳統的宗教文化與虔誠的宗教信仰的習慣,也正是厄普代克自身所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個人化體驗的宗教感情成了“兔子四部曲”中最引人關注的焦點,這是他心靈感性的產物,是一種非常執著的追求與慾望,並被刻上了時代性的烙印。厄普代克將人類的自由存在理解為是由宗教信仰而產生的激情噴發與洶湧,沉醉與迷狂,這是當代美國人個體生命價值觀的選擇,是一種超脫苦難、直麵人生、嚮往永恆的飛揚狀態。
怎樣看待傳統基督教中人與上帝的關係是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核心問題,也是他以宗教題材反映宗教信仰是源自於人類的自然屬性和潛意識心理的表現形式。傳統的宗教信仰是普天唯一、普世同照的上帝之愛,遍佈於整個人類心靈世界。厄普代克把它作為一個情感的烏托邦,作為一種人生哲學不懈地加以宣揚與鼓吹。在如此動盪不安且備受戰亂的美國社會,厄普代克還能專心描繪理想中傳統上帝對人類的終極之愛,並且以一種宗教性的虔誠加以提升,實屬難能可貴。概而言之,基督教思想為“兔子四部曲”這部紛繁複雜的鉅著提供了一條貫穿全書的主線,基督教的文化傳統也拓展並加深了它的文化底蘊。厄普代克把它作為描寫人生百態也是揭示當代美國人精神實質的藍本,並由此對人類的存在作了終極性的價值思考。
二、世俗的人文關懷:被輪迴與續寫的歷史
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的宗教世俗化開始成為一股洶湧澎湃的潮流。當時西方學術界“把在社會功能上近似於宗教的非宗教現象稱為‘非宗教的宗教’或‘世俗宗教”,。但宗教的“世俗化”並非消解宗教、淡化宗教,而是宗教本身適應社會現實以謀求發展的一種調整和變化,這也更加突出了其現實意義與人文關懷。這個時候的宗教與其說是人們通往天國的必經之途,不如說是滿足人們現世精神生活的需要。這種世俗化的宗教能夠更全面、更廣泛地深人社會生活,在宗教的社會結構、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以直接或公開的方式頑強地體現並實現自我,這無疑擴大了宗教生存的社會基礎。
在美國,宗教的世俗化也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它開始於60年代,持續於70年代,甚至80年代。艾森豪威爾總統就說過:“宗教活動其實是一種現實的需要”。厄普代克在創作“兔子四部曲”的時候.毫無疑問也受到這種趨勢的影響。他在作品中詳盡具體地表現了當代美國現實生活中宗教轉化成民眾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民族感情的過程。例如,人們用餐前後要進行感恩祈禱,早禱、晚禱都是例行公事。而作品中描寫到的“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聖瓦倫廷節”、“復活節”是美國民間的重大節日,每逢這個時節宗教組織通過舉辦音樂會、上演話劇等形式來歌頌上帝,體現了人們強烈的宗教情感。這種現象正如羅伯特·貝拉所指妞的,“美國20世紀的公共生活到處充斥著宗教色彩。”對於大多數當代美國人來講,“宗教信仰與政治信仰並沒有什麼兩樣,是先天繼承的而不是後天認可的,決定條件往往是地理和興趣而不是出於思想上的確信。阪依宗教既不嚴肅,改變和拋棄宗教信仰也沒有什麼痛苦。”在社會的其他方面趨同祛異的趨勢下,這是他們所享有的為數不多的自由選擇之一,選擇一種宗教或是不信仰宗教,完全是個人的自由。“兔子四部曲”中的主人公們就都各自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物件與信仰方式,而厄普代克甚至還在四部曲的最後一部《兔子安息》中,讓哈里的兒子納爾遜接受了東方的宗教,學會老僧打禪的冥想方式。值得慶幸的是,當代美國的這種世俗宗教把強調個體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使原來呆板生硬的清教面孔變得富有彈性,更具感情化、個人化,從而使其擁有了一種人文主義色彩的關懷。美國學者弗姆認為,這是“平民精神侵人了教會”,是“世俗精神進人宗教中的一種必然結果。”美國著名公眾輿論分析家路易斯·哈里斯在80年代的調查表明,大約有95%的美國人說他們信仰上帝。但他們中的58%的人很明顯根本不常去教堂。厄普代克正是把當代美國這種疏遠繁縛教規的實用主義宗教,融人到了“兔子四部曲”的思想範疇之中,才在美國社會各個讀者階層引起了精神上共鳴,這也可以說是他推廣世俗化宗教的理論摹本。
三、神聖和世俗的結合:精神與現實的合流
從社會思潮的演進來看,多種思潮的交叉、衝突與融合,是認識逐步提高、意識逐漸明晰、思想不斷進步的必由之路。就神學的發展而言,它也同樣經歷了與時俱進的提升過程。因此,宗教走向世俗並不是宗教墮人庸俗,而是宗教迎接新時代的一種變化形式。我國著名詩人于堅就說過,人應該“像上帝一樣思考,像市民一樣生活”。信仰與塵世生活的結合,並不是信仰的失落和抹殺,相反,恰恰是讓宗教這個純精神的產物抹上現世的光輝,用更多生活的理念避免流人形式的高蹈,從而增強其生命力。我們都知道,“與五十年代美國中產階級的豐裕現狀相呼應,中產趣味的文化也形成了普及趨勢。”在一個文化已並不是高雅統治的時代,商品化、物質化必然招致遊戲態度的蔓延。同理,我們又怎能避免當代美國的宗教不染上世俗的色彩呢?
當今世界早已伴隨著科技、工業的發展成為一個多元化的世界,航空技術的發達更是使“地球村”成為一種可能,宗教這一擔負著靈魂救贖的思維活動,必然會進人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類藝術和思維活動碰撞最頻繁的美國更無法例外。社會本身一旦遺失其文化支撐點,宗教也必然要放下居高臨下的俯瞰狀態。戰爭是歷史的催化劑,它助長並加劇了美國文化中已經出現的各種各樣的趨勢,給一代美國人帶來了太多不堪回首的記憶。後工業時代科技的高速發展更是讓人們始料不及,人們在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好處和便利的同時,物質的豐富性也迅速導致他們思想的下沉。
《兔子富了》中的哈里繼承了岳父的豐田車行,突然降臨的一大筆財產讓他的身份發生了變化,而日本車省油的特點又在能源危機時為他帶來更加意想不到的財富。但是財產的增多、地位的上升在改變了其經濟地位的同時,也造成了他理想的喪失。他再也不可能拋棄這一切去追求心目中純粹的信仰,但召喚依然存在,他在這種環境下不得不以另外的方式完成心中的嚮往。而這種方式,必然是一種世俗的、日常的方式,這是哈里這個階層所決定的,他們為其文化構成、政治觀念、成長背景所制約。不僅哈里如此,一代美國人在那個時代都面臨著這樣一個選擇。社會壓力部分異化了人們,而大家也不可能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去做傳統型的信仰膜拜。這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一種新的信仰體系。弗萊曾指出:“在宗教上,意識到罪愈的人會感到異化,不一定是與社會分離,而是與上帝的存在相隔離。正視這樣一種異化感,成為一個人宗教生命的開始。”哈里因為宗教方面的困惑而不斷地尋求答案,他選擇了不停地奔逃,企圖在流浪的生活中尋求到內心的安寧。這也正是厄普代克本人所經歷的宗教危機,他一生都在其內心衝突中旋轉,綜觀他的作品,宗教是一個恆定不變的主題,但卻從來不曾有過前後一致的宗教觀念。
“兔子四部曲”通過哈里一生宗教思想的變化,揭示出世俗社會中的個體生活經驗、心靈結構與傳統意義世界的對抗、屈從,繼而妥協的形式,以及形成的原因。在巨集大的敘事體系與細緻的心理描寫相交叉的過程中,厄普代克把美國當代人的宗教意識從心靈的世界逐漸引向了世俗世界,解決了其內心的真正本質衝突。從而實現了自己對當代西方文明病症的診斷,對當代美國人靈魂的探索,對當代個人精神上生存困境的關注,同時也使這部富於生活氣息的“兔子四部曲”成為引領讀者領悟人生真諦的優秀作品。
▸ 普朗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