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老師的精選文章

  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是偉大無私的,有誰不在將您讚揚!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

  “老師就像米蘭,吐露芬芳,我愛老師就像愛米蘭……”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就想到了我敬愛的吉老師。

  還記得開學時的那次大掃除,同學們都打掃好了,便離開了教室,我也離開了教室。剛走出校門不久,我便想到茶杯還沒拿,就轉身準備回教室去拿茶杯。來到教室,只見吉老師挽起衣袖上了“戰場”。吉老師先清掃地面,再把所有桌凳全部挪到一邊,然後又拿來肥皂粉,細心地撒在地面上,用溼拖把壓住使勁地擦拭,由於老師打掃得太認真了,都沒發現我,我為了不打擾老師打掃,便悄悄地走了。後來,為了保持教室地面的長久清潔,吉老師又想出高招,讓我們到超市買來桌腳墊子,分別貼上在桌腳和凳腳上,這樣不管桌凳怎麼移動都不會出現斑斑髒跡,同時還大大降低了噪音,不管你什麼時候走進我們的教室,都會讓你感覺非常安靜、乾淨。這都是吉老師的功勞呀!

  吉老師不僅工作認真,對同學們也是關愛有加。一天下午的活動課上,我們玩起了棒趕球,大家玩的開心極了,我們一會兒把球趕到這兒,一會兒把球趕到那兒。“啪”!只見戴偉銘和陶也不小心撞到了一起,陶也的額頭正好撞到了戴偉銘的眼睛下方的顴骨,他眼睛下面的那塊面部肌肉立刻腫成了小饅頭,而且發紫了,吉老師發現了,立即叫班上跑得最快的“飛毛腿”———丁傑去超市買了一小盒隨變冰激凌,吉老師小心地把冰激凌敷在戴偉銘腫起的地方。快放學了,吉老師又不放心地看看戴偉銘的臉怎麼樣了,發現紅腫明顯小了許多,放學路上,吉老師還關切地攙扶著戴偉銘一步一步的向前走,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吉老師親戚家的孩子呢!

  吉老師在教學上更有一套。聽她的課,時間過得總是很快。吉老師講課非常非常細,無論是分析課文,還是講解詞語,她都能旁徵博引,講得生動有趣,我們聽得津津有味。隨著老師臉上表情的變化,同學們時而凝神沉思,時而神采飛揚,時而頻頻點頭,時而低頭微笑……吉老師批改作業也非常認真,好幾次我作業本上不小心錯漏了幾個標點符號,她也都一一幫我更正過來。

  這就是我們的吉老師,她就像一朵淡黃的米蘭,雖然渺小,但卻吐露著誘人的芳香,我愛吉老師就像愛米蘭!

  篇2

  小學生涯已匆匆流過,而我也邁進了八中的校園,成為了一名中學生,我又迎來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新的同學、新的環境,尤其是新的老師。

  老師,一個最神聖的職業。他們如園丁,哺育著花園裡嬌嫩的花朵;如陽光給予著我們生長必需的養分;又如露水,讓我們盡情吸取甘霖。他們為我們的成功,灑下了無數辛勤的汗水。

  我們的成長和老師是分不開的,更是和好老師密不可分。沒進八中時,我就耳聞八中的老師是最盡職、最好的老師,現在更是領略到了他們的風采。我們的班主任王老師每天不辭辛苦,對我們全方位盯緊;我們英語老師講課幽默風趣;我們數學老師對我們要求一絲不苟……尤其我們的語文老師,我特別喜歡他。

  語文老師是一個男老師,姓王,鼻樑上架著一副眼鏡,他笑起來特別和藹可親。王老師知識淵博,見識廣,總能把不懂的知識點通俗易懂地講出來。

  就說有一節課吧!王老師講到“文學”這個詞,為了讓我們更深入得了解什麼是文學作品,什麼不是文學作品,語文老師讓同學讀了兩篇文章。

  第一篇的題目是《搭橋》。文章中那個可愛的小男孩,用一顆善良,真摯的心,把我們深深地打動了。在文章結束時,小男孩的心願達成了:小男孩的家門前有了一座橋;村外的河上架起了一座橋;而鄰家小妹妹的心臟搭橋手術也做了,小男孩的願望成真了。

  第二篇文章《老爸是個大忽悠》中,那個爸爸時時刻刻為家人著想,以忽悠的方式不讓家人為家裡的事情而操心,讓人感動。

  這兩篇文章都是文學作品,都有過藝術加工,現實中不一定真實存在那樣的小男孩,但是為母親,為村民,為鄰家小妹妹而著想的小男孩一定有,只是不像文中的小男孩把全部都想到了而已。現實中不一定有這麼用忽悠來不讓家人操心的父親,但是,愛家庭,愛家人,不讓家人操心的父親一定有,只是沒有文中的具體……

  語文老師用兩篇文章把文學作品和不是文學作品的區別給解釋的清清楚楚,讓我們理解的很深刻,又記住了文學的意思。你說,這是不是一個好老師?

  怎麼樣?你羨慕不羨慕我身邊有這麼多好老師呢?

  篇3

  他個子不高,微微發胖的臉上有一雙時常眯起來的慈祥的眼睛,一頭花白的短髮更襯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條強壯的右腿,而左腿,卻從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圓木棍支撐。這條腿何時、為什麼截去,我們不知道。只記得有一次,他講課講到女媧氏補天造人的傳說的時候,笑著對我們說:“女媧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樹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變成人。只是有的人,由於女媧甩得力量太大了,摔丟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時候被她甩掉了一條腿的。”教室裡自然騰起一片笑聲,但笑過之後,每個學生的心頭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同時更增加了對劉老師的尊敬。

  他只靠著健壯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幾個小時,為我們講課。逢到要寫板書的時候,他用木棍撐地,右腿離地,身體急速地一轉,便轉向黑板。寫完了粗壯的粉筆字,又以柺杖為圓心再轉向講臺。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師,一天不知道要這樣跳躍旋轉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轉,都引起學生們一次激動的心跳。

  他的課講得極好。祖國的歷史,使他自豪。講到歷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陳詞,常常使我們激動得落淚。而講到祖國近代史上受屈辱的歲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們沉重地低下頭去。後來,我考入大學歷史系,和劉老師的影響有極大的關係。

  他不喜歡筆試,卻喜歡課堂提問,讓學生們述說自己學習的心得。我記得清楚極了,倘若有同學回答得正確、深刻,他便靜靜地佇立在教室一角,微仰著頭,眯起眼睛,細細地聽,彷彿在品味一首美妙的樂曲。然後,又好像從沉醉中醒來,長舒一口氣,滿意地在記分冊上寫下分數,親切、大聲地說:“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學回答得不好,他就吃驚地瞪大眼睛,關切地瞧著同學,一邊細聲說:“別緊張,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邊不住地點頭,好像那每一次點頭都能給學生注入一次啟發。這時候,他比被考試的學生還要緊張。這情景,已經過去了將近三十年,然而,今天想起來,依舊那麼清晰,那麼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