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詩兩首反思總結
《外國詩兩首》裡面的《蟈蟈與蛐蛐》和《夜》是兩首優美的田園詩。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教學中我們常常會意外地發現:學生頭腦裡有教師所意想不到的潛能和想法,有時他們能夠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為第一節課在四班各課的程式一堂課下來,課堂非常沉悶,為了實現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貫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是我課後思考的一個主要問題.於是我改變當初的教學設計.新的思路通過學生反覆誦讀圍繞教師設計的“我感受到──”“我發現了──”我不理解──”“我欣賞── ”等幾個環節,很好地,掌握理論落第一首的學習要點,教師及做了一番學法總結後,學生自學第二首詩時得心應手,完成效果相當不錯,但是,如何在教師“退居二線後”,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不留痕跡引導學生將課文所有知識很好地落實,是一個難題,也是我為之不斷努力的方向。
篇2
詩歌通過聯想將兩個畫面疊印在了一起,詩人只選取兩種景物來寫,但留給讀者更多想象空間,大自然的歌手還有很多,大地歌聲不斷,以少勝多。通過引發讀者的想象,豐富詩歌的內涵。美好的詩歌是動人心絃的,因為它是生命的歌吟。詩人把蟈蟈和蛐蛐當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們的鳴唱當作大自然的詩歌,藉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生機勃勃,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的讚美。雖然描繪景物不同,但詩歌的情感前後一致。
令 人欣慰的是大家都積極參與了詩歌的感悟,意外地發現,學生頭腦裡面有教師所想象不到的潛能和想法,有時他們能夠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實現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 “學習共同體”,是我在教學設計時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圍繞教師設計的“我感受到 ” “我發現了 ” “我不理解 ” “我欣賞 ”等幾個環節,很好地掌握了第一首詩的學習要點。教師及時做了一番學法總結後,學生自學第二首詩歌時得心應手,完成效果相當不錯。課後讓學生完成小詩:草,還是很不錯的。
篇3
本課教學採用自讀法。第一課時先是共同回顧常見的上課思路。***匯入、作者簡介、朗誦、自讀品佳析形學技法、明主旨***接著讓學生自學十分鐘,同桌合作學習也可。再接著檢查自學情況。按步驟先是讓學生把作者簡單介紹,然後是合作誦讀、同桌讀、自薦讀、班齊讀、師領讀。再接著讓學生品析。好的品析則讓其他同學做下摘記。最後讓學生討論課後練習一。第二課時先讓學生自學欣賞20分鐘,寫《夜》賞析小作文。再接著是自讀,然後是明主旨。讓學生析文章的美。最後師總結。接著看課後練習,讓學生合作討論,比較濟慈詩的兩種翻譯法,說說你喜歡哪首的翻譯,為什麼?火車式,人人要求回答。最後讓學生開展詩歌朗誦會,準備10分鐘,後小組派代表參加。
《蟈蟈與蛐蛐》這首詩可以分為兩節:
第1~8行詩為第一節。用“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領以下7行詩,主要寫了“蟈蟈的樂音”。還寫了“陰涼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可喜的草叢”等富有盛夏特色的景物,寫出了一個充滿生機、充滿喜悅的世界,並以此烘托了“蟈蟈的樂音”的美妙動聽。
第9~14行詩為第2節。用“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領起以下5行詩,主要寫了冬日的“蛐蛐的歌兒”。“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一片寧靜”等語句寫出了冬天嚴酷冷清的景象,“逐漸升高的暖氣”“昏昏欲睡中”等語句表現了家中的溫馨氣氛,並以此襯托了“蛐蛐的歌兒”的悅耳動聽。結尾兩行詩通過聯想將“蛐蛐的歌兒”與“蟈蟈的樂音”巧妙地聯絡起來,生動地表現了“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
《夜》全詩分為四節。第一節用白天的喧響反襯了夜的靜謐;第二節用“溪水輕輕的歌唱”寫夜的寧靜,用明月的銀輝寫夜的美好;第三節描寫了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第四節總寫了夜晚的寂靜和月色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