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反思範文
《詠柳》、《春日》是兩首古詩,前者是唐代詩人賀知章所作,後者出自南宋詩人朱熹之手。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式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古詩兩首 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從學生已知入手,探討未知。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課前、課中、課後***。在兩首詩的教學中,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解字詞,給學生建立自讀自悟的機會。在交流自學成果的過程中,變單純的“師教生”為“生生互學”“生生互補”,變僵硬的教師灌輸為學生間的自我啟迪,從而充分地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詩相對而言易於理解,部分學生在學前就有接觸。就本課而言,有學習第二首詩的基礎,所以應發揮這一優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深入詩文的意境,讓學生對古詩詞有昇華理解和再創造的空間。在課堂上,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兩首古詩,如說一說、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從學生學習的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激發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的興趣,令學生利用各種方式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更為學生品味詩句意境及理解後的再創造架起了一座橋。
篇2
《詠柳》、《春日》是兩首古詩,前者是唐代詩人賀知章所作,後者出自南宋詩人朱熹之手。這兩首詩都描寫和讚美了春天的景色。《詠柳》寫的是初春二月柳樹、柳條、柳葉。《春日》是一首春遊詩,讚美了萬紫千紅的春天景色,同時也點出了“東風”是萬紫千紅春天的源頭這個道理。兩首詩把春天描寫得奼紫嫣紅,多姿多彩,而又充滿了勃勃生機,表達了作者對萬物復甦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來時的喜悅。除此之外,《春日》一詩還飽含勸學之意。
上課之前,我細鑽教材,品讀詩句,蒐集相關資料,做好上課前的準備。給學生布置的任務是:熟讀詩句,背誦詩句,觀察柳樹。
上課時,我自創了一個謎語——“春天到,抽絲葉;春風吹,細腰扭;梳長髮,愛春天。”學生很快能猜出謎底:柳樹。結合字謎以及學生觀察到的柳樹的樣子,讓學生說說柳樹的特點,這樣很自然就匯入了課題。板書完課題後,便是引導學生朗讀詩句,著重注意語感和節奏的指導。《詠柳》詩意比較淺顯易懂,加之課前佈置學生觀察柳樹,學生對詩意理解起來難度不大,因此我才去抓住重點詞語讓學生自主讀、悟,對照插圖自行吟誦的方法來學習全詩,讓詩句描繪的柳樹的形象在學生的的心中形成以致終生難忘。《春日》的教學我抓住全詩的感情基調,通過設計找“證據”,從關鍵詞入手,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詩句的大意,教師適時點撥。理解了詩的大意,學生再來誦讀,必定是“功到自然成”。這是一首寫春詩,勸學詩,學生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這句警示語,也算是學生明白的另一個道理吧。
課後,我檢查學生背誦的情況,全班通過,然後默寫,有十多個學生寫錯了一個字,其他的全對,獎賞他們每人一個“笑臉”。
篇3
本節課的背誦目標、識字目標、情感目標成功達成。但是詩文的理解方面還是不到位。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1、學生對古詩的意境感情理解比較到位。我採取學生自讀,學生範讀,老師評價的方法指導學生在讀中體會古詩情感。另一方面,七律詩,指導學生從詩文的節奏入手,感悟韻律美,體會詩詞意境。2、學生當堂都能夠背誦古詩。通過學生自讀,指名讀,師生接讀的方式,包括學困生在內的全體同學都能夠有節奏的背誦古詩。3、個體的示範性作用發揮的恰到好處。本節課的誦讀部分採取學生相互影響的方式,即通過個別學生的泛讀,起到教師泛讀的效果。自讀之後,指名本班的張國帥、胡瀚遠、孟成存、李旭輝等朗讀方面比較好的學生泛讀,提示其他學生找找自己與他們的差距,從而起到整體的修正。我發現這個方式很好,比老師的泛讀效果更好一些,學生之間的學習作用是無限的。4、通過小組賽學的方式,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當堂默寫古詩。我覺得這些都是這節課比較好的部分。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與改進方式:1、對詩意的突破不夠,雖然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是收效甚微,只有班級的中上等學生能夠準確的說出詩文的意思。等我班多媒體修好後,下次古詩的教學我將試著採用多媒體圖畫的方式。學生的形象思維比較活躍,要抓住這一點。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畫。2、《春日》這首詩的最後兩句“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整體的詩意學生理解不夠,同時對這首詩寫實的部分找的不準確。回想了一下,我覺得可能是我對本詩的背景介紹不夠深入,上課之初我只介紹了朱熹,點明這首詩是朱熹春日郊遊時寫的。沒有點明朱熹的寫作特點。導致學生對本詩歌有模糊的理解卻說不出來。
在此,我對古詩教學還有一些疑惑,在三年級階段,如何把握好詩歌意境與詩詞分析之間的度呢?我覺得,古詩教學應該不是逐句的分析,應該是對詩文的整體感知,但是還要讓學生說出詩句的意思,到底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怎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