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場化

  中國,你瞭解多少呢?下面由小編為你分享中國,背後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分析:

  週末,央行“雙降”,在人民銀行的公告上,有一句話非常惹眼“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定存款利率浮動上限”。

  這句話意味著什麼呢?

  它意味著,中國的利率徹底市場化了。並非說央行對利率就不管不問了,而是央行對利率的調控更多地將倚重市場的調節,央行的政策也更多地去通過政策工具和傳導機制來影響市場實際貨幣價格,而非強制性地去限制利率。

  表明,我國市場化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央行已經掌握了調節的手段,在不失對貨幣價格總的調控能力的基礎上,給市場更大的發揮空間,以提高貨幣在市場上的利用效率。所以,改革的完成對中國來說意義很重大。

  很多人不太明白利率和匯率市場化的風險,對一個國家來說,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改革都必須是漸進式的,必須讓市場有一個適應過程,必須要有強大的市場掌控能力。否則,利率和匯率市場化無疑是經濟自殺,後面必釀成災難。因為,他國可以通過對匯率或利率的攻擊實現對一國的經濟洗劫,很多國家的經濟危機都是在經濟內部失調,利率價格出現異常時,匯率遭到攻擊而最終使得經濟崩潰。

  在使用這些工具進行貨幣攻擊方面,西方特別是華爾街擁有極強的能力,譬如“壞小子”索羅斯就攻擊過英鎊,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對多個國家的貨幣發起過攻擊,那都是赤裸裸的貨幣戰。

  那麼,到底利率、匯率、資本流動與實體經濟是什麼關係呢?這些金融戰、貨幣戰、經濟戰又是怎麼玩的呢?這些在金融的課堂上不會講的東西,下面就聽佔豪***微訊號:zhanhao668***說說其中玄機。

  其實,說清楚這一系列邏輯並不容易,特別是用大家都看得懂的語言更難,佔豪一貫追求的風格是專業文章儘量做到識字、有一些基本邏輯和常識就能看得懂,所以這篇文章思考起來很麻煩,想來想去,還是從舉例的邏輯入手較好。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要發展經濟,在現代社會封閉是玩不轉的,譬如主動封閉的朝鮮、被封閉的古巴情況都不太好。哪怕是中國這麼大的國家,在新中國後特別是60年代***與美蘇均交惡***,在被動封閉的情況下也是發展困難極大的。中國之所以能挺過去,根本原因在於中國人口多,地大物博又有強有力的領導人和政黨,且主要勞動力在農村。有吃的,有勞動力,有資源,有強大的組織能力,又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愣是扛過去了頭三十年。

  但是,對於一般的國家來說,若被全面封鎖生活得必然很艱難,經濟發展一定會很不順暢。道理很簡單,現在是全球化市場下的全球化分工,一國只有自己國家的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通過國際市場放大需求,借被放大的需求才能快速發展自己。中國在改革開放後之所以經濟發展得非常快,根本原因就是與西方市場的對接激發了我國生產要素的潛力,這也是中國必須走改革開放的邏輯的根本原因。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家必須是開放的才能有發展機會,這一點大家應該都能理解。

  國家開放,西方往往以各種條件要求相關國家趕緊市場化改革,匯率、利率、各種物價全部市場化。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只有價格都市場化了,政府不控制了,他們才便於操縱,才能以自己的實力來通過掌控價格實現巨大獲利。

  當一國市場還很弱小時,如果盲目放開價格,一旦需求失控,在沒有健全法律體系的情況下,商人必然囤積居奇,那麼接著就會產生民生災難,國家的穩定也就沒有了。至於匯率和利率,對經濟的影響就更加深遠了。西方國家讓很多新興市場放開各種價格的控制,目的就是為了自己操控這些價格方便。因為,相比他們的經濟能力,一般新興經濟體的經濟規模要小很多,市場更不健全,往往很容易被他們這些熟悉規則、實力強大的對手洗劫。關於這些手段,佔豪在拙作《大博弈 中國之危與機》當中都有詳述。

  這麼說雖然很籠統,但大家應該有這樣一個概念,即誰控制了供求誰就控制了價格,而一個缺少市場深度、體系不完整、法律不健全的國家,如果完全放開基本相當於不管,那一定是既控制不住供給,也控制不住需求,市場必亂。

  什麼時候才可以放開價格,當市場體量足夠大,市場機制足夠健全,市場法律足夠完善,市場供求已很難被操控或政府已經有手段避免被操控的情況下,或者說相關國家已可以通過巨集觀調控主導自己國家市場的供求的情況下,方可以放開價格。因此,各種商品的價格由計劃到市場化,是需要一個放開的過程,否則過快、過猛的開放,市場必亂,社會必亂,國家必亂。

  蘇聯崩潰後俄羅斯、東歐國家的慘狀,就是因為對這些完全不懂,完全按照西方的建議,一下子全放開價格導致的。稍微年長一些的戰友應該還記得,我國1980年代末進行價格闖關時,也出現了瘋搶商品的情形。試想,如果整個社會當時沒有足夠的供給,當食品難以充足供應時,國家、社會是不是會亂掉?

  基於這種簡單的邏輯,無論是普通商品價格、貨幣價格改革都必須是一個漸進過程,越重要的商品價格改革往往越往後放,改革週期會越長。什麼是重要商品,譬如食品、石油、貨幣,這些都是最重要的商品。

  貨幣的價格包括兩種價格,對內價格和對外價格***對外價格還包括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對內價格就是利率,對外價格就是匯率。對一國來說,這兩個價格如果是固定的,那麼***資本短期進出該國市場本身是無利可圖的。進來,要不投資實業經營以實現資本增值,要不把錢交給辦實業的人然後收取貨幣利息。所以,在固定匯率時代,短期的投機熱錢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為進來也無利可圖。在一國剛開始與國際市場對接時,相對固定匯率、固定利率是最為安全的選擇,因為這樣不會引來熱錢的攻擊***譬如,中國1994年匯改之後兌美元長期維持在8.27:1左右。當然,美國之所以讓人民幣盯緊美元,是因為人民幣保持低匯率可以讓美國購買到大量中國製造的廉價商品,這樣可以增加美國社會的福利。否則,美國人怎麼可能讓中國盯緊美元,這實際上就是中國和美國進行的一種戰略交易。這一戰略交易平衡在2005年美國逼迫人民幣升值後被打破***。

  當然,這不是說熱錢就一點好處沒有,熱錢也是錢嘛,當池子足夠大,水足夠多,熱錢作為活水的一部分進出都不是問題,對整個池子來說翻不起什麼波浪,但由於有熱錢的進出總的水量還是增加了,對經濟發展是好的。所以,熱錢並非一無是處,關鍵是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視角去觀察,談熱錢色變是因為缺乏對資本的深刻認識,對熱錢完全不管不問那是不知死活。

  假如一個國家一開始與國際市場對接,其利率和匯率就是市場化的,那麼結果會怎樣呢?

  剛開始,由於這個國家的市場開放***只要國家政治平穩、經濟有發展潛力***,國際資本看好其市場發展潛力,就會對該市場進行投資,這些投資最初產業資本投資多,投機熱錢少。但是,這個時候由於該國經濟規模小、市場容積小、貨幣供應小,所以隨著外資的流入,在匯率市場化的情況下匯率價格會因為外幣的流入而上升,同時實體經濟也會因為外資投資的增加也增長。為了平抑貨幣價格以及滿足經濟增長需要,此時該國央行往往會發行更多貨幣。

  隨著經濟的增長,貨幣需求越來越大,央行發行也越來越多,由於該國經濟增長,此時熱錢也看到了機會,加快流入,貨幣價格會繼續上漲。此時,該國經濟一般看似發展得很好,甚至會顯得有些過熱。當然,伴隨著的是貨幣越發越多,貨幣價格越漲越高。

  到了這種時候,西方的機構、經濟學家往往會吹捧該國經濟發展得多麼好,多麼優秀,未來前景多麼好云云,使該國放鬆在經濟政策上的警惕,沉醉於一片繁榮之中。

  對於該國央行來說,有經濟顯得有些過熱,貨幣流動性顯得過於充足,為了平抑經濟增長過快,他們不得不通過加息以降低市場的熱度。加息就是提高國內貨幣價格,國內貨幣價格上漲會增加對熱錢的吸引力,熱錢湧入會加速,這又會引發匯率價格的上漲***對外的貨幣價格***。對內和對外貨幣價格雙漲的結果是:進來的熱錢在匯率賬面上獲得大筆的盈利,而國內的實體經濟則因為貨幣價格的上漲而利潤不斷減少。某種程度上說,這是自己國家的央行在行使政策時不知不覺將國內實體經濟的利潤匯入到了熱錢手裡。

  當熱錢在匯率上賺得足夠多,該國實業賺錢也越來越困難時,他們會第一批撤出該國。熱錢的撤出相當於熱錢拋售該國的貨幣,買回其母國的貨幣,於是該國的匯率開始貶值,貶值又會引發更多熱錢甚至產業資本的獲利撤離,匯率就會繼續下跌。

  此時,如果該國央行降息,增加貨幣流動性,那麼***資本在撤離時賣貨幣,央行也發貨幣,該國貨幣會貶值得將會更快,物價會飛漲,經濟危機會爆發;如果此時央行去市場上收貨幣以維持市場價格,則會引發更多的***資本和產業資本的撤離,該國實體經濟會因為流動性減少而遭受更大打擊,貨幣依然會因為經濟的下滑而大幅貶值,資本的撤離會進一步引發實業的發展困難,如此惡迴圈,經濟危機一樣爆發。

  所以,很多國家不懂利率和匯率的重要性,上來就搞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根本沒有過程,遭受西方發達國家的貨幣戰洗劫就在所難免了。真到那時,一國貨幣的政策將徹底失去對經濟的調控能力,會陷入首鼠兩端的境地。1997年的東南亞經濟危機,大概就是這麼個情況。

  可能戰友們就要問了,既然危險這麼大?中國的利率現在為何市場化了?事實上,中國進行利率和匯率改革時間週期已經很長了,兩者雖然並行,但我們依然是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即先實現利率的市場化,即國內貨幣價格的市場化,然後最終再實現匯率的市場化。試想,如果國內貨幣價格央行都沒辦法通過市場手段控制,放開匯率這個外部價格豈不是找死?

  中國現在完成,說明現在中國央行已經具備了在國內通過政策手段以市場化的方式控制國內貨幣價格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中國央行已經可以根據中國經濟的需要實現國內貨幣價格的引導性控制,而不是進行利率的強制性控制。這種引導性控制是基於市場對貨幣的需求,而不是央行自己根據自己的看法。譬如,現在實體經濟市場需要更多貨幣流動性,央行就可以通過降息來指導利率下降,但商業銀行自己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去控制貨幣的實際市場價格。

  中國之所以現在做到了這一點,是因為中國經濟體已經足夠大,中國央行有足夠強的控制能力保證國內利率市場是符合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資本並不能控制人民幣的對內貨幣價格。特別是,當中國央行不再是根據外匯出口結匯來發貨幣,而是開始讓商業銀行可以用信貸資產到央行進行抵押再貸款來發行貨幣,就是放棄了過去根據外部需求來發行貨幣的模式,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開始轉為以自己市場為主而不是以外部市場為主。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國貨幣發行悄悄地進行了一場革命***參考拙作《原創丨央行放大招,不僅僅是QE中國版,而是金融革命!》***。

  一方面是我國發行貨幣根據商業銀行需求,另一方面是人民幣正在加速國際化,這表明商業銀行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發行人民幣,然後這些人民幣既可以發到國內市場,也可以發到國際市場。這種格局,意味著人民幣有了一個國內國際市場的概念,中國央行變成了以自己為主,在國內國際市場發行人民幣的央行。這種模式,有些類似於美聯儲。

  隨著外部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商業銀行就會有更多的貨幣需求,然後商業銀行就可以拿著這些信貸資產到央行再貸款,再貸款完成後就可以將這些人民幣投入到世界範圍內需要人民幣的的地方。於是,過去商業銀行憑利差過日子,未來就要憑著對自己在全球範圍內發行人民幣的能力來過日子了。這就是央行和商業銀行發行人民幣和盈利模式的改變。

  而且,央行也開始向外施加自己的貨幣政策影響力,譬如中國央行開始在英國市場發行人民幣的央票,這就是一種主動對國際市場人民幣供求的一種調節工具測試。當中國央行逐漸有了對國際市場調節的工具,那麼也就會不斷提升對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價格調控。

  未來,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速度必然會加速,那麼接下來人民幣資本專案下的可自由兌換也就到了實現的時候了。到那時,匯率也就自由化了。

  人民幣匯率自由化後,鑑於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力和中國經濟的影響力,當中國央行發出人民幣,人民幣又通過商業銀行一部分發到國際市場,發到國際市場的人民幣再從國際市場上流入到中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如此一來,國內到國際後再到國內的貨幣內外迴圈體系就形成了。這一體系再加上我國剛剛建立起來的、脫離西方SWIFT系統的人民幣結算系統,人民幣國際化的閉環就OK了。有了這個閉環,中國自然就不需要再去盯什麼美元匯率,也當然就可以自由化了。而之前8月份人民幣匯率改革放寬波動幅度,就是一次匯率脫離美元的嘗試。

  當這一切OK後,只要中國經濟是沒問題的,中國就不怕任何所謂的貨幣戰,因為中國在國內、國際市場都可以通過給種手段調配貨幣供給,***資本試圖通過進出中國市場就獲得匯率的漲和跌基本不可能了。再加上中國還有那麼多美元外匯,這種金融攻擊只有是大的國家級別方有可能。因為,當外資進來拉昇人民幣時,中國央行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國內和國際的貨幣供給來抵消這種非主觀意願的貨幣價格波動,還可以通過拋售美元來調控人民幣價格。如此一來,所謂的貨幣戰僅僅想通過技術層面實現基本不再可能。如果非要打,那就不是貨幣戰了,而是變成國家間的敵對,國家間的熱戰爭了。當然,真若如此,自然也脫離的貨幣戰和經濟戰的範疇,而是變成了現實的戰爭,這個門檻可就太高了。至少,發動對中國這麼大國家的戰爭,僅僅憑資本家和政客的媾和是無法完成的,因為玩過火了民眾會不答應。

  基於此,本質上說,中國這次是在中國經濟發展、人民幣國際化大背景下,中國完成了技術準備後順理成章的過程,是中國在世界上經濟戰、貨幣戰能力取得質的飛躍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