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三月三吃什麼
三月三,是個重要的節日,民間有很多飲食習俗。那麼三月三吃什麼呢?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美食,下面小編為您介紹三月三吃什麼,這十種美食不要錯過了。
三月三吃什麼
1、雞屎藤
農曆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我們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曆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人。
農曆三月初三,在僑鄉江門家家戶戶都有吃“雞矢藤”餅的習俗。先將其葉子洗淨,與糯米一同磨碎,拌入煮溶的糖水,搓成粉團,壓成餅狀。部分還會在餅面印有“福、祿、壽”等吉祥字。用雞矢藤葉做出的餅甘涼可口,別有風味,食後清熱解毒。
2、薺菜煮雞蛋
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漢族在這日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於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藉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淨後捆紮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薑,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溼、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3、五色糯米飯
黑、紅、黃、白、紫——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的傳統美食,因糯米飯呈多種色彩而得名,又稱“烏飯”。壯家人把五色糯米飯看作吉祥如意、五穀豐登的象徵。
傳說古時候壯家村寨有個青年叫特儂,外出幹活總是帶著糯米飯。而山上的猴子總是把糯米飯搶去。有一次,特儂隨手扯了楓葉驅趕猴子,卻發現自己掐楓葉的手被染上了黑色。他靈機一動,回家後把楓葉浸泡到糯米飯裡蒸煮,製成了黑色糯米飯。猴子看見一大團黑乎乎的東西,以為是毒物不敢碰。特儂吃了黑色糯米飯,口不幹不燥也不膩倦,反而覺得渾身是力。後來,壯家人都學著特儂做黑色糯米飯,後又逐漸用黃梔子、紅藍草等做成了黃色、紅色、紫色糯米飯。
4、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與傳統習俗有關。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民間又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東遊西蕩的鬼迷惑,樸實憨厚的鄉民們認為,必須吃這種帶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兒“粑”***粘***住,不為邪惡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這種美好心願代代相傳,使這種千年舊俗延續至今,演變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風俗。
做蒿子粑的蒿子,是青蒿的俗名,又名香蒿、花蒿,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種能食用的野生天然植物。春天,輕風和煦、萬物復甦。據醫書介紹,蒿子有清熱、瀉火、利溼、解暑、平肝、安神等功效。看來,蒿子粑“粑魂”雖是傳說,祛病健身之言卻是不虛。
5、薄餅
農曆三月初三吃薄餅,是同安人的傳統習俗之一。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其子鄭經繼承父業,繼續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閩南一帶,因清軍頑抗造成百姓傷亡慘重。在鄭軍反攻下,清軍投降,鄭軍進入城內,老百姓一邊迎鄭軍,一邊製作薄餅祭祀死難的親友。後來民眾就用薄餅在農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做薄餅單是餡就足夠忙活好長時間,但是更關鍵的是需要薄餅皮做支撐。薄餅皮不但要薄更要勁道,這樣包著餡料就不容易破裂。吃時將餡料放在薄餅皮上,捲成竹筒狀,非常味香可口。因為質量好的薄餅皮很Q,所以也有很多人喜歡單吃薄餅皮。
6、春餅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種食俗,就是吃“春餅”,把面趕成薄薄的餅,把雞蛋煮熟剝去皮,搗碎,有的人家還加進去蒜泥,把薄餅捲起來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經有了小蔥,用春餅卷小蔥吃。
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春餅來歷故事:相傳宋朝年間,一個書生名叫陳皓,有一位賢慧的妻子叫阿玉,兩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陳皓專心致志讀書,但常忘記了吃飯。這可急壞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做春餅這個辦法,春餅既能當飯,又能當菜。陳皓邊讀書邊吃春餅,餐餐吃得香,讀書的勁頭更足了。不久,陳皓赴京趕考,阿玉又製作春餅並用油炸,給丈夫當乾糧。結果,陳皓得中狀元,高興得把妻子做的春餅乾糧,送給考官品嚐。考官一吃,讚不絕口,頓時寫詩作文,稱之為“春捲”。
7、艾葉餈粑
清明前後,是艾草生長茂盛且最為鮮嫩的時節,由於農曆三月三與清明節靠近,艾葉餈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將採摘回來的艾葉洗淨,煮過以後剁碎,與糯米粉、黃糖混合後舂勻,捏成一個個墨綠色的扁圓形餈粑。最後用芭蕉葉墊底,放進蒸籠蒸熟,即成軟綿香甜的艾餈,艾餈裡面的餡可鹹可甜。
8、烏米飯
畲族,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共餐,饋贈親友,歡度“烏飯節”。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梧州也有吃烏米飯的習俗。
烏米飯驅邪扶正,健身暖胃,加上獨有的楓香味、烏黑油亮的顏色,再配以炒香並搗碎了的花生米及臘腸等配料一起蒸煮,吃起來味道相當美味,是一道深受市民青睞的傳統美食。
9、壯粽
寧明壯粽是用糯米、豬肉等煮製成的一種大粽粑,是壯族“三月三”特製的傳統食品。
壯家粽子起源於宋代,叫“風莫”。它是一種特大的粽粑。大年夜,姑娘們便把煮熟的“風莫”從鐵鍋裡撈出來,以備正月食用。正月十五,出嫁姑娘都要回孃家吃風莫飯,父母開啟風莫,分給全家人。兒女須將風莫吃完,以示孝敬父母,祈求父母高壽。
10、水菊粑
每年農曆三月三,在安慶太湖縣、潛山一帶,有吃水菊粑的習俗。水菊又名鼠麴草,清明菜、寒食菜、粑菜,四五月開細小的頭狀花。在我國的華中、華東、華南及西南各省的原野、田坎、路旁均有生長。春季可以採摘嫩莖葉洗淨,拌入糯米麵中,蒸熟或者油炸食用,西南各省稱作“清明粑”。
為了讓水菊粑的味道別具風味,有些村民在做粑時,還喜歡用粉絲、肉末等配菜加上蔥薑蒜末做成餡,包在水菊粑裡,放在鍋爐裡蒸著吃。
三月三吃什麼
1、五色糯米飯:黑、紅、黃、白、紫——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的傳統美食,因糯米飯呈多種色彩而得名,又稱“烏飯”。
2、薺菜煮雞蛋: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漢族在這日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
3、雞屎藤:農曆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我們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
4、蒿子粑:三月三吃蒿子粑,與傳統習俗有關。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民間又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東遊西蕩的鬼迷惑,樸實憨厚的鄉民們認為,必須吃這種帶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兒“粑”***粘***住,不為邪惡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
三月三的來歷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tuán]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曆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裡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
猜你喜歡